|
● 專訪中國城建控股集團總裁于煉
于煉的職業頭銜是中國城市建設控股集團總裁,而骨子里的詩歌情結又讓他在詩壇擁有一席地位。或許是精神創造與物質創造在他身上的完美結合,他的思考,無論是對事業還是對詩歌,往往顯得與眾不同,令人刮目相看。他被人稱為另類。假使說,另類是對虛偽的叛逆,對狂妄的糾正,對平常的守候,對生命的真誠的話,我們當為另類獻上一束鮮花
A special thinking from a poet entrepreneur
詩人企業家的另類思考
-本刊記者 李路陽
企業家的另類
早有媒體如此說:“中國的企業界有3位與眾不同的企業家,他們的特點是經營企業成就突出,個人愛好成果非凡。他們是登山企業家王石,小說企業家海巖,詩人企業家于煉。”于煉就這樣被歸入與眾不同之列。后又有評論家司馬平干脆直說:“于煉,的確有些‘另類’。于煉是企業家?于煉是詩人?如果說不是企業家,他卻實實在在統領著全國知名的資產逾百億的大型企業;如果說不是詩人,于煉的詩卻引起全國最重量級的詩評大家謝冕、吳思敬等的真誠喝彩!”
因為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詩人是精神世界的行吟者,而企業家是物質世界的創造者,二者壓根兒不搭界。倘若搭界了,而且兩個角色的表現都很出色,那便一定是非常理能夠說清楚的另類了。于煉的職業頭銜是中國城市建設控股集團總裁,是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領軍人物之一,曾出版經濟著作《股票、股份公司和證券市場》、《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同時,他又是詩人,喜歡以詩直抒胸臆,出版過《回望中滾落的純情》、《三套車》、《圣潔的玫瑰花》;一本厚厚的《名人評于煉的詩》,云集著中國詩壇40余位大家對他的詩作的評說。
對此,于煉這般解釋:“干企業,我是把它作為一個事業來追求的,事業必須要成功。而寫詩,那是我骨子里的情結,是血液里面的東西,既然是血液里的東西,一定甚至超過了主動,它是一種天然的屬性,不存在寫好寫壞的問題,是自然的流露。”
但筆者以為,作為企業家的于煉,他的另類更多地體現在他對事業與眾不同的思考與實事求是。
且看當今中國,但凡企業進入成長發展期的時候,似乎沒有太多的例外,都把目標鎖定在做大做強,有條件的在做大,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做大。但于煉卻是那一個例外,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瘦身策略,把企業目標定在做小做精做實。
2003年“非典”時期,于煉調到中國城建集團做總裁,這時該集團員工總人數3萬,企業資產總額600億。此后,他領導城建集團通過改制實施瘦身計劃,員工人數銳減至3000人,瘦身10倍;企業資產總額減少到近百億。盡管企業總資產縮小6倍,但資產質量優良了。瘦身前企業總資產是600億元,但銀行負債及不良資產卻是巨額的;瘦身后企業總資產100億,銀行負債結構及資產質量卻是優良的。這在國有大企業中尚屬罕見。如果按人均效益做比較的話,瘦身后中國城建集團的人均效益330多萬元,比瘦身前人均增加130萬元。
問及于煉緣何要把企業做小做精做實?他若有所思地說:“我參觀過美國的第三大建筑公司,這家公司建造過很多著名建筑,‘9·11’被夷為平地的美國世貿中心雙子塔建筑(Twin Towers)就是該公司的杰作之一。但不可思議的是,這家公司一共才有62個人,都是技術人員和骨干管理人員。這讓我非常驚訝。美國社會分工高度專業化,建筑勞工屬于勞務公司管理,不屬于建筑商。中國建筑行業完全可以往這個方向走,中國雖然沒有勞務公司,但是有民工啊。如果我們的建筑企業不養這么多建筑工人的話,同樣也可以給社會創造相應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可以解決更多的農民工就業,可以間接地加快中國農村城市化進程。”
他繼而說:“我們把企業做小做精做實,更多的是從管理學角度考慮的。其實中國企業和美國企業之間的差別,除了文化背景和技術含量的差別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差別是管理資源太不對稱,也太不對等。打個比方說,如果我們的管理資源,明明只具備管理3000人的能力,卻非要管3萬人,甚至30萬人,這個企業能管理得好嗎?”
他的一席話使筆者聯想到三鹿奶粉事件引發的數十家問題奶粉和液態奶的曝光,其中三鹿、蒙牛、伊利、光明等中國乳品業界并購擴張的四大霸主均榜上頻出。這不僅暴露了中國成長型企業在快速擴張時,管理上出現的致命問題,也對企業一味追求做大做強的做法提出質疑。
于煉根據多年管理企業的經驗指出:“管理才是硬道理,管理才是企業的核心。”他深有感觸地說:“如果拿中國的企業和美國的企業比管理,那我們的管理資源、管理軟實力的差距可就太大了。美國哈佛管理學形成的那套理論以及多年的管理實踐,使他們積累的管理資源非常充沛,管理軟實力遠遠強于我們。比如說,一家美國企業組成的10人管理團隊,可以扛動500斤重量;同樣一家人數相等的中國企業管理團隊,能夠扛動的重量可能只有50斤。雖然兩家企業都有10名管理骨干,但是,兩家所凝聚的管理實力,所形成的管理資源的差距懸殊太大。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管理資源與實力達不到的企業就必須瘦身。瘦身的結果仍然可以給社會創造財富。”
瘦身后的中國城建集團,3000精英中只有兩類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于煉認為,中國未來的建筑發展方向一定會像歐美一樣,由勞動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轉化。中國城建集團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