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覺得提升信心的辦法,就是回歸到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相信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是處在比較平穩的階段,還沒有那么壞。中國的企業能夠保持平穩的勢態,盡管下跌了,未來還是有很好的成長區間
自2007年3月美國次貸危機暴露以來,國際金融動蕩日漸加劇,隨著美國著名投行的破產、被兼并,金融動蕩逐漸演化成金融海嘯。
各國拯救措施
效果顯現尚需時日
各國政府和央行紛紛聯手行動,出臺拯救措施,首先,采取了降息的措施;第二,向金融機構和市場注入流動性。各國央行注入流動性,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向商業銀行注入流動性,第二階段是向非銀行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第三階段是向市場以固定利率無限額注入流動性,第四階段是由央行直接向企業注入流動性。當對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還不夠的時候,美國的央行已經開始直接向企業注入流動性了。這表明處于金融危機的國家,在信用環節上出現嚴重的阻塞,金融機構已經彼此之間不信任了,只有央行出面來做資金的融通人。第三,各國紛紛擔保本國銀行居民的存款;第四,剝離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第五,財政出資收購有問題銀行股份,暫時將其國有化。第六,出臺監管措施,來控制危機進一步惡化,比如限制股票裸空的賣空行為,出臺鼓勵資金回流、限制資本流出的措施,暫停金融資產公允值計價。第七,加強聯合干預,各國央行之間進行貨幣互換,在亞洲的貨幣基金也進行了增資,共同采取措施,聯手行動,在11月15日還將召開國際峰會,協調行動。
應該說,各國央行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前所未有的。但這些措施的效果顯現,尚需時日。原因主要是導致CDO、CDS價值跳水的緣由尚未消除,不知道能否使次貸違約率大幅度下降;金融機構之間的信心尚未恢復,銀行對經濟衰退的擔心導致了信貸緊縮,正常的信用循環機制尚未恢復;危機暴露出美國經濟結構的問題,美國政府赤字過高,經常項目下的逆差過大;還有金融業偏離實體經濟自我膨脹的問題。這些問題,短時間內都難以克服。到現在,大家還沒有看到美國經濟增長的新起點在什么地方。危機暴露出來的監管體制存在的問題,國際貨幣體系的問題,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共識,難以提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應該說,本次金融危機的最原始根源,是美國經濟結構的失衡和世界經濟結構的失衡。它的金融根源,是因為喪失了基本的信貸原則,還有信用產品的過度泡沫,再加上監管的缺失。而這些因素都不是短時間內能消除的。所以,我們看到盡管在貨幣政策上連連出手,但是當前的由金融危機引起的經濟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因而大家對經濟和金融形勢并不看好。全球股市的波動,是對以上不確定性擔憂的反映。
對中國經濟和金融業
應抱有信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也面臨著走向調整的下行區間,也面臨著經濟轉型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要悲觀地看待一切呢?我想,中國應該冷靜對待國際金融危機和各國拯救金融信心的舉措,對中國經濟和金融業的發展抱有信心。
第一,中國金融業的穩定、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和中國外匯儲備經營策略不做大的調整,做好中國自己的事,就是對恢復國際金融信心的最大貢獻。最近一段時間很多人給了中國很高的評價,對中國寄予很大希望,其實中國沒有這樣的能力。
第二,中國金融業和中國經濟狀況的特點,決定了中國政府的應對措施與各國政府有所不同。中國居民和企業不必去做簡單類比,從而動搖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的信心。我們應該冷靜地看到,中國經濟現在沒有像世界經濟那樣出現那么大的問題。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經濟現在正處于一個經濟周期的下行區間,如果不出現世界經濟危機,中國經濟也存在一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迫切問題。只不過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加快了其速度和緊迫性。但我們不應該因此而過分悲觀。我想,中國幾十年的歷史證明了中國只要政策方針正確,再大的困難也能度過去。面對中國今天的困難,我們應該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不動搖。中國有一個廣闊的13億人口的市場,中國有不斷提高素質的、充足的勞動力,中國有發展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該堅定信心,但堅定信心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做更多的改革。
中國的應對之策
是不是要求我們的政府、金融監管當局都要比照世界各國政府采取的措施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呢?我認為不應該這樣。
關于注資的問題,我認為2003年以來推動的金融機構改革措施,為中國金融的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在沒有注資的緊迫性。以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為主的改革,提高了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的撥備率;證券公司客戶證券保證金實現了第三方存管,本次資本市場波動中沒有一家證券公司出現經營危機。證券公司類似于美國的投資銀行,由于堅持了凈資本的監管,沒有實行高杠桿的經營,因而沒有償付率的風險;在保險公司的賠付率監管和股份制改革的過程中,中國的保險公司經營更加健康了,還有其他的非國有保險公司,也在償付力監管方面加大了力度。所以說中國的金融機構,現在有很好的資本充足率,彼此之間有信譽,不會出現金融機構之間的不信任而導致信用循環中斷。因而,央行只需正常調控銀行間的流動性就夠了。
但并不是說中國的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夠了就行了,中國金融機構的治理問題,是其一個很深的內傷和極大的軟肋。如果說我們不借著這一次其他國家金融機構遇到問題時加快推進治理結構的完善,從而提高競爭力,當人家從危機中緩過來以后,我們就要吃大虧了。我們現在沒有注入資本的迫切性,但有改革治理結構的迫切性。
現在社會上還有很高的呼聲,不少經濟學家都在說中國有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很大空間。而我曾經說過,中國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沒有太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