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宏觀層面到產業層面的視角轉向
我們可喜地看到,此次政策風向標一個更有劃時代意義的轉變,是從單純的關注宏觀經濟層面轉向了對細部產業層面的關注。
中國是一個經濟格局復雜的大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壟斷國企、競爭性國企、民營經濟、股份制企業雜糅其中,有阿里巴巴、百度、聯想這些國際領先的強競爭力企業,也有西部生產馬茶、養殖鴛鴦孔雀的小企業,森嚴的行業壁壘、地區壁壘,稅負體系的不一……這些都使每一次宏觀政策的轉移變向,市場臉色完全兩樣,更使投機者、政策鉆營者大行其道。我們一直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但多年來簡單粗放型的政策投放路徑,使中國經濟陷入了數字好看、企業難過特別是中小企業毫無競爭力的尷尬局面。
最近,國務院專家建議成立專業的“財經政策委員會”,以科學地進行政策調控,解決當前存在的結構僵化和失衡問題:既要減少對出口的財政補貼,降低出口退稅率;又要積極發揮財政作用,擴大內需。
事實上,近年來相互矛盾的政策不斷出現,許小年即專文指出:各種各樣的“既要…,又要…”,看上去全面公允,實則以一廂情愿的幻想代替不可避免的痛苦選擇。例如既要保證成品油的供應,又要抑制物價的上升;既要維持匯率的穩定,又要防止流動性過剩;既要控制通貨膨脹,又要保持經濟的增長。說穿了其實就是一句話,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
矛盾沖突越激烈,越是接近改革的前夜。
而悄無聲息的改變,正是漸次展開:提高對紡織企業的出口退稅比例,“招安”部分民間地下金融,加大對中小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支持……種種手段,看似與宏觀調控無關,但其實,多路并行的政策策略,使我們看到,單一簡單的宏觀政策,已經放下架子,把視角切實放到了具體的行業生計。
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企業之福,中國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