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港股 > 蒙牛遭遇外資并購危機 > 正文
投資者報(記者竇亞南)因奶粉事件而陷入困境的三鹿集團正待價而沽,最終去向仍不明朗。而深受牽連的蒙牛乳業(02319.HK,下稱“蒙牛”)、伊利等乳品一線企業除了通過促銷、公關等方式試圖力挽銷售頹勢外,其大股東的控股地位也在面臨著考驗。在二級市場暴跌的股票雖然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損失,卻也給虎視眈眈的市場競爭者以絕好的機會。
相對于伊利和光明而言,香港上市的蒙牛在資本市場的損失更為慘重。9月23日復牌后,蒙牛股價從20.8港元跌至7.95港元,暴跌60.25%,當家人牛根生的財富也縮水了50億港元。
市場觀察人士指出,身價大跌的蒙牛正被國際資本所覬覦。
暴跌背后
相對于國內市場而言,更為開放且國外機構林立的香港市場似乎更難以琢磨。而投行對蒙牛的投資價值上也有分歧。
在奶業危機之前,國際機構對蒙牛仍是普遍看好的。高盛、美林、瑞信等投行機構或調高其評級,或建議買入。
而在9月17日蒙牛因查出產品含有三聚氰胺而停牌之后,市場看法發生180度轉折,紛紛看跌。其中摩根大通更是將其目標價調至3.8港元/股,并認為直至2010年都會出現凈虧損。而瑞銀、大摩等也將評級調為賣出。
在機構的齊力唱空下,復牌的蒙牛股價大跌,最近跌至6.82港元/股,市值蒸發約200億港元。如果從三鹿事件曝光的9月11日算起,蒙牛、伊利、光明三家企業股票的最大跌幅分別為:67.52%、50.07%、27.48%。不難看出,身處香港市場且為民營企業的蒙牛跌幅最大,而國資絕對控股(國資控股超過35.27%)的光明跌幅最小,國資相對控股(10.50%)的伊利跌幅次之。
9月25日,摩根大通以每股平均價8.6港元,減持1461.6萬股,持股量由5.77%減至4.83%。未來資產環球投資(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以每股平均價8.069港元,減持1852.8萬股,持股量由5.72%減至4.54%。花旗在9月29日的持股比例也由25日的5.35%減少到了4.89%。
而蒙牛最大的機構股東瑞銀在操作上則與眾不同,根據聯交所數據,8月22日,瑞銀持股比例為7.99%,而到了9月25日,持股比例達到12.23%。
而在瑞銀的增持過程中,蒙牛的股價也出現止跌回升跡象,反彈數日后,目前穩定在8港元以上。
在乳品危機過程中,瑞銀持有的蒙牛股份數目先增后減,多有反復,在蒙牛停牌后的9月17日曾跌落至7.71%,但其后開始堅定增持。
另有其意?
在停牌前,蒙牛市值逾300億港元,而現在的市值約為130億,而蒙牛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就有137億元人民幣。難怪國內有分析人士認為,蒙牛、伊利在股價大跌的情況下,可能給國外資本趁虛而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