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王曉慧
“排污權交易”在中國還是新業務,在越來越污染的環境下,
中國的環境交易所陸續啟動
奧運會前夕,北京環境交易所(以
下簡稱“環交所”)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排污權交易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所有的企業都可以通過環交所進行排污權交易,也為企業提供了商業運作的機會。《新財經》記者近日專訪了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
無奈:運營先行 政策滯后
《新財經》:從掛牌至今,北京環境交易所是否已有實質性的交易?
熊焰:暫時還沒有正式談的業務。不過,儲備的項目有三四十個,以北京地區的項目居多。
除此之外,我們手里還有一些外省市的中小企業項目。對于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我們手上也有一些,主要是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由于相關交易規則還未明確下來,所以,這類服務僅限于中介服務和信息溝通,即便做了也不是真正的交易,還處于探索階段。
《新財經》:至今尚未進行交易,還欠缺什么?
熊焰:主要是政策。
《新財經》:除了您剛才提及的CDM項目的相關政策,還有哪些政策?
熊焰:其實,關于環境交易問題,全世界都處于探索期,在中國更是這樣。
環交所有三塊業務,第一塊是節能環保技術交易,目前已經具備開展條件;第二塊是二氧化硫和水污染物的排污權交易,目前尚處于研究中;第三塊是在適當條件下推進碳排放交易。目前,除了第一塊業務具備基本交易政策外,后兩塊業務的政策尚不完善。比如排污權交易,如果國家不對污染排放物體作出一些強制性限制、不對污染物排放總量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配額分配(可按照經濟當量規則,或按照排放量規則分配到相關的部門或企業),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可信的,包括公眾和當事人都能認可的檢測辦法,二氧化硫、COD排污權交易和碳排放權益等交易就不具備交易條件。至今,包括總量控制、配額、核定、監管和估值在內的一系列政策還沒有明確,完善這部分政策可能需要幾年時間。
實際上,政策的成熟與市場需求是互動的,如果市場方面只是靜態地、被動地等待政策成熟,就是對這件事的不積極。所以,我們希望扮演政策環境的積極推動者這個角色。
優勢:政府指定 交易低廉
《新財經》:從環交所的三大業務來看,相比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等國際交易場所,業務涉及面還比較窄,技術層面的交易比較多。您對未來業務發展有什么設想?
熊焰:與國際交易平臺相比,我們的業務涉及面的確有些窄。不過,業務面寬窄有不同的含義,它既有業務品種多少的寬窄,同時也有時間周期方面的寬窄。我們比較傾向時間總軸上的長久。我認為,環交所在業務空間上應該是非常寬廣的。
《新財經》:我們看到,浙江嘉興、太湖等很多地方出現了排污權交易的試點機構,環交所與他們相比,特點在哪?
熊焰:我們在首都嘛(笑)。顯然,國際特色是環交所的一大特色,我們與嘉興、太湖這些機構是一個緊密合作的關系,希望能成為他們的信息披露平臺。
目前,國內碳交易相當一部分是境外買家,但國內企業信息不對稱,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相關環境權益交易產品存在嚴重價值低估現象,國內企業處于弱勢地位。國際市場上碳排放交易價格一般在每噸17歐元左右,而國內的交易價格在8~10歐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