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記者的要求,伊利將所說數據發送到記者郵箱。從伊利發來的數據中可以看出,美國FDA限量標準及歐洲EFSA限量標準中,關于三聚氰胺及其類似物在食品中的限量是這樣規定的:0~6個月嬰兒食品限量,美國標準低于29.4毫克/公斤、歐盟標準低于23.4 毫克/公斤;6~12個月較大嬰兒食品限量,美國標準低于32.8毫克/公斤,歐盟標準低于26 毫克/公斤;1~3歲幼兒食品限量,美國標準低于35.7 毫克/公斤,歐盟標準低于28.4毫克/公斤。
如果按照這個限量標準,在22家被曝光企業中,除了伊利,還有雅士利、施恩、金鼎等7家企業均進入了“合格”產品行列。
但是,這似乎并不是問題的癥結點。低毒,畢竟有毒。這里似乎并不存在添加三聚氰胺多與少的問題,而是應不應該添加的問題。是什么導因,致使如此眾多的乳品生產企業,都在產品里添加了三聚氰胺?
該負責人表示:“蛋白質的檢測過程非常復雜,一般都是用氮元素檢測法,來檢測奶品中的蛋白質含量是不是夠高。三聚氰胺(C3H6N6)含有多個氮原子,若將其加入牛奶中,在檢測過程中,會誤將三聚氰胺中的氮當做牛奶蛋白中的氮,由此‘提高蛋白質含量’。一些不法分子,可能是為了檢測的時候增加奶制品里蛋白質含量的檢測結果,而大量添加三聚氰胺。伊利經過多年的積累走到今天,不可能為了這點利益去做這種事情。”
據記者了解,添加三聚氰胺的成本很低,只有真實蛋白質原料的1/5。所以,從檢測指標上“增加“產品蛋白質含量,也許是奶企添加三聚氰胺的動因之一。三聚氰胺是一種白色結晶粉末,沒有什么氣味和味道,添加后不易被發現。
記者從一位醫學專家處了解到,三聚氰胺是一種非食品化工原料中間體,嬰幼兒少量攝入三聚氰胺,一般不會出現中毒癥狀。但長期大量攝入,就有可能引起泌尿系統疾患,導致人體泌尿系統產生結石。
蒙牛:停牌避“風頭”
與伊利同在內蒙古的蒙牛,對國家質檢總局的檢測結果也迅速作出反應。9月17日下午,蒙牛公開道歉。當天,蒙牛乳業在港股開市前半個小時突然停牌。據業內人士分析,停牌原因,是待該公司發出“關于傳媒對其若干奶制品報道”的公告。
9月17日上午,記者電話連線蒙牛集團董事長助理盧建軍,想對蒙牛嬰幼兒奶粉被檢出含有三聚氰胺一事進行詳盡了解,對方稱正在開會,不便接受采訪。隨后的三天,記者多次撥打他的手機,均被拒接。發出的短信,也一直沒有收到回復。
記者從蒙牛集團的網站上,看到一則“蒙牛集團鄭重承諾”的公告,公告如下:
“9月16日國家公布了檢出三聚氰胺的22家乳制品企業名單,其中蒙牛集團2008年1月8日(批次號20080108/B11030080103)、1月9日(批次號20080109/B21030071224)、1月14日(批次號20080114/B21010071228)生產的嬰幼兒奶粉也檢出三聚氰胺。”
“我們對因食用上述批次奶粉而造成身心傷害的消費者表示誠摯的道歉,并對消費蒙牛其他產品的全國消費者表示深深的歉意。”
“在此,蒙牛集團鄭重承諾:
第一,將不合格的嬰幼兒奶粉全部召回。由此產生的所有費用由蒙牛公司承擔。相關產品的生產線停產整頓。對因食用上述批次奶粉造成身體疾患的消費者,我們將按照國家標準加倍賠償,五年內查出由此造成的疾患我們負責到底。
第二,從即日起蒙牛集團將委托國家及地方相關檢測機構,對蒙牛所有產品進行全面檢測。檢測結果將于幾天后予以公告。
第三,為了維護奶農的利益,凡經檢驗合格的原奶將繼續收購!
“毒奶粉事件”對乳業上市公司帶來的負面沖擊,直接反映到二級市場上。在A股市場,除了三元股份不跌反漲外,伊利股份、光明乳業9月17日均以跌停板報收。蒙牛則在9月17日、18日、19日連續停牌三天。停牌前,該股股價已經連續三個交易日下挫,累計跌幅達11.5%。在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22家被檢出三聚氰胺的乳品企業中,三元股份不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