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商務部規范外資并購的10號文件發布兩周年之際,商務部條法司巡視員郭京毅以“落馬”的方式成為人們關注這一歷史性文件的焦點,郭曾參與了包括起草10號文件在內的一系列與外資并購相關的工作事宜。
郭京毅案是2003年商務部成立以來的“第一大案”,他也成為我國在外商投資審批領域里落馬的第一位正司級官員。業界相信,對于現行外資并購領域的審批體制,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察覺其內在漏洞,郭京毅的“落馬”,或許只是一場大變革的開始。
立法執法一體
事實上,在郭京毅案引發各界一片震驚的同時,諸多長期專司外資并購的律師都認為,“如果消息屬實,那么該案將是中國執法部門兼掌立法職責引發腐敗的典型。”
據了解,郭京毅自2006年以來一直是外資并購項目審批中的“中心人物”。作為條法司巡視員,郭本人多次參與相關外資并購法規的起草與制訂。如《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關于外商投資的公司審批登記管理法律適用若干問題的執行意見》等皆與郭有關。
“同時,郭又是外資審批執行層面的重要官員,涉及到外資審批法律的適用及其解釋都要經過郭手,這樣的制度架構,無形中為腐敗提供了便利。”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解釋說。
對目前正式實行的外商投資法律,外資多有抱怨:“政策的制訂過于籠統,模糊不清,難以操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曾猜測,“不排除某些外資在相關政策的制訂階段即通過相關渠道施加影響的可能性,這種做法最安全可靠,很難授人以柄,也最難被人發現。”
“只要仔細閱讀商務部近年通過的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或者查看相關的輿論評價,就不難發現,一些法律法規缺少具體的操作細則或者是在操作細節上模糊不清,或存有漏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律師事務所律師如此評價。
他強調,這種法律規定的籠統、模糊不清,缺少操作細則恰恰為下一步權力的尋租提供了前提性便利。
記者了解到,按照外商投資審批流程,涉及到對外商投資是否適法的司法解釋職能,在商務部內是條法司來承擔的。如此,既是起草和修訂法律的部門,同時又承擔著在適用時進行司法解釋的職能,如此大的權力空間,卻又缺少相應監督與制約,“這可能是問題衍生的制度性原因。”
潛規則與監管虛置
在凱雷收購徐工案無疾而終后,曾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我看來,當年操作者有意將該信息向媒體透露可能是想借機炒高股價,在對方收購時要個好價錢。但沒有想到這種做法卻觸犯了‘潛規則’,最終被擋在了外資收購的政策門檻之外。”
這句話聽起來耐人尋味,其實,大量的外資進入并不會像凱雷收購徐工案那樣搞得沸沸揚揚,在輿論的炒作下,成為國家經濟安全的“犧牲品”,如果收購雙方能夠找到關鍵人并通過相應的掮客進行適當“游說”而不是通過媒體炒作,或許就將是另外一個結果。
“很多懂行的外資機構,至少他們在策劃和實施階段都是很低調的。所以,我們切不可因為一個凱雷收購徐工案被否就認為我們外資審批的門檻夠高,在這方面,隨著全球農業安全、金融安全與能源安全等問題的不斷升級 ,對外資進入的警惕程度還需要大幅提升。”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