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的終極目標是影響力
—對話宇通副總經理王文兵、品牌管理部部長趙焱
■文/本刊記者 曹朝霞 發自鄭州
在宇通人看來,為營銷而營銷的策略只能給品牌帶來短暫的光芒,無法闡釋品牌真正的內涵。只有內力,基于供應鏈管理等內部管理之上的內力,才是支撐品牌形象和信譽的基石。
“品牌建設的終極目標是影響力。品牌影響力能促成你的業績,能夠促成交易和重復交易,能夠在業務延展的時候有利于你拓展市場。”宇通副總經理王文兵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而宇通品牌管理部部長趙焱則認為,營銷的真正價值在于管理。
從行業品牌到社會品牌
《新營銷》:宇通對內部建設,包括對生產管理,投入的力量很大,但在品牌建設方面,給外界的印象卻是非常低調,似乎不夠重視。
王文兵:品牌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企業要先生存,再做品牌。2003年之前,我們還沒有品牌意識。為什么呢?因為整個客車行業都是這樣,生產的產品屬于工業品,工業品是生產工具,而不是消費品。客車企業所面對的客戶群體是專業的運輸公司,屬于多品種、少批量生產,因為客戶的需求差異很大。因此,我們前期主要是抓生產經營,缺乏品牌意識。
隨著企業發展壯大,就是上市,每年的業務量都在膨脹,市場份額在擴大,此時品牌就提上了議事日程,不做是不行的,這就像企業大到一定程度時就必須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一樣。
2003年,宇通從其他企業聘請了一個營銷總監,他當時主要是從品牌建設的角度來做營銷,在品牌的構建思路、方法上給了我們一些啟發。2004年,我們把營銷和品牌結合在一起搞了一些推廣活動。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探討品牌建設問題,不是不重視品牌建設,而是宇通所處的行業、發展階段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對于作為生產資料的產品,大鳴大放式的營銷方法,企業未必能夠持續地做下去,效果也不一定好。但是階段性地做品牌建設工作,還是可以做的。
在客車行業,我們還不錯,但是走出這個行業,和家電、轎車企業比,身價還是小得多。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營銷和品牌的資源投入,一年的預算,我會考慮用60%或80%的資源投入做市場營銷,用20%或40%的資源投入做品牌推廣。關于品牌建設,我認為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知名度不等于被了解,了解了不等于被信任。品牌建設的終極目標是影響力。品牌影響力能促成你的業績,能夠促成交易和重復交易,能夠在業務延展的時候有利于你拓展市場。我們現在的想法是每年持續地做下去。
《新營銷》:與過去幾年相比,宇通的營銷策略和方法有沒有變化?
王文兵:在方式、方法上,我們也在思考怎樣作出變化。往年資源投入主要考慮行業媒體,但是從行業媒體到客戶端,其影響力很有限。我們也在調整。
《新營銷》:這是不是意味著宇通的一個轉變,從樹立行業品牌到樹立社會品牌?
王文兵:對,結合客戶需求在當地媒體上投放一些廣告很有效,每次投放之后,呼叫中心的咨詢電話就會大幅度增加。但這些推廣傳播我認為只是品牌建設水面上的部分,品牌能不能扎根在于你的產品和服務怎么樣。
如果你的產品和服務不像廣告里宣傳的那樣,客戶感覺買你的東西不是那回事兒,那么這個宣傳還不如不做。宇通的風格是實實在在,不說過頭話,非常推崇“做十分,說八分”的風格。客戶都不是傻子,第一次可能由于你的宣傳選擇了你,但持久的合作還是要依靠你的內力。
《新營銷》:但是外在的打扮也很重要,前五秒鐘人們獲取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王文兵:是的。1997年我們的備案就做完了。當時受《企業形象策劃系統》這部書的影響,我覺得非常好,然后就開始做,請北京和上海的兩家公司競標、設計方案,然后我們所有的VI系統,包括工裝、服務、信封、信件等開始推廣了。我們不是不重視品牌,但這些外在的“衣服”只是品牌浮在水面上的部分。
營銷根植于管理
《新營銷》:在商品同質化時代,品牌拉力的作用將日益凸顯,對于宇通來講是不是這樣?
趙焱:目前,對于我們來說,品牌拉動的力量還不是最重要的。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品牌營銷、廣告傳播等技術性的東西還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是,品牌是整個企業的集合,這一點很重要。我們通過強化供應鏈管理等措施控制成本,2007年銷售25522輛客車,較上一年增長了40%。相對于行業平均9%的增長,我們的增長這么快,相當于從別的廠商手里拿蛋糕。我們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增長,而且成本控制得很好,關鍵在于我們內部管理的功力。
《新營銷》:可見營銷的真正價值在于管理?
趙焱:是這樣的。一個企業的管理招式、技巧是可以復制的,但是其內功是不可復制的。沒有內功,企業不可能持續發展。不久前,一個競爭對手和媒體記者一起詢問我們的湯玉祥董事長,說我們每個月平均生產一百多輛客車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確實做到了。湯玉祥董事長告訴他們有兩個辦法:一是把國內外的訂單分開生產,二是人員在淡季、旺季如何安排使用。他們可以復制這兩個方法,但我們的供應鏈管理等是難以復制的,光學那兩招是沒有用的。
《新營銷》:從這個角度,我們該如何看待和選擇外腦?
趙焱:我們曾經下了很大的工夫提升客戶滿意度,由于有系統的管理,最后整體上都在進步,管理的作用凸顯出來了。宇通的眼光是全局性和長遠性的,我們在行業內是最早與羅蘭貝格等國際咨詢公司合作的,合作金額高達上千萬,再加上推廣,不是一個小數目。雖然羅蘭貝格給宇通診斷的結果并不是100%正確,比如它建議的“多元化”在實際操作中并不順暢,后來湯玉祥董事長把它改為“適度多元化”。但是羅蘭貝格帶給我們的價值已經超越了技術層面,我們的很多中層管理人員是伴隨著與羅蘭貝格的合作開始成長的,羅蘭貝格改變了基層管理人員的思維模式,在技術、營銷、品牌、組織結構等方面打開了他們的視野。我們先后與埃森哲、IBM、奧美、藍標等國內外頂級咨詢、廣告公司合作過。
《新營銷》:宇通的品牌管理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
趙焱:早期的宇通為了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有很多子品牌,一款車一個名字,單獨圍繞一個子品牌成立一個機構,設置相應的產品研發部、推廣部、財務管理部、銷售隊伍等,這樣做很消耗資源,效果不好。2004年,我們撤銷了所有的子品牌。后來我們主推“萊茵之星”,200萬元左右的價位算是高端產品了,銷量雖說不多,但提升了品牌形象,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現在我們會推出產品品牌,但主要是對應一個市場而已,更多屬于促銷層面而不是品牌高度,因為一個產品滿足不了一個細分市場,所以我們主推的產品也不一定只是一個,這樣就不會消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