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滾動新聞 > 凱雷折戟并購徐工機械 > 正文
本報記者 楊學聰
徐工與凱雷長達3年的“愛情長跑”最終還是以“勞燕分飛”收場。從郎情妾意的甜蜜,到毅然決然的分道揚鑣,徐工對凱雷由熱到冷的態度,早已預示出這樁“戀情”的結局。
昨天,徐工科技在“第一大股東合資進展情況的公告”中寫道:公司接實際控制人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書面通知,徐工集團、凱雷徐工機械實業有限公司、公司控股股東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簽署的相關入股協議有效期已過,徐工集團、徐工機械不準備再與凱雷徐工就此前提出的合資事項進行合作。
幾乎與此同時,凱雷投資集團也發表聲明,證實2005年10月與徐工簽署的入股協議有效期已過,“基于發展進程中市場環境的重大變化,徐工將獨立進行重組。”
徐工與凱雷的“緣分”要從2003年說起。當時,由于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景氣回落,面臨資金和出口不暢壓力的徐工科技選擇了全球招標。經過招標,凱雷投資集團向徐工伸出了“橄欖枝”。2005年10月26日,徐工科技公告稱,凱雷投資將出資3.75億美元現金購買徐工機械85%的股權,徐工科技控股股東將變身外資法人。
一方是大型國企,另一方是大名鼎鼎的國際投資機構,徐工與凱雷一旦并購后帶來的“外資”身份,從一開始就引來眾多爭議。業內“賤賣國資”、“危及國內裝備制造產業安全”的指控,成為雙方合作揮之不去的“陰影”。
同時,隨著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景氣度轉好,資本市場的轉暖,徐工的改制思路也發生了變化——以上市公司為平臺,實現大股東徐工集團的整體上市,這成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為了爭取最后的機會,凱雷也在不斷讓步:2006年10月18日,距離凱雷并購徐工的協議有效期還有最后六個工作日時,凱雷的持股比例下降至50%。2007年3月19日,凱雷投資再次下調對徐工科技的持股比例至45%。
真正給凱雷致命一擊的,是2006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利用外資“十一五”規劃》。這份規劃宣告,政府將加強對外資并購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行業重點企業的審查和監管,確保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戰略行業、重點企業的控制力和發展主導權。這被業內解讀為政府投給徐工凱雷并購案的“否決票”。
其實,徐工科技早在一個多月前已經做出選擇。因商討重組事宜,徐工科技已從6月中旬停牌至今,公司控股股東徐工機械的大部分核心資產都裝入了上市公司的“籃子”。業內人士認為,徐工集團對徐工機械等下屬公司一系列的資產整合措施,早預示著凱雷在這場長達3年的“并購馬拉松”中出局。RJ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