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美國衰退影響中國幾何 國內外經濟大師激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10:41 東方早報

  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走勢已不僅僅是中國“自身”問題。國際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美國經濟的衰退,對中國經濟增長聯動的探究已經成為當下宏觀學界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似乎仍沒有“見底”,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細心者也發現中國最高決策層開始多次表示,外部風險在不斷增加,這給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尤其是短期政策實施形成了壓力。溫家寶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稱,“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因此必須“審時度勢,從實際出發,及時靈活地采取相應政策”。

  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由此將更加“靈活”、“機變”,官方與學界已密切關注來自大洋彼岸的情況,以“相機抉擇”。美國能源部情報局3月11日曾表示,2008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將收縮,這是政府指出經濟衰退的第一份官方預測報告。

  來自美國的這份預測報告中稱:“今年上半年,美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將略有下降,2008年總的增長速度為1.3%,是自2001年以來增長率最低的一年。”能源部情報局經濟學家納西爾·希爾吉說,按年率計算,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將收縮0.5%,第二季度將收縮0.7%。

  此前,大多數美國經濟學家都發表觀點認為,美國經濟衰退已是事實,他們認為連續兩個季度的經濟收縮就是衰退。

  如果美國經濟進入長時間的衰退,那么中國經濟所面臨的也不會是一場短期“戰役”。美國經濟放緩對中國的影響短期內不會“明朗”,中國出口的削弱、“后次貸”時期美國持續減息的貨幣政策將牽制人民幣升值空間,這些都有待觀察。

  昨天,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8年會”上,圍繞上述話題,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及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與摩根士丹利(亞洲)董事長史蒂芬·羅奇對此都發表了觀點。

  “美國經濟問題是當前世界經濟的根源問題,全球都在受此影響。”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他和羅奇都認為,全球其他經濟體要與美國的衰退之間“脫鉤”,似乎非常困難。羅奇尤其指出,美國的危機目前看似乎只是“開始”,嚴重性超出此前預期,中國難以“免疫”。但來自中國的兩位演講者的觀點都比較樂觀,對中國應對“風險”作了比較平衡的估計,他們指出美國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有限,中國會采取不單一針對美國、多元化的貿易政策以及深化體制改革、提高自身經濟增長質量,推高內需來應對“外部”沖擊。

  樊綱:貨幣政策要滿足經濟增長需要

  美國次貸危機會從兩個渠道影響中國:第一個渠道是貿易,第二個渠道是資金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認為,當前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于石油等國際因素導致的輸入型通脹,在治理通貨膨脹的同時必須要注意到通貨膨脹導致交易貨幣需求增加,貨幣政策必須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

  次貸危機非出口下滑主因

  樊綱表示,美國次貸危機和世界金融市場動蕩對中國影響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它不是一個單一的問題。

  美國次貸危機會從兩個渠道影響中國:第一個渠道是貿易。“美國是中國一個重要的貿易市場,美國經濟下降特別是消費如果下滑的話,對中國的出口顯然會有影響。最近已經出現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度下滑。但是,這種下滑在一定意義上是過去幾年一系列的政策調整的結果。”

  樊綱說,過去的政策如貨幣升值、出口退稅減少等,都是為了達到減少貿易順差的效果,尤其是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但是貿易順差的減少主要是政策造成的影響,而不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造成的影響。

  而且,對美國的出口在中國貿易中的比重現在已經降到20%以下,而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包括對歐盟地區的出口都在增長,原因是美元快速貶值導致了盯住美元的人民幣對歐元反倒在一定時期出現了貶值的趨勢。

  此外,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出口市場之一的亞太地區的出口也在增長,“而亞太地區的經濟總體來說,還是處在健康增長的過程當中。”樊綱表示。

  中國對石油輸出國組織包括海灣國家和俄羅斯的出口仍也在大規模地增長。因此,樊綱認為,只要這些國家的經濟仍然保持基本的穩定,美國次貸危機從貿易渠道對中國產生的影響有限。

  資本流入將不減反增

  樊綱認為,次貸危機影響中國的第二個渠道是資金。

  在資金渠道方面,在2008年甚至到2009年,由于美國次貸危機,流入中國的資本不會減少反而會增長。首先是美元加速貶值,美國利率在加速下降,導致對人民幣投機的預期在增長。其次,盡管現在次貸危機使得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出現了信貸萎縮和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但是世界范圍內仍然存在包括石油美元等大量資金在世界各地尋找投資機會,而當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處于動蕩的過程當中,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中國、印度這樣高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成為資金尋求新的增長機會的市場。

  樊綱表示,在分析次貸危機影響的時候要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因為更多的資金意味著更多的流動性,同時也意味著更容易產生投資增長過快的風險。

  “如何控制流動性增長仍然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而且在給定通貨膨脹率的情況下,我們的宏觀政策、貨幣政策等等也仍然要保持一種緊縮的基本格局。”樊綱說。

  但是樊綱也認為,世界市場的不確定性在增強,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對中國的影響都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特別是中國還需要保持經濟的長期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要及時注意觀察世界經濟發生的變化,相繼抉擇,及時根據變化對政策進行調整。

  樊綱認為要重點關注兩個政策:首先是關于現在通貨膨脹壓力下的貨幣政策。對于當前的通貨膨脹,樊綱認為主要是由石油和糧食價格的上漲等外部因素導致。這種成本推動的價格上漲、收入型的價格上漲不是國內需求所決定的,相反因為價格上漲了可能要占用更多的貨幣。因此貨幣政策在一定意義上應當注意到,如何滿足由這種通貨膨脹導致的貨幣需求增加,如何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

  其次,關于匯率政策,樊綱并不贊同一次性大幅度提高匯率,減少投資預期和熱錢流入的想法。“我覺得恰恰在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政策,防止更大規模的投機。因為我們不知道美元會貶值多少,我們不知道美國的利率會降低多少,現在我們作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時候又會來要求我們作更大的調整。”

  樊綱表示:“如果產生這樣兩次大的沖擊,不僅會對中國的經濟、產業產生比較大的影響,而且在幾次大的沖擊之間產生的投機,往往比穩定的匯率調整政策當中發生的投機,對經濟的破壞力還要大。”本報攝影記者/王愷

  史蒂芬·羅奇:中國不太可能與美國脫鉤

  隨著美國經濟衰退的持續,中國這部強大的出口機器還將進一步向下調整,對于美國造成的全球經濟衰退,中國遠遠沒有“免疫”

  中國經濟不可能獨善其身——在摩根士丹利(亞洲)董事長史蒂芬·羅奇看來,作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中國已經融入了全球經濟體系,在美國的經濟衰退中,中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結構導致中國不太可能與美國脫鉤。

  羅奇認為,中國30年來取得的驕人成績,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外向型的發展模式,即強烈地依賴對外貿易機器伴隨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化投資,而正是這些投資支撐了中國強大的對外貿易平臺。而且幸運的是,“中國對于這種外向型經濟增長的投入,正好趕上了新全球化時期的欣欣向榮和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可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毫無疑問,亞洲享受了當代歷史上最外向型及貿易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好處,而中國在這方面更是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羅奇表示。羅奇認為,從2000年開始,中國尤其迅速地向外部傾斜,在不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占世界貿易的比重翻了一倍,因為這段時間世界經濟正好經歷了一波強勁的增長。

  “但是對于中國來說,全球化這把雙刃劍既是最大的機遇,也是最大的挑戰。”羅奇認為,“作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國得到了美國終端消費需求市場的強大支持。”2006年,中國的國內消費僅占GDP的36%,出口占中國的GDP的40%,其中的21%流向美國。

  而羅奇認為,次貸危機只是泡沫衰退的一個表征,最大的危機在美國消費者的持久消費力上。“感謝永遠上升的房價,加上簡單又相對低廉的房屋抵押貸款項目,美國的消費者在過去六年里變成了資產依賴型的消費機器。”2007年,個人消費支出創紀錄地占到實際GDP的72%。

  從2000年到2005年,從住宅房屋資產中剝離出來的抵押資產凈值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3%上升到了近9%。另外一方面,在G7經濟體中,勞動力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降到了歷史最低點,消費者日益依賴資產價格和信貸泡沫的支持。

  而當前罕見的全美房價下跌,次貸危機蔓延到了房屋抵押貸款,消費者失去了房產和信貸的支持,這將使支撐美國整體經濟的消費轉向衰退。“來自美國消費者和經濟的支持將可能急劇減弱,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將為此付出代價。”羅奇表示。

  羅奇認為,這種影響的初步跡象已經非常明顯。2月份中國出口數據為873.68億美元,增速僅為6.5%,創下6年新低。而去年2月,出口增速達到了52%之多。最具影響力的那股力量在開始發揮作用,具體表現為中國對美國貨運量的顯著下降,2月份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環比下降5.2%。隨著美國經濟衰退的持續,中國這部強大的出口機器還將進一步向下調整,對于美國造成的全球經濟衰退,中國遠遠沒有“免疫”。

  此次衰退,羅奇認為,對于有通貨膨脹傾向的中國來說,不一定是一件壞事,隨著2月份的CPI猛漲至8.7%的水平,中國需要減速以冷卻過熱的經濟。而外部需求的下降可能比貨幣緊縮政策更有效果。

  “考慮到中國通貨膨脹問題的嚴重,經濟冷卻帶來的結果是中國將更多地依賴自己內部需求,從而調整失衡的經濟結構,這將成為美國經濟衰退困境中的一線希望。”

  羅奇表示,中國應該抓住這次機會,把注意力加倍集中在支持內需主導增長模式的改革措施上。

  謝伏瞻:在短期內,外部因素與調控目標沒有大的沖突

  針對世界經濟環境變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表示,美國經濟減速雖然減少了外部需求,也使得我們的出口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出現了比較大的回落。但是,在短期內,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們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調控目標沒有大的沖突。

  在這樣的狀況下,謝伏瞻認為短期宏觀政策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要繼續堅持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貨幣和信貸的合理增長。第二個方面是要調整理順務工和務農收入的比價關系,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防止務工收入的過快上漲,導致價格與工資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勞動力成本所推動的通脹壓力。第三方面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產品(行情論壇)的進口,嚴格控制農產品出口,建立健全農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增加農產品的供給。第四方面是積極開展多邊貿易,進一步開拓新興市場,優化貿易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保持出口的較快增長和進出口的基本平衡。第五方面就是著力穩定股市和樓市,促進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防止務工收入的過快上漲,導致價格與工資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勞動力成本所推動的通脹壓力”,是來自官方宏觀調控措施中比較新的提法。此前,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余芳東在《第一財經日報》發表評論時指出,盡管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通脹壓力主要是因能源和食品供應薄弱造成的,而需求方的通脹壓力較小,但是,必須防止通脹由供應方的壓力轉成需求方的壓力。

  “由于消費價格上漲影響著居民貨幣購買力,要求提高工資的壓力增大,這樣可能出現價格與工資形成螺旋式上升,造成勞動力成本推動的通脹壓力。”余芳東指出。

  謝伏瞻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豬肉價格上漲農民仍然不愿意養豬就是因為務農的收入遠遠比不上務工的收入,因此需要提高務農的收入水平,穩定住務工收入的增速,使得兩者有一個平衡和協調發展,否則農民就不種糧食不養豬了,通貨膨脹會更加嚴重,政府只能緊縮,然后經濟增速會下降,反過來失業會增加,務工的人也會失去工作。

  轉向國際方面,謝伏瞻說整個外部因素對中國影響是多方面的,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有的影響已經顯露,并且還會繼續顯露。比如像原油、谷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礦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明顯地加大了我們控制通貨膨脹壓力和威脅,也增加了控制通貨膨脹的難度。有些因素在短期內,還沒有構成直接和實質性的威脅。

  謝伏瞻認為,2007年中期以來,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以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為標志,引起的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以及美國經濟的減速。這方面的問題,現在還在繼續惡化。美國房地產市場目前還在繼續惡化、金融市場動蕩不穩、就業減少失業增加、居民預期收入減少、消費者信心在下降、消費支出增長處于停滯、信貸緊縮、投資者的信心受挫、固定資本形成下降,所以次貸危機的影響還在進一步深化。

  第二個方面,由于美元的持續貶值,使國際市場的石油等初級產品的價格,像礦產品、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引發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的壓力。現在一些國家的CPI在持續攀升,2007年美國的CPI上漲了2.9%,今年1月份上漲了4.4%,其他一些經濟體,像歐元區、印尼、墨西哥、俄羅斯、南非的CPI都有一個比較大的攀升。今年1月份,上述國家的CPI漲幅還在繼續升高。

  另外,以初級產品為主的世界市場的主要商品價格還在繼續上揚,世界主要生產國家的價格也在持續走高,通貨膨脹的預期還在升高。雖然其他還有很多變化,但是,這兩個方面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使我們政府的宏觀調控也增加了新的困難。

  謝伏瞻說,總體來看,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基本面還是好的。今年頭兩個月,我們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4%,城鎮增產增速2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2%,出口增長16.8%,財政收入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應該說,經濟增長正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在發展。但是,經濟運行當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的問題和深層次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物價漲幅較高,通貨膨脹的壓力在增大。

  應對國際市場的變化,謝伏瞻指出從宏觀政策上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一個是控制通貨膨脹和保持經濟增長勢頭之間的關系;二是擴大內需與保持外需的合理增長之間的關系;三是保持實體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與虛擬經濟的健康穩定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要把抑制物價的過快上漲作為首要目標,并且在控制通脹與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當中求得平衡。

  從長期政策來看,主要就是要深化改革、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著力自主創新,提高我們國家和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本報攝影記者/王曉東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國貨幣政策可能會讓其他國家分擔問題

  目前美國貨幣政策的選擇非常有限。“可能最多也只能是如何避免這個災難,而不是如何進一步刺激經濟。”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現在美國經濟有一些嚴重的問題,它會造成全球性的影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如此開場,他進一步表示,目前美國貨幣政策的選擇非常有限。“可能最多也只能是如何避免這個災難,而不是如何進一步刺激經濟。”

  他還指出,現在在WTO多邊框架之下,美國也不能進行多邊措施。但事實上,美國已經開始實施本國貨幣貶值的措施。斯蒂格利茨認為,貨幣方面的政策會讓問題變得更加長期,但可能會讓其他國家也來分擔問題解決當中的一些工作。

  此外,由于美國銀行系統存在過量的流動性,包括在歐洲的一些銀行也存在同樣問題,美國的銀行現在不愿意向經濟困難的家庭繼續發放信貸,銀行手中的信用會流入國際金融市場,包括流入中國資本市場,斯蒂格利茨認為,這可能就會給中國增加通脹的壓力。這樣對中國的經濟調控也會增加難度。

  對于美國經濟的觀察,他指出,目前美國經濟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2007年之前美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是有錯誤的。當時美國經濟學界就有觀點認為,房地產市場泡沫如果不提早消除,問題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斯蒂格利茨說,現在這個問題已經非常深層次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問題是在逐步展開,就像火車不斷行駛過程中的節拍一樣。”

  這些影響中,包括隨著房地產價格不斷升高,人們的收入不斷下降,美國聯邦財政的收入,包括稅收不斷減少,可支出的預算也不斷減少,這就給美國經濟帶來強烈的影響。在這點上有三個主要的因素,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銀行發出的信貸比較多,并沒有對風險進行非常好的管理,次級抵押貸款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談及美國經濟可能有更為嚴重的下滑時,斯蒂格利茨提及了信貸的減少和儲蓄的上升。他說,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信貸緊縮帶來信貸減少,會使經濟下滑變得更加嚴重,同時美國的問題也會帶來全球性的問題。在政府方面,可能有一些比較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讓美國消費出現繁榮,儲蓄量達到零,房屋市場卻出現很大的泡沫,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有些人在不斷存錢,有些人卻一點也不進行儲蓄,反而進行大量的借貸,包括住房貸款抵押,但是一旦出現無法支付的情況,整個泡沫就會連鎖破滅。

  “如果美國的儲蓄率不斷上漲,上漲到4%到6%,就會對美國的整體需求產生影響,會使它的經濟增長產生放緩。就算出現復蘇也會是一個非常弱的復蘇。”斯蒂格利茨說,“現在我們經歷著美國,也是西方國家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在這個過程當中,經濟結構需要調整,一旦出現通脹壓力,美聯儲往往會采取比較過于嚴厲的措施,可能會對經濟剎車剎得太重了,但對于整個經濟的調整或者結構性的問題仍然沒有真正解決。”

  事實上,美國在1991年也出現了這樣經濟下滑的局面。對比1991年,斯蒂格利茨認為,當時整個金融市場邊緣的部分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也造成了數千億美元的損失。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整個美國金融體系的核心出現了問題,這也是全球經濟的核心。所以金融體系不僅僅是一個部門,它實際上是整個經濟不斷向前進的核心,他認為不應該把金融問題與經濟危機分離來看。

  評述今年全球經濟狀況,斯蒂格利茨說,今年我們遇到的情形很不尋常,全世界的通脹來源,全球的基本產品,如食品和原油價格不斷上漲。對于中國這樣的國家,面對全球不斷增長的原油和食品的價格,一般情況下,一些傳統的降低通脹的方法都會帶來大量的失業。

  但對于中國,他認為還有一個機會,開始更多地依靠內需,依靠國內的消費,而不是出口來推動增長。尤其是對資源密集型的“兩高一資”的出口,轉向其他類型的出口,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認為仍然要關注比如創造就業的問題。因為每年在中國有大量的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大軍,因此在制定相關宏觀經濟政策的時候,必須要想到中國所有的這些流動性,如果把它們從出現泡沫的地方拿出來之后,注入到哪些領域,能創造更大可能的就業。“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這當中不僅有貨幣的政策,還包括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同時還有對資本所得稅方面的考慮和討論。”斯蒂格利茨說。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盡請關注東方早報網-《財經》頻道

  編輯:倪鵬翔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誠招合作伙伴 ·企業郵箱暢通無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