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報告預測今年GDP預計增長10.8% CPI漲幅6.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10:38 東方早報

  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物價上漲壓力不容忽視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在短期內,總需求決定經濟增長。當投資、消費和凈出口等因素引致實際經濟增長高于潛在經濟增長水平時,一國經濟要想在一個新的水平上達到均衡,必然會引起該國的物價上漲。

  確實,我國的案例也說明了這一點。近年來我國GDP持續以兩位數高速增長,這反映了支出(包括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及凈出口)的快速增長,而寬松的貨幣政策(如低利率)又大幅增加了經濟中的貨幣需求,這兩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社會總需求不斷上升,這一變化必然會反映到當前我國物價上漲或通脹壓力上來。2007年以來,CPI的快速上漲就是對物價上漲的一種反映。

  例如,今年2月份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了8.7%,月環比上漲了2.6%。這一數據與此前公布的2月份工業出廠價格指數(PPI)為6.6%一起,再度向我們揭示了目前我國所面臨的物價上漲趨勢仍在延續,通脹壓力仍在進一步增強。

  從影響2月份CPI上漲的因素來看,CPI上漲仍然是由食品類價格快速上漲帶動的。數據顯示,2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了23.3%。其中,豬肉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了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春節等多重因素對食品價格快速上漲也有影響,

  確實,在CPI快速上漲的同時,我們觀察到,核心CPI指標(非食品價格)的變化卻較為平穩,去年11月份上漲1.4%,今年1月份上漲1.5%。由此,許多研究者就將目前我國的通脹壓力定義為“結構性通脹壓力”。

  但是,如果再來觀察一下PPI的數據變化發現,PPI也與CPI一樣呈快速上漲之勢。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PPI分別為4.6%和5.4%,今年1月份和2月份分別為6.1%和6.6%。在PPI構成中,生活資料出廠價格上漲表現平穩,但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趨勢加快。其中,去年11月份生產資料出廠價格為4.8%,今年1月份和2月份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分別為6.5%和7.2%。再結合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趨勢分析,由成本推動的通脹壓力正在逐步擴大。

  從目前來看,物價上漲還主要集中在資源性、原材料和農副產品方面,大量的工業品價格還未出現上漲,物價上漲的結構性特征仍較為明顯,也就是說,結構性通脹壓力特征較為顯著。

  但是,如果目前上游產品的價格上漲影響一旦滲透到下游產品的價格上漲上,將會改變我們對目前我國面臨的物價上漲趨勢的基本判斷,全面通脹壓力將可能會出現。當然,這只是一種預期。

  鑒于目前物價上漲或通脹壓力情況,政府將兩個“防止”,尤其是將“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確實是有預見性的明智選擇。由此,預期今年宏觀調控的力度將比往年更大。

  但現在,人們普遍擔憂的問題是,目前我國內外經濟環境面臨了美國經濟可能放緩及我國剛剛遭遇了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等因素影響,緊縮性的宏觀調控是否應當適度調整,緊縮性調控是否會過度而導致我國經濟面臨新一輪緊縮。

  對此,筆者認為,對付物價上漲壓力的有效方法是實施一種可預期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即通過適度提高利率水平等政策工具來降低貨幣需求,并可能會降低投資需求,以此來消除經濟過快增長引起物價上漲的壓力。因而,堅持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當前我們必須堅持的一項宏觀調控政策。

  但同時,我們仍可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即通過適度調整或改善政府支出結構,如多渠道解決民生問題,以此來避免因緊縮性貨幣政策可能會影響經濟增長放緩或導致我國經濟陷入緊縮的過大波動。

  因此,我們在當前只有堅持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和穩健性的財政政策,才能實現今年確定的“兩個防止”的宏觀調控任務,才能保持我國經濟增長“又好又快”的持續發展目標。

  來源:上海證券報

  相關新聞:

  報告預測今年GDP預計增長10.8% CPI漲幅6.2%

  清華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昨日聯合發布“2008年第二季度中國宏觀經濟預測與分析”的報告預計,2008年,我國GDP增長將達10.8%,CPI上漲幅度將為6.2%。二者雙雙呈現增速按季度放緩的趨勢。

  這份由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與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報告認為,今年,我國經濟增長依然保持良好態勢,出口增幅將有所回落,由去年的25.7%下降至21.1%,進口增幅將由去年的20.85%升至27.07%;固定投資總額增速將為21.37%,剔除物價因素后下降明顯;廣義貨幣供應量(M2)將同比增長17.32%,增速穩定。

  不少與會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宏觀經濟的基本面保持良好,但今年的外部不確定性值得注意,尤其是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我國出口下滑的趨勢較為明顯。

  國家發改委宏觀院經濟所研究員王小廣認為,今年出口增長有可能降至10%至15%。一旦如此,為實現經濟增長,有可能出現國內投資增速反彈。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今年1季度,CPI增幅將達到峰值,隨后按每季度下降0.5%的態勢緩慢回落。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目前的CPI漲幅過高主要是翹尾因素導致,今年漲價因素較去年有所減少,完成4.8%的CPI調控目標很有希望。王小廣也認為,通脹高低取決于國家的潛在供應能力,未來兩年,我國CPI將降至很低的水平。

  來源:中國證券報

  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之間存在著復雜關系

  在我國經濟高增長的同時,出現了物價上漲的明顯壓力問題。這一問題在2007年變得更加顯著,也促使了筆者試圖從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之間的關系分析,來梳理為什么當前我國經濟會面臨通脹壓力。

  第一,隱性通脹壓力再次顯性化。從數據上考察,1998年-2002年間的GDP增長率基本在7%-9%,不算特別高,也絕不低,但CPI卻保持在1%以下,其中竟然有3年是負值。盡管1%以下的物價上漲率與7%-9%的經濟增長率相對應,但隱性通脹壓力早已存在。在2003年后,我國GDP增長率連續5年達到兩位數,且逐年上升,導致隱性通脹顯性化動能越來越大。

  事實上,從對改革開放后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關系考察,凡是兩者極不對應的時期往往隨后就會出現劇烈的物價上漲現象。1990年-1992年,經濟增長率分別達到4.2%、9.1%和14.1%,同期物價上漲率分別是2.1%、2.9%、5.4%,可見兩者差距逐步拉大。最終,出現了1994年-1995年間的劇烈通脹壓力(達到21.2%)。2000年以后,物價負增長已經潛伏了隱性通脹壓力,最終會轉化到顯性通脹壓力。這只是時間問題。

  同樣,經濟高速增長直接帶來了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并引起了以原材料為龍頭的成本上漲對物價的推動。仔細觀察,原材料價格上漲與通脹壓力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而且,如果經濟增長率上升過快,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動能就更大。

  盡管有時物價上漲(如2005年和2006年時的CPI)也無法同步體現出來,其實本輪原材料價格上漲自2003年下半年已進入上升階段,同期GDP增長率也越走越高。但是,最終經濟增長、原材料價格上漲和物價上漲之間本質聯系會體現出來。2007年物價水平突然上漲,實際上是早已潛伏的隱性通脹壓力顯性化的結果而已。

  第二,供求關系必然反映到價格上面。與前幾輪的通貨膨脹不同,盡管2003年后我國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并沒有嚴重失衡,如大多數市場最終產品——工業消費品的供求總體上仍然是供大于求。但是,基礎產品的供求矛盾早已存在。例如,我國基本建設投資快速膨脹,盡管基本建設投資中的公共品需求所導致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并不會立刻傳遞到公共品的消費價格上(如公路收費),也就不會馬上反映到物價水平上。

  不過,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投資成本上升必然最終要反映到商品價格上,區別僅僅是傳遞時間或者傳遞渠道變化的不同而已。或者說,本輪物價上漲中大量公共品投資膨脹能量一旦且最終會被釋放出來,就必然會導致物價上漲。

  另外,成本是現實的支出,最終還是要釋放的。例如,基礎產品價格上漲實際上又是供求關系和成本的雙重推動。雖然宏觀調控措施控制了供求關系,但無法減少原有的投資成本,市場價格仍然需要釋放。或者說,初級產品價格與最終消費品價格漲幅的巨大落差最終會反映出來。同樣道理,所謂的“結構性通脹壓力”解釋也不能消除物價上漲的成本問題。因此,物價上漲的壓力始終存在。

  第三,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之間存在本質聯系。從全球經濟發展來看,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的本質聯系是十分明顯的。盡管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水平與前四次經濟增長周期中年均GDP增長率約為4.4%相差不多,但JOC(工業原材料價格成份指數,包括4個主要組成部分——紡織品、金屬、石化產品,以及一個混合類別,不包括農產品和貴金屬)的漲幅是前4次的2倍。例如,目前國際油價突破了100美元大關,黃金價格也攻破了900美元/盎司。實際上,這是對美國等發達國家長達10多年經濟與物價關系之間偏離的矯枉過正。

  從我國經濟發展來看,體制最終難以束縛市場,物價上漲與經濟增長的本質聯系難以改變。本輪物價上漲的環境與以往幾次已有很大不同,包括經濟主體的市場地位、市場環境、開放條件等。因此,在新的市場背景下,目前控制供求總量或許可以暫時抑制物價水平,但市場能量最終是難以束縛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壓抑的時間越長,最終釋放的能量就會越大。因此,表面上的結構型通脹壓力最終還是要反映到物價水平上面。

  因此,我們不能出于善良的愿望,希望有無通脹壓力的經濟高增長,而是更要注重如何保持經濟的適度與可持續增長。

  來源:上海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盡請關注東方早報網-《財經》頻道

  編輯:倪鵬翔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誠招合作伙伴 ·企業郵箱暢通無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