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續發展:求解中國水危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09:25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李鵬 中國水危機 中國水危機!1999年,環境保護人士馬軍通過其著作《中國水危機》響亮喊出這個口號,自此,中國全社會求解水危機的意識迅速覺醒,實踐漸次深入。 1999年的新年多少有些難過。1998年,長江、松花江流域爆發大洪水,幾乎演變為全國性危機。馬軍在《中國水危機》中直言,大洪水與生態退化直接相關。嚴峻的現實驗證了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科學邏輯。 洪水只是中國水危機的集中性表現。缺水和水污染才是每個國人日日面對的困境。根據多位水資源專家的分析結果,中國的缺水矛盾自20世紀70年代起就在國內多個地區蔓延發展。至21世紀,全國性干旱愈演愈烈。1999年—2001年連續三年發生嚴重旱災,旱情一度波及全國二十三個省區。此時,人們才猛然意識到,“缺水已經上升為中國水資源的首要矛盾。” 另據不完全統計數據,全國600多個城市中,缺水城市達400個,日缺水約1800萬噸,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500億元。1990年起,缺水每年造成農業減產1000萬噸到5000萬噸,至今尚有23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數據摘自《中國水危機》,1999年) 水污染則伴隨工業化的高速推進而愈演愈烈。根據“中國水污染地圖”的歸集數據,每年,全國工業和城市污水排放量達630億噸。“(這些污水)理論上足以污染全國所有的地表水源。”馬軍說。特別是21世紀以來,若干年間,河流不斷告急。北方的海河、淮河和遼河變黑發臭,幾乎成了完全意義上的排污溝;南方的太湖、巢湖和滇池由于接納了大量有機污染物,造成嚴重富營養化,時常因藻類爆發而失去水源利用價值。 水污染的侵蝕速度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水是生命之源。污水在灌溉我們的農田,水利部有統計數據顯示,被鎘和汞污染的耕地已擴展至十余個省區。污水流入我們的魚塘,致病菌、病毒、有毒有害物質往往會導致水生物患病,甚至大量死亡。現在,污水迫使我們的主要飲用水水源轉向地下水,地下水開采的加劇將導致了更大的水危機。在淮河流域有些城市,污水甚至已經進入地下水層,導致50米以內的80%淺層地下水都已經變成V類水質,喪失了水功能。 我們之所以認為中國水污染問題愈演愈烈,理由是充分的。在表面,水污染從支流向干流、從城市向農村、從地表向地下、從陸地向海洋,不斷擴散。在肌理,水污染和水短缺已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幾乎互為因果:缺水造成污染物難以被稀釋,水污染又破壞了有限的水資源,極大地惡化了缺水問題。 我們直觀感受到了身邊的小溪、魚塘、河流的惡化、消逝。同時,從全國的七大流域來看,水資源狀況都不容樂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是,自1972年黃河首次斷流,到現在,黃河斷流期維持在200天以上,近千公里河床干涸,給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嚴重困難。水量缺乏導致大量泥沙淤積在水庫和下游河道,造成嚴重的洪水隱患。同時,黃河水資源污染狀況嚴重。在“中國水污染地圖”上,黃河上中下游沿線各個城市、廠礦稱得上中國水污染的重災區。 長江則是洪水與旱災并重。上游生態環境的脆弱導致洪水問題依然非常嚴重,而流域內旱災的發生也有加重的趨勢。干流水量雖還未有明顯變化,但許多支流徑流量不斷減少,從1950年代以來,長江上游的二十多條河流平均萎縮了37.1%。長江污染問題突出,每年排入長江的污水達220億噸,占全國總排污量的三分之一。隨著三峽水壩的建成,庫區流速減緩,自凈能力大大下降,原有的污染問題有可能變得棘手起來。 海河流域,大小三百條支流,枝枝蔓蔓,兩岸人民繁衍生息。但是現在,幾乎是無河不臭,無水不干。據有關專家介紹,在海河流域,地下水嚴重超采,形成了一個超過七萬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漏斗區,造成地表沉降和海水入侵。河北一些城市地下水資源將在十年內采空,這成為促成南水北調的重要因素。 淮河流域生態破壞嚴重,水、旱災害經常交替出現。加之上游鄉鎮企業的惡性排污,使得人口密集的下游城市常常陷入有水不能用的窘境,而沒有替代水源的農村地區出現了若干“癌癥村”,環境災難開始造成公共健康危機。 在西北地區,降水稀少,相對稀疏的河流湖泊,支撐著廣大地區的生態平衡。如今河流萎縮,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沙漠與水源此消彼長,荒漠化問題突出,土地沙化速度不斷加快。東北地區的松花江和遼河流域的水資源情況也在惡化。松花江枯水季節偏枯,造成嚴重旱災,而洪水季節則容易形成水災。遼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污染極其嚴重。 在東南地區,雖然降水豐富,河流眾多,但普遍面臨水質型缺水,其中尤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最為嚴重。珠江三角洲集中了全國13%的徑流量,但各大城市污水泛濫,飲用水水質堪憂。與此同時,中國近海海水水質嚴重惡化,很多海區赤潮泛濫,甚至面臨變成“藍色沙漠”的危險。 西南地區的水資源總量豐富,但面臨的開發困境仍然可謂深重。高速發展刺激了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長,發展水電成為解決能源短缺的重要出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江大河成為了水電開發的主要戰場。但是,無序的建壩熱潮正在破壞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水環境,威脅到當地寶貴的生物多樣性和景觀資源,以及原住民的生產生活。 中國水危機早已成為一個真問題,一個有待破解的大難題。 可持續發展 1998年大洪水之后,全社會環境憂患意識迅速覺醒,上升為國家意志就是,自此,“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國家戰略,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并重。 可持續發展概念,源于1987年聯合國發布的綱領性文件《我們共同的未來》,即《布倫特蘭報告》。這一報告把單純地考慮環境保護,引申為把環境保護和人類發展結合起來,亦即“可持續發展”。在這一思路的統領下,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里約宣言》,中國是簽署國之一。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