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繼佳 聶俊峰
近一段時期,雙幣卡成為國內財經媒體的焦點。在一些媒體的報道中,雙幣卡在境內“內卡外拋”,導致“百億外幣資金入境”;在境外,雙幣卡會在持卡人不知不覺中收取“神秘的”貨幣兌換費;“雙幣賬戶”更是收取了持卡人高額的年費……
作為中國金融界為數不多的“專利產品”,雙幣卡曾被譽為銀行業創新之舉。今夕之反差,迫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雙幣卡。
筆者認為,對雙幣卡的報道偏離了事實。
首先,雙幣卡在境內的“內卡外拋”并未導致持卡人的任何損失。在銀行卡支付的鏈條中,利益相關者不外乎持卡人、商戶、收單行(POS機具的投放機構)、發卡銀行及信用卡組織。在所謂“內卡外拋”(也被稱作“內卡誤拋”)的流程中,雙幣卡持卡人在境內消費人民幣的過程中,原本應通過中國銀聯系統進行結算,但卻錯誤地“拋”到外資發卡組織進行國際清算,之后又回到發卡行進行貨幣轉換之后再清算。也就是說,持卡人在國內消費,由于收銀員操作失誤,用外幣進行了結算,被誤認為是在國外消費。
對銀行卡支付的利益方而言,一旦雙幣卡出現“內卡外拋”的情況,在收單行的清算中的確是以外匯記價。但直接向收單行償付的是發卡銀行,持卡人并不直接向收單行償付外幣消費。國內銀行在與客戶清算時均會沖銷此類交易。反映在客戶的對賬單上,客戶的消費仍然是以人民幣來顯示。也就是說,客戶不會承擔任何匯率損失,相應的匯率損失由銀行來承擔。目前,國內雙幣卡發卡行均明確承擔“內卡外拋”的匯率損失。廣大持卡人完全可以查證有關事項。
“內卡外拋”屬于收銀員的操作風險,概率極低。然而部分媒體卻對這一偶然事件進行夸大報道:“繞開外匯管制導致百億外匯資金入境”。事實上,只要分析中國近年來的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狀況就可知曉,百億外幣資金借雙幣卡“偷渡”根本不可能。
第二,按照國際信用卡組織的慣例,貨幣轉換費是指銀行卡跨貨幣區使用時,持卡人除按匯率購匯之外還需繳納國際組織的“貨幣轉換服務”的費用。此一費用可能發生于美元/人民幣雙幣卡在歐元、日元、港幣、澳元等國家或地區刷卡消費的環節中。在這種情況下,美元卡的持卡人除承擔美元與歐元的匯率費用之外,還需支付一定比例的貨幣轉換費。而在國內,根據銀行卡受理的歷史與規則,雙幣卡“外拋”歷來都沒有收取貨幣轉換費之說,這在各行刊發給持卡人的使用手冊或領用合約中業已告知客戶。
第三,雙幣卡的貨幣轉換費是完全可以規避的。美元/人民幣雙幣卡在(境外)非美元區使用時確實有貨幣轉換費的問題。但國內多家銀行已通過開發多種外幣的雙幣卡產品,有效地規避了貨幣轉換費。
第四,雙幣卡不存在“高額年費”問題。銀行卡年費的高低、減免根本不在于該卡片是否為雙幣卡。2003年以來,國內銀行對雙幣信用卡普遍采用了刷卡一定次數即免年費的作法。
至此,雙幣卡的各項“罪名”業已水落石出,大家應還雙幣卡一個公道。實際上,雙幣卡的發展有助于提高中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目前,雙幣信用卡已成為行業主流,而雙幣借記卡正成為中資銀行高端客戶服務的利器。在中國金融改革深化、匯率政策更加開放靈活的今天,雙幣卡既是國人本外幣便利支付的媒介,也是人們靈活使用外匯的窗口。它在國人消費生活中的滲透,必將有助于“藏匯于民”局面的形成。其健康發展將惠及眾多經濟主體從而利國利民。
人們還應注意到,雙幣卡在提升中資銀行零售業務競爭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基于奧運會和世界杯的巨大市場需求,國內銀行曾發行多款奧運和世界杯題材的雙幣卡。這些銀行卡產品有效地融合了奧林匹克精神和金融服務的文化,豐富了人們金融生活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