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介和“救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9月28日 15:3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PHOTOTEX 嚴介和“救火”
在銀行的逼債風波中,太平洋建設面臨又一道關口,但頗具戲劇性的是,嚴介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重組。 本報記者丁秀洪蘇江黃婕左志堅南京、上海報道 “這樣以一拆六之后,各個區域集團之間并沒有任何股權和債務上的聯系,有比較嚴格的防火墻”。 9月25日,一位接近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人士對本報聲稱,嚴介和精心打造的新旗艦———上海蘇商建設集團一直在與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洽談貸款事宜。“但現在,這筆貸款也要黃掉了。” 兩天之后,9月27日,南京太平洋建設總部,嚴介和坐在了本報記者對面。 嚴對記者詳細解釋了公司的各項債務,并表示,隨之而來的將是太平洋系的又一次大重組。 債務漩渦蔓延 2006年5月,蘇商建設集團成立,并在嚴介和的帶領下頻傳“捷報”。四川、內蒙古、黑龍江、陜西等地,紛紛傳出蘇商集團介入重組當地國企或進行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消息。 本報先前的調查顯示,蘇商集團系嚴介和精心打造的業務新旗艦,而嚴介和在江蘇的太平洋建設集團則已是徒具其表。但很少有人想到,彼時的太平洋集團已然債務纏身,遭遇空前信任危機(詳見本報9月25日《9銀行逼債嚴介和》)。 至少在江蘇銀行界的部分人士看來,嚴介和已經不是一個合格的借貸者。“我們現在已經不敢跟太平洋建設集團的關聯公司打交道了,一個公司不行了,就換個公司來,防不勝防。”9月22日,浦發銀行蘇州分行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消息人士透露,太平洋建設集團及旗下主要子公司在江蘇各地的項目已經基本停止,而因債務問題,更多地方法院也趕往南京調查太平洋建設集團及嚴介和的資產狀況。 在很多人看來,嚴介和來到上海新設蘇商集團,多少有些金蟬脫殼的味道。但是現在,另起爐灶的蘇商集團也被信任危機波及。 上海銀行界人士透露,蘇商集團自今年初成立以來,曾找過上海多家銀行洽談貸款,但進展皆不順利。 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為例,據消息人士聲稱,嚴介和此前一直在與之洽談貸款事宜,并已相約近日提交貸款申請。但在9月25日上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做出決定,“不再受理蘇商集團的貸款申請”。 “就像兩個人談朋友,如果不確定對方是否真誠,一開始就不交往不是最好的辦法嗎?”談及拒絕上海蘇商建設集團貸款申請的原因,一位接近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人士在給本報記者的短信中如此表示。 最新消息還顯示,包頭市中級人民法院、連云港市中級人民法院皆已南下,于近期派人前往南京調查太平洋建設集團。 顯然,危機已經不僅局限于江蘇一省,嚴介和不可能無動于衷。 嚴介和詳解各銀行債務 于是,嚴坐到記者對面。引爆這次追債風波導火線的是中國銀行江蘇分行。 2005年12月20日,中行江蘇分行對太平洋建設集團的7000萬貸款本息申請訴前保全,此后中行南通分行就江海建設的2500萬元(太平洋建設擔保)也進行了訴前保全。 嚴介和的解釋是,“鐵本事件之后,中行江蘇分行對太平洋建設原則上是只還不貸,所以造成了一些逾期貸款,這點我們和中行江蘇分行之間一直還是比較融洽的。” 除中行9500萬貸款外,華夏銀行的3600萬元債務也未解決。 至于其余銀行的債務,嚴介和聲稱已基本解決: 廣發銀行南京上海路支行的1000萬元貸款,直接通過沈陽某開發區的應收帳款解決,9月26日已經辦理完手續,屬于庭外和解; 光大銀行2000萬元貸款通過江蘇鹽城某開發區的應收帳款解決,因為沒有起訴進入司法程序,屬于內部和解; 浦發銀行蘇州分行1000多萬和農行蘇州分行2000多萬(兩家均已起訴)的解決也已經接近尾聲; 南通商業銀行的1000萬貸款,幾個月前已經通過如皋開發區的應收帳款解決。 據嚴介紹,除江蘇省內的2.83億元債務外,嚴在省外還有9900萬債務,分別為內蒙古項目貸款4400萬,遼寧項目貸款5500萬,其他省份幾乎沒有貸款。 太平洋系在全國范圍內的貸款總額約為3.82億元。嚴表示,“包括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太平洋建設目前的正常貸款約為1.3億元;因為涉及其他企業改制等原因,太平洋建設還擔保了一些不良貸款,其中包括中行的一部分。” 上述債務,據嚴介和聲稱,絕大部分是太平洋建設為下屬企業擔保的,產生原因,“一方面是對于一些控股子公司的管理不夠嚴格,比如江海建設;第二,從我離開了太平洋建設之后,外面對于企業的信任度開始下降,再加上新的團隊對于資金調撥和調控能力相對較弱等”。 不過,對于這些逾期債務的產生,一些債權人的看法與之相左,認為與嚴介和的商業模式有關。 “流動性太差” 嚴氏成名絕技在于BT模式。 太平洋建設集團的BT模式,即帶資建設再移交,業主分期還款。 以江蘇如皋項目為例,當時雙方約定,在項目建設期內,如皋方面支付工程預算造價的25%,即2000萬元;當施工量達到50%時,支付工程總造價的15%,即1200萬元(800萬元現金,400萬元用100畝土地抵扣);施工完畢交付使用時,如皋方面再支付10%,即800萬元;余款6000萬元在項目結束后,分三年還清,每年年底支付總工程款的25%,即2000萬元。而上述款項的支付由如皋市政府擔保。 在這樣的一場商業游戲中,太平洋并不需要拿出多少自有資金,而是整合了地方政府、銀行、下游供貨商的資源———先從政府拿單,再利用政府信譽向銀行申請貸款,利用銀行短期貸款啟動項目,再靠占用下游供貨商或工程隊資金,最終獲得政府的長期回款。 而之所以能夠從政府拿單,很大程度上又與“零價格”收購虧損國企,為地方政府卸包袱有關。但是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導致這場商業游戲中止,但在現實中,處處需仰仗政府鼻息的太平洋建設,顯然需要面對層出不窮的變數。 例如收購ST縱橫之后,有些隱藏甚深的陳年舊債因為嚴介和名聲太響而陸續浮出水面,這些是嚴始料不及的。一位ST縱橫內部人士說,“起初嚴很想搞好ST縱橫,但投入產出比實在太低,給幾個股東填窟窿都還不夠。” 在江蘇,另外一個案例是在以改革著稱的宿遷市,嚴曾頗費心機拿到具備公路工程施工一級總承包資質的江蘇東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但在2005年7月,東辰公司從泗陽整體搬遷到蘇州,并更名為蘇辰。對于搬遷的原因,嚴介和的公開說法是東辰“攤子太爛,在那個環境已經無法正常發展”。 事實上,東辰亦曾在宿遷拿下開發區大道路面工程、宿淮高速三號橋接線工程等項目,并且在泗陽當地欠下了多家銀行上千萬元貸款。東辰的搬遷引來泗陽地方諸多非議,有說法認為東辰搬遷是因為嚴介和與宿遷地方政府意見相左。 但就是這家蘇辰公司,即便在搬到蘇州之后,形勢也未見好轉。據ST縱橫2005年年報披露,自合并入ST縱橫以來,蘇辰公司承建的21個工程項目中,截至2005年12月31日已完工并通車17個,但完工的17個項目大多未能獲得建設單位的驗收資料,從而未能辦理竣工決算手續,公司當年貢獻虧損482萬元。到2006年上半年,蘇辰公司的虧損已達到1281.94萬元。 這種經營風險,仍然于政府有關。浦發銀行蘇州分行負責人分析,嚴介和的BT模式主要是依靠銀行短期借款承建項目,然后靠完工后長期回收工程款實現資金周轉。 “但在宏觀調控之下,業主(即地方政府)推延工程驗收成為最大的風險,銀行貸款到期要還,但不驗收工程款就無法清賬,嚴介和被逼債也就難以避免。” 在遭遇逼債之后,太平洋建設集團往往很難立即償付。 “太平洋建設集團最大的問題就是流動性太差,從銀行基本只能獲得短期借款,但項目回收周期卻相當長,一旦工期拉長風險立馬產生。”南京某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去年以來,太平洋建設集團旗下子公司裁員和發不出工資等事件經常發生。 太平洋系家底 為何短期借款一收緊,太平洋的債務問題就爆發出來,這與太平洋集團的家底有關。 嚴介和2005年入選胡潤富豪榜的身家高達125億元,區區兩三億貸款似乎不應鬧到法院,但問題在于,嚴是否確有此身家,另外嚴的這些資產中有多少流動資金? 有意思的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遍布江蘇各地的“太平洋系”子公司,主要出資方嚴介和或太平洋建設集團很少投入現金,大多以機械設備作為出資。 比如太平洋建設集團,其前身為太平洋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嚴介和以價值3800萬人民幣的機械設備出資,占股95%,張萬峻以價值200萬機械設備,占股5%。 而江蘇北極光化工有限公司(后更名江蘇北極光橡膠有限公司)成立時,太平洋建設集團以實物形式出資80萬人民幣,占股80%,個人沙浩仁以20萬人民幣出資,占股20%。 其他太平洋建設集團官方網站上的核心企業,如江蘇太平洋酒業公司、江蘇太平洋房地產公司、江蘇太平洋裝飾工程公司等,太平洋建設集團皆以固定資產出資形式占股。 熟悉工商登記的人士告訴記者,盡管以實物出資符合法律相關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實物評估等環節變數頗大。 如此,似乎能解釋為何太平洋建設集團“流動性太差”。 嚴介和藥方:重組太平洋 在銀行的逼債風波中,太平洋建設面臨又一道關口,但頗具戲劇性的是,嚴介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重組。 今年5月,嚴介和剛剛重組太平洋建設,宣稱打造了南京、上海、北京三個集團,并稱自己要逐漸隱退。 但本報當時的調查即顯示,嚴可能將其業務逐漸集中到上海的蘇商集團。這樣,當時尚不為人知的債務糾紛將留在江蘇,蘇商集團將成為太平洋的業務旗艦。 4個月后,隨著嚴介和債務糾紛的曝光,蘇商集團亦已難獲銀行信任,此時的嚴介和又宣稱,“蘇商將重新回到江蘇負責省內的業務”。 而在上海,“最近我們成立了滬商集團,將代替蘇商集團來管理華東地區的業務”。 “此外華南地區成立了粵商集團、西部業務劃歸至渝商集團、華北地區成立了京商集團、東北地區成立了龍商集團;大概再過一段時間,蘇商將重新回到江蘇負責省內的業務。” 整個太平洋建設的架構將是太平洋建設是一個控股公司,下屬六大集團。 嚴進一步解釋稱,這種結構下,六大區域集團的資本擁有人都是未來太平洋建設的股東,但是太平洋建設不是六大集團的股東;整個集團內除了嚴介和之外任何人不得以個人名義為貸款擔保。 “這樣以一拆六之后,各個區域集團之間并沒有任何股權和債務上的聯系,有比較嚴格的防火墻。” 嚴介和沒有介紹未來的幾大區域集團內,太平洋的業務模式與當年在江蘇有何區別。 一個很自然的疑問是,在嚴介和的發家之地江蘇,嚴尚且遭受如此復雜的債務糾紛,那么在不具備地利的外省,所謂的粵商集團、京商集團、龍商集團等等,又有何巧計化解“流動性太差”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