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委出臺外資并購相關規定之后
洛陽軸承走向何處
外資進軍基礎行業
在逐漸主導甚至控制了我國市場的膠卷、日化、零售等競爭性領域后,外資開始向農業、能源、機械等基礎性行業進軍。如何在融入全球經濟和保護民族產業之間尋找平衡,正成為我國政府面臨的新問題。
8月9日,商務部、國資委、國稅總局、工商總局、證監會、外管局等6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使得徐州重工、洛陽軸承(以下簡稱洛軸)等外資并購案件出現了轉機。
“對于6部委聯合發布的這個新規定,我認為肯定有好的影響。”中國軸承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國軸協)代秘書長鄭如辰對此持肯定態度。作為最早一個反對外資整體收購洛軸的業內人士之一,他的聲音曾經激起了軒然大波。而今,他認為行業協會需要做的都已經做了,剩下就是政府的事情了。
我國《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的修訂版,將于今年9月8日起施行,此《規定》無論內容、條數,都超過此前的《暫行規定》一倍有余。其中第二章基本制度中的第十二條規定:“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并取得實際控制權,涉及重點行業、存在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因素或者導致擁有馳名商標或中華老字號的境內企業實際控制權轉移的,當事人應就此向商務部進行申報。”
并購采取“斬首”策略
中國已經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外資并購市場。然而,外資在中國的并購卻表現出一種危險的傾向,那就是帶有壟斷傾向的惡意并購。
據了解,一些跨國公司或基金在華并購的基本要求是“三個必須”:必須絕對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預期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一策略被稱為外資并購的“斬首”策略,這一“斬首”策略已經在相當數量的并購案例中得到證實。
許多被外資并購的中資企業,要么成為外資的附屬品,要么徹底消失。據調查,瑞典利樂公司占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美國柯達占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法國米其林占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米其林以及旗下品牌在各自細分市場上處于主導地位,富士公司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超過25%。
此外,在手機、電腦IA服務器、網絡設備、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上占有絕對壟斷地位。在我國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跨國公司子公司的產品已占據我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場份額。
前車之鑒令人心痛
拋開其他行業不論,單單在中國軸承行業,外資的并購已經開始包圍中國的民族企業,并且正在大踏步地進入中國市場。
我國100家最大的機械工業企業、軸承行業中6家大型一類企業之一的西北軸承集團(以下簡稱西軸),本想通過引進外資、技術,做大做強產業,卻不料丟了市場、喪失了優勢。自從與德國舍弗勒集團合資以后,西軸連續兩年虧損千萬元以上。按合資比例,西軸僅合并出財務報表便合并虧損1000余萬元。在合資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市場大幅萎縮的情況下,西軸不得不于2003年12月17日與德國依納公司簽約,將西軸持有合資公司49%的股權出售給該公司。德方支付給西軸2850萬元人民幣,合資公司從此變成了德方獨資企業。
“洛軸”并購何去何從
有了西軸的前車之鑒,在外資并購洛軸的問題上,中國軸協表示堅決反對。“關于洛陽軸承(簡稱洛軸)被德國舍弗勒集團整體并購,我們仍然堅持以前的看法,外資并購洛軸會危及產業安全。”鄭如辰說。
資料顯示,目前哈爾濱軸承集團(簡稱哈軸)、大連瓦房店軸承集團(簡稱瓦軸)和洛軸是國內最主要的三大軸承生產企業,其中,洛軸是軸承產品尺寸最廣、用途覆蓋最寬、品種最齊全的國內生產基地,并保持著多項中國軸承行業紀錄。其LYC品牌軸承被國家列入“121”計劃重點保護名優產品,在三峽工程、小浪底工程,都有LYC軸承在運轉。洛軸還承擔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飛船的軸承配套任務。而在為“神六”提供的軸承中,有7大部分22種,皆在核心、關鍵部位。洛軸生產的鐵路軸承也在國內占有極大份額,2005年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0%。
通過“合資-控股-獨資”的路線,德國舍弗勒集團由此擁有了中國鐵路軸承市場25%的份額。如果再通過收購洛軸控制后者擁有的鐵路軸承市場30%的份額,舍弗勒集團將成為中國鐵路軸承市場的壟斷者。
中國軸協人士說,不久前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目標,而振興裝備制造業需要軸承。中國軸協認為,像洛軸這樣的企業,國家應在政策上給企業找出路,讓他們自己“活起來”。
然而在舍弗勒集團和洛陽市國資委看來,反對方的意見缺乏政策依據。他們查閱相關文件后發現,軸承在國家2004年頒布的《外商投資行業指導目錄》中并不屬于限制行業,在振興裝備業規定中明確需要限制外資進入的16大行業里,也不包括軸承產業。與此同時,國內一家民營企業浙江天馬也表示要積極參與重組洛軸。
對此,軸協提出了另一個解救洛軸的方案:哈軸、瓦軸、洛軸三方聯合,一并進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這個方案很早就在說了,一直沒有進展,最近三方開始談。希望這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好的解決辦法。”鄭如辰這樣說。 作者:羅 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