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質量過關的農資產品就沒有農田的豐收和農民的增收。本報資料片
最近,針對一些地區制售假冒偽劣農資仍然十分突出的情況,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公安部、工商總局聯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資打假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
堅決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行為,維護好農民的利益。
近來,云南省祿勸縣中屏鄉農民紛紛向當地政府的有關部門反映,他們從一家商店購買的地膜,使用以后發現有質量問題,找到銷售地膜的商家,也沒有一個說法。就此,記者前往反映問題的祿勸縣中屏鄉安東康村進行了調查。
在安東康村樹子臥村民小組的一塊玉米地里,記者看到,玉米苗差不多有40厘米高,地里雜草叢生,本來應該完整覆蓋地表的地膜破爛不堪,隨處可見大小不一的窟窿,有的已殘缺不全。村民楊全林說,今年種了3畝玉米。為了秋天有一個好收成,他把自己栽種的玉米全部蓋上了地膜,沒想到玉米剛種下去,一個月時間地膜就開始腐爛。
記者:“買回來用了以后,多長時間發現有問題的?”
楊全林:“一個月地膜就開始腐爛。”
記者:“正常的地膜多長時間才會腐爛?”
楊全林:“三四個月才會腐爛,一般都不會腐爛。”
記者隨手從地里撕下一塊地膜,用手輕輕一拉就成了碎片。
村民張明君拿著一塊質量較好的地膜說:“像這種質量好的地膜,你看,撕都撕不爛。”
記者:“要用很大的勁。”
張明君本來想在春種之前搶種一季蔬菜增加一些收入,也是因為使用了這種劣質地膜,早已經超過了成熟期的卷心白菜就是不結包。
張明君:“這個薄膜不行,時間拖了兩個月,我的白菜就是不結包。結包最好的就是這樣的,這也不算結什么包。”
村民張大勇:“前面那種地膜我沒有買到,這種地膜比前面那種質量更差,像這種地膜輕輕一拉就斷了。”
張大勇家的玉米地里,幾乎看不到地膜的影子了,只在地邊的溝里看到幾堆地膜的碎片。
張大勇:“我們農民賣豬、賣雞,好不容易積攢一點錢,買點地膜來蓋,想不到下了場雨,地膜質量不好就壞了,我們農民被坑害苦了,今年的莊稼增產增收是沒有希望了。”
中屏鄉的主要耕地位于海拔22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不采用地膜覆蓋技術種植的玉米畝產量只有200多公斤。近年來使用地膜覆蓋技術后,通過地膜保溫和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使當地玉米的畝產量達到了500公斤以上。
村民楊全林:“現在地膜腐爛了,溫度散失了,產量將降到二三百公斤。”
使用了這種劣質地膜覆蓋的玉米今年將減產50%左右。據安東康村樹子臥村民小組組長介紹說,他們一個村民小組就有6 戶人家買到了這種劣質地膜,全村10多個村民小組加起來受影響的農戶數量將更多。因為很多農戶使用了劣質地膜,今年全村糧食增產的計劃將受到嚴重影響。同時,這種損失對于年人均收入只有500多元的農戶來說也是非常慘重的。看來祿勸縣安東康村的村民購買的這些地膜有嚴重的質量問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那么,這些劣質地膜是從什么地方來的?記者在中屏鄉安東康村進行了調查。
一農戶給記者找來了一卷還沒有用完的劣質地膜,從包裝袋上可以看到這種地膜的生產廠家是廣西玉林市年豐塑料廠。
記者:“這些地膜是從什么地方買的?”
村民楊全林:“是從中屏鄉街上一家私人門市部里買的。”
根據村民提供的線索,記者找到了位于中屏鄉興中街5號的一個銷售農資產品的門市部。
記者:“這種地膜是不是你這里賣的?”
個體戶劉啟善:“是的。”
記者:“你是從哪里進的貨?”
劉啟善:“從昆明。”
記者:“昆明哪個地方?”
劉啟善:“昆明宋旗營。”
記者:“你進了多少卷?”
劉啟善:“我進了……60多卷 ,65卷。”
銷售劣質地膜的個體戶叫劉啟善,原來是中屏鄉供銷社的職工,去年下崗后自己開了這個門市部,主要銷售農用物資。他售出的地膜出現質量問題以后,很多農民找到他,他也曾經跟批發商聯系過。
個體戶劉啟善:“我也問過進貨這一家,他們說撕不開的地膜可以包換,如果撕得開,已經蓋在地里的,他們沒有辦法負責,所以我們也沒有辦法。我也是上當受騙的,我也不知道地膜有問題。”
記者進一步詢問他進貨的具體地點、聯系方式時,劉啟善拉開抽屜,從一個筆記本里找出一張名片。記者正準備記錄名片上的內容,劉啟善卻把名片撕了一個粉碎,然后關上商店的大門走了。
調查結束后,記者到中屏鄉政府、祿勸縣有關部門把采訪的情況向相關負責人作了通報。第二天該縣的相關職能部門就立即派出執法人員到安東康村進行調查。
對這起劣質地膜的坑農事件,本報將繼續予以關注。 作者:楊亞生 董 柱 傅小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