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國家給的“名分”無人買賬
人們常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然而,皇帝的女兒愁“嫁衣”卻是一件新鮮事。近日,一位用戶來到山東省日照市12365質監熱線受理中心,詢問關于
日照綠茶申請使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的事宜。然而,工作人員不得不遺憾地告訴這位用戶,迄今為止,還沒有生產者使用日照綠茶專用標志的事例。
多年以來,日照綠茶以“滋味濃、香氣高、耐沖泡”的品質特征聞名遐邇,而且硒含量高于南方一般綠茶近10倍,又具有一種特殊的板栗香或豌豆香味。
2005年7月1日,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日照綠茶》地方標準,代號為:DB37/T541-2005,并于同年7月10日實施,結束了日照綠茶有名牌、無標準的歷史。
與此同時,日照市政府組織相關職能管理部門進行了關于日照綠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申報工作。2006年3月23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關于批準對日照綠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公告》,批準對日照綠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并明確了日照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山東省日照市的東港區、嵐山區、莒縣、五蓮縣現轄行政區域。日照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日照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
按理說,日照綠茶從標準的制定到發布實施,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申報到批準執行,各項工作大多數都很順利,日照綠茶已經具備了應有的名分和地位。日照綠茶已經不僅僅是日照的綠茶,而是已經成為山東的綠茶,中國的綠茶。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日照綠茶的預包裝沒有一家生產者使用專用標志的事實,說明皇帝的女兒的確愁嫁衣。
“別人都標‘特級’,我也跟著來”
正宗的標簽標識沒人問津,虛假的標簽標識卻大行其道。4月中旬,在進行強制性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執行情況監督檢查時,日照市質量技監局的執法人員注意到,市場上有的日照綠茶標注產品標準為GB 14456-1993《綠茶》,質量等級為特級。而在GB 14456-1993中,卻根本找不到對特級綠茶指標的規定,這是帶有欺騙性的虛假特級綠茶!執法人員隨之展開了調查。
調查發現,不同廠家虛假特級綠茶背后的原因卻各不相同。第一家單位自己擬定了綠茶的企業標準,卻未按規定到質量技監部門進行備案,是按自己的隨意性標準定的特級;第二家單位早在一年半以前就因虛假標識被處罰,這次屬屢教不改;第三家單位負責人的回答更可笑:“我看別人都標特級,我也跟著來。”
事實上,特級日照綠茶并不是不存在。在2005年7月頒布的山東省地方標準《日照綠茶》中,就規定了特級日照綠茶的指標要求:鮮葉以一芽一葉初展為主,色澤翠綠,香氣鮮嫩,滋味鮮醇爽口等等。生產經營單位如果感覺自己的綠茶與這一標準不一致,也可以制定自己的企業標準,對茶葉各項指標予以界定,但必須經過質量技監部門組織專家審查備案后,企業標準才合法有效。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標準,哪來的特級?幾家經營單位虛假特級綠茶的出現,反映了經營者守法意識的淡薄,也說明打擊無標生產仍然任重道遠。
根據調查的違法事實,日照市質量技監局依法對上述幾家單位的違法行為進行了行政處罰,并責令停止銷售、糾正虛假標識,還消費者以知情權。
“各吹各的號”怎樣變成一個調?
那么,日照綠茶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無非以下幾點:
一是2005年7月15日開始施行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替代了原有的《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后,此前一直使用的原產地域保護產品標志和原產地標記產品標志同時停止使用。對新的專用標志申請使用,眾多廠家有一個認識和適應的過程,加之相關部門的宣傳貫徹工作相對滯后,從而影響了專用標志申請使用的進度。
二是當地政府在打造日照綠茶這一特色品牌、優勢品牌的動作上還缺乏一定的力度。沒有做好相關職能管理部門協同作戰的文章,形成“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單打獨斗局面,缺少把日照綠茶做大、做強、做優的有效手段。
三是因為申請使用新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專用標志需要一定的費用,有關生產者覺著反正日照綠茶品質好,賣得好,不愁沒人要;加上存在互相攀比的心理,看到別人不用我也不用,因此一直未用;又從經營成本的角度考慮,往往是省一點錢是一點,眼前利益顧得多,長遠利益顧得少,因此很少有人主動申請使用專用標志。
當地政府應該通盤考慮,樹立大日照綠茶觀念,協調質量技監、工商、農業、食品藥品監督、檢驗檢疫等相關職能管理部門,統一認識,顧全大局,堅持日照綠茶“怎么有利怎么發展”的原則,研究制定統一管理日照綠茶的有效措施,既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日照綠茶生產者的積極性,又要想方設法保護茶農、茶商的切身利益,幫助日照的茶農、茶商做好經營日照綠茶的大文章,爭取把日照綠茶的品牌優勢推向全國,推向世界,不斷開創日照綠茶發展的新局面。 作者:王繼善 袁 媛 苑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