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艱難歐洲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3日 14:57 經濟參考報 | |||||||||||
西班牙埃爾切市鞋業協會新任會長杰姆兩次訪問溫州,對當地的制鞋企 業進行考察,謀求合作。圖為杰姆和我國鞋業領頭軍——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交換看法。
杰姆認為,4月歐盟開始實行的鞋類反傾銷應該只是針對那些有不合法銷售行為的企業,而對合法的企業來說,這一措 施顯然有失公允。西班牙鞋業希望在中國能選擇一些強勢品牌與之合作,共同拓展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本報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裘立華攝 憑借豐富而廉價的人力資源優勢,中國鞋革產業在過去短短20余年的時間里迅速發展壯大。物美價廉的中國鞋在強力沖擊著世界市場的同時,也引發了來自歐盟等傳統鞋革市場的阻擊。 中國鞋面臨歐盟劫難 歐盟是中國鞋類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2005年有12.5億雙中國鞋輸往那里。歐盟成員國中,僅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保留著傳統的鞋革產業,其他如英國、德國等早已將這個“黃昏”產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中國鞋因此得以快速占領了歐盟的中低檔鞋革市場。 應對中國鞋的沖擊,歐盟祭起了反傾銷的“大棒”。2004年12月,意大利制鞋協會向歐盟委員會提起申訴,要求對中國鞋進行反傾銷調查。次年2月,歐盟正式對來自中國的鞋類產品實施為期一年的“事先進口許可監控”措施。 2005年6月30日,歐盟正式宣布對中國的兩種勞保鞋進行反傾銷調查,涉及20多家中國企業。同年7月7日,歐盟委員會再次發布立案公告,對來自中國的部分皮面皮鞋啟動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高達7.3億美元,成為近10年來歐盟對華反傾銷涉案金額最大的一宗。1200余家中國制鞋企業和400多萬中國制鞋工人的生存受到威脅。 盡管中國鞋企極力抗爭,歐盟委員會還是于2006年1月12日作出了拒絕給予中國13家鞋企“市場經濟地位”的決定。這預示著歐盟對中國鞋實施反傾銷已是箭在弦上。 今年3月23日,歐盟委員會正式批準對中國和越南皮鞋征收為期半年的臨時性反傾銷稅。這一反傾銷措施規定,從4月7日起歐盟將向中國產皮鞋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并在六個月內將反傾銷稅額從4.8%逐步增加到19.4%。今年10月份以前,歐盟將就今后五年是否對中國皮鞋實施反傾銷作出最終裁決。 中國鞋企據理抗爭 歐盟反傾銷將嚴重擠壓中國鞋在歐盟市場上的生存空間。更令人擔憂的是,歐盟反傾銷如長期實施,中國的訂單會慢慢轉移到印尼、柬埔寨等其他國家,從而面臨丟失歐盟市場的可能。 “外患”當前,中國鞋企很快走上了聯合抗爭之路。2006年2月9日,創信集團等廣東省八家皮面鞋生產巨頭成立“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3月8日,閩粵浙三地鞋業商會首次組建“歐盟反傾銷應對聯盟”,并對外發布了“應對聯盟宣言”。中國制鞋企業以集體的力量,向歐盟的不公正裁決表達了抗爭到底的決心。 4月5日,溫州的康奈、奧康、紅蜻蜓、東藝等14家鞋企發布了《關于應對“歐盟反傾銷”的聯合宣言》,就歐盟對華鞋類產品征收反傾銷稅表示“強烈不滿并提出嚴正抗議”,倡議所有中方應訴企業積極聯合,繼續抗辯以贏得歐盟委員會公正的裁決。5月18日,100家制鞋企業老總在重慶發表了《重慶宣言》,標志著國內鞋企抗議歐盟反傾銷“應對聯盟”的陣營進一步壯大。 中國鞋革行業的精英們認為,歐盟鞋革行業衰退的背后是全球化的大背景,即便沒有中國鞋的沖擊,也有來自其他國家鞋業的沖擊,這不是歐盟反傾銷措施所能阻擋的。在制鞋行業全球化的分工體系中,中歐之間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歐盟實施反傾銷的結果只會導致大家一損俱損。 未來的選擇 6月2日,歐盟反傾銷的稅率從4.8%上升到9.7%,并將逐步增加到19.4%。隨著歐盟反傾銷影響的日漸加深,中國鞋企的手中還有哪些牌可以應對呢? 首先,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歐盟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不是惟一的市場,很多中國鞋企已經開始把目光投向澳大利亞、中東等一些新興市場,以應對歐盟單一市場帶來的風險。與開拓國際市場相對應,中國鞋企還在極力擴展國內市場,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廣大市場。如奧康集團投資10億元在重慶建設西部鞋都,就是一個極富戰略意義的舉措。 其次,樹立品牌戰略,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從長遠來看,反傾銷等貿易壁壘將促使中國鞋企調整產業結構,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增長模式轉變。中國鞋企最終要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國際品牌,參與國際中、高端市場的競爭?的渭瘓F走的正是這樣一條道路。據了解,康奈集團目前已在法國、美國、意大利等地開設了100多家品牌專賣店,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基礎和穩定的客戶網絡。這種中高檔路線增強了康奈對歐盟反傾銷的免疫能力。 第三,繼續無損害抗辯。目前歐盟對中國實施的只是為期六個月的臨時性反傾銷措施,如最終裁定,歐盟將在其后五年向中國皮鞋加征近20%的關稅。國內制鞋企業的當務之急是繼續進行無損害抗辯。 本報記者 汪林義 張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