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成就壟斷企業高額利潤五大壟斷行業掌握八成多
“一手把握著資源與市場,一手又左右著價格調整的主動權,壟斷帶來的利潤再多也不值得夸耀”,《反壟斷法》修改審查專家小組成員、中國政法大學博導時建中這樣評價國資委的最新報告。7月3日,國資委發布的國有重點企業經營情況顯示,今年前5個月壟斷性行業利潤暴漲,同時,國有重點企業利潤也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壟斷性行業領域。石油、石化
、電信、電力等幾個行業實現利潤在百億元以上,合計實現利潤2848.1億元,占國有重點企業實現利潤的85.9%。
繼《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倒閉電廠抄表工年薪10萬”之后,7月11日《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了央企12強的超高收入,壟斷行業畸高收入這一“半公開的秘密”有了權威的證據。兩天來,各大網站論壇對此輿情憤慨,一些學者提出:現在關鍵看《反壟斷法》敢不敢拿央企12強“祭刀”。
新增利潤同樣被壟斷
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7月2日在“2006年上半年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表示:“盡管前5個月全國企業利潤增幅達25.5%,但80%以上的新增利潤集中在石油、電力、煤炭、有色金屬等五大行業,這些行業大部分是壟斷性行業。當前工業品出廠價與其原材料購進價增幅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導致企業成本增加了1000多億元,絕大多數企業處在微利、虧損的邊緣。在石油、電力、煤炭、有色金屬等五大行業分享80%以上的新增利潤時,其他30多個行業只分享了不到20%的利潤。”
國資委2005年度《中央企業主要指標排序表》也顯示:169家中央企業2005年度共獲利6276.5億元,同比增長了27.9%,僅用3年時間,就使利潤翻了一番。利潤排名位于前40名的企業,瓜分了6000多億元央企利潤中的95%。其中有12家企業利潤超過了100億元,它們囊括了央企總利潤的78.8%。自然,它們主要來自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運輸和電力系統。學者認為這本身就是壟斷國企的常態。
據報道,隨著國家開始啟動壟斷性行業的收入調研和課題研究,行業調控仍將是下一步的重點。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發改委近期分別將上半年的經濟分析、調研結果以及政策建議上報到國務院。7月下旬,國務院常務會議后,將有新的調控方案出臺。
高壟斷背后是低效率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曾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公開表示:2003年年底,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達到3784億元,2004年接近5000億元,這個數字在1998年是529億元。雖然中國國有企業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仔細分析一下國有企業行業利潤的構成,我們就會發現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中的相當一部分來自于石油、石化、電信、煙草等尚未完全開放的行業。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也列出了自己掌握的數據:14萬個國有企業,2003年全部的利潤將近50%都是由前十大企業創造的,它們是三大石油集團、三大電信集團、兩大電力集團、一個寶鋼、一個一汽。張維迎認為,這種高壟斷、高盈利的背后是低效率,而且壟斷還會帶來尋租。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在分析“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一是腐敗,二是壟斷。一方面是國有壟斷企業高投入低增長或虧損,一方面是行業冗員繁多、職工收入遠遠高于社會平均工資。之所以出現這組矛盾,就在于它們是國有壟斷企業,它們的薪酬不受經濟利益、勞動強度、勞動復雜程度及企業盈虧的約束。它們盈利了,大部分利潤被留在行業內部,成了職工的暴利,而非全民所有;它們虧損了,由國家和全民來承擔損失,成了全民的虧損,而不會對壟斷企業傷筋動骨。
百億虧損為漲價開路
今年一季度,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電力行業2005年運行分析及2006年趨勢預測》報告,指出了電力企業的經濟狀況:2005年虧損企業達1280個,虧損額達127億元,其中火力發電虧損企業數增長3.4%,虧損額增長10.1%。伴隨而來的是,全國各地電價近日集體上漲。于是有人譏諷這份報告是“電價上漲的開路報告”。
根據發改委的報告,去年上半年,華能、華電、國電、中電投和大唐五大發電集團中兩個整體虧損,剩下3個也僅僅是微利或盈虧平衡,這是五大發電集團成立以來首次出現的情況。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透露,電力行業2005年全年的虧損面達到了27.12%。報告指出,從總體來看,火力發電企業在銷售收入增長19%的情況下,利潤只增長2%,虧損有所加大,應收賬款增加,負債率上升,經營狀況有所惡化。
“電煤價格瘋漲,而電力價格不漲,成本太高!边@幾乎是所有電力企業分析其虧損原因的第一句話。學者指出:虧損了就漲價,而完全不必擔心市場的反應,除了壟斷企業,恐怕無人能將其運用得如此輕松。
對此,煤炭市場研究專家李朝林指出,電力企業的虧損并不僅僅在于電煤價格上漲,電力企業本身的市場化程度低下、員工福利過高、主輔業沒有徹底分離、企業辦社會等問題都是造成電力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因此,電力企業自身也要靠挖潛增效,節能降耗將是電力企業最直接的效益。此外,打破行業壟斷,實現合理競爭,并向下游輸配電企業爭取利益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他認為:“挾虧損以令漲價,這或許就是百億元電力虧損背后真實的自利企圖!
政策性還是經營性?
廣州去年的油荒一度引起全國關注,各大加油站曾經無油可加。經調查發現:原來,中石化、中石油兩大石油巨頭針對國內成品油零售價偏低的現狀,更多地考慮出口,結果導致國內的供應缺口隨之擴大。
與之對應的是中石化廣州分公司近日公布的經營情況:今年1至5月,廣石化累計虧損5.67億元!廣石化負責人強調,廣石化的虧損是因國際原油價格高企而造成的政策性虧損。政策性虧損是國有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無法回避,“煉得越多虧損越多”。
政策性虧損幾十年來已成為中國經濟的獨特風景線,它集中在公用事業行業和壟斷行業。在公用事業行業,比如就有“政策性虧損讓液化氣公司‘氣短’”之說。而在壟斷行業,諸如石化企業的政策性虧損,據說是因為國際石油價格和國內成品油價格增長不同步,導致我國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倒掛,煉油企業成本上漲利潤大幅下降,因而虧損越來越嚴重。
有學者尖銳地指出:政策性虧損與經營性虧損,在具體工作中很難清晰區分。由于缺乏對國有企業社會成本的嚴格定義和測算,我們實際上很難弄清在所有國有虧損企業中,有多少是屬于真實的虧損,有多少是為了減少上繳利潤或拖欠保險金的虛假虧損;在真實虧損中,又有多少屬于經營性虧損,多少屬于政策性虧損;而政策性虧損企業,又有多大比例的虧損屬于經營不善所致。其實,從中海油、中石化等巨頭近期紛紛上馬超大型煉油項目來看,“越煉越虧”的說法不攻自破。
為了彌補中石化的“政策性虧損”,中央財政去年年底給付中石化100億元油價上漲補貼。中國石化2005年度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其煉油業務的經營虧損為79.26億元。但其同時擁有原油開采等上游業務的利潤仍在大幅增長。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為5769.9億元,在消化煉油業務虧損之后,凈利潤為264.76億元。
針對社會各界對中石化和中石油的議論紛紛,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不久前為這兩大集團喊冤說:“去年,國際原油大幅上漲。為了維護穩定的大局,中石化補貼原油和成品油之間的差價高達512億元,中石油也補貼了310多億元,兩大集團當年總共補貼800多億元。為了彌補中石化的損失,后來財政部補貼了100億元給中石化,當時還引起了很多非議,所以,很多時候中央大企業為了大局而做出了犧牲,知道這一點的人并不多!
本報記者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