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記者 梁凱昌
農業“三免”技術,指的是水稻免耕拋秧、玉米免耕栽培和冬季馬鈴薯免耕栽培技術。近年來,廣西積極推廣“三免”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全區累計推廣“三免”技術面積134.33萬公頃,增產糧食近43.5萬噸,農民節本增收13億元。
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自主創新和系統集成,廣西已經發展形成了日臻完善的水稻免耕拋秧、玉米免耕栽培和冬季馬鈴薯免耕栽培“三免”技術體系。實踐證明,“三免”技術集保護性耕作與輕型栽培于一體,以其穩產高產、節本增效、節省勞力、節能環保等多項優勢,已被越來越多的干部群眾所接受,成為當前廣西糧食作物主推技術和增產增收的重要措施,被喻為“懶人種田好技術”,正在顯示出神奇的魅力。
采用免耕拋秧的水稻長勢良好。梁凱昌攝
突出解決生態環保難題 實現科學發展
免耕不用犁耙田,可減少水土流失及水分蒸發,提高土壤抗旱保溫能力。水稻免耕拋秧比傳統耕作減少水土流失約50%,提高土壤貯水量15%。在寸土寸金的廣西石山地區,推廣玉米免耕秸稈還田栽培技術,可以連續套種,提高土壤水利用率10%-20%,每畝節水30-50立方米,使石山地區以住種植玉米因反復翻耕,泥土被雨水沖走而日趨嚴重的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免耕栽培通過秸稈還田,避免長期以來焚燒或丟棄作物秸稈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實現生態環保。2001年以來,廣西推廣“三免”技術,累計節水12億立方米,減少機耕燃油7.3萬噸,少施化肥2180萬公斤。
7月3日,廣西農業廳廳長張明沛(右)向國家農業部副部長范小健(左)介紹玉米免耕栽培技術。梁凱昌攝
突出解決農民辛苦受累難題 實現省工節本
“三免”技術,可最大限度的減輕勞動強度,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得以解脫,千百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耕苦種成為歷史。水稻免耕拋秧和玉米免耕栽培一般每畝可減少犁耙田3-4個工日,加上節約其他開支,每畝分別節約50-60元和25-50元。
水稻免耕拋秧,解決了自古以來農民犁耙、拔秧、插秧“三彎腰”的難題,實現了“男人不用扶犁耕田,女人不用彎腰插秧”。而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則改翻耕為免耕,改種薯為擺薯,改挖薯為撿薯,農民在冬季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只需“擺一擺、蓋一蓋、撿一撿”,就可以完成整修馬鈴薯免耕栽培全過程。
在稻里放養鴨子,是水稻免耕生態種養技術的一種。梁凱昌攝。
突出解決多渠道增收難題 實現增產增效
“三免”技術省力、效率高,有利于搶上季節,有效避過廣西晚稻“寒露風”、秋玉米“卡脖子旱”等危害,從而確保穩產高產。據驗收,免耕栽培與常耕栽培相比,一般水稻增產3%-8%,玉米增產5%-10%,馬鈴薯增產10%-40%。廣西冬種馬鈴薯在2月至4月收獲上市,正好彌補國內馬鈴薯鮮薯市場的空檔。廣西農業廳廳長張明沛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利用冬春3個多月時間,每戶種3畝馬鈴薯,按畝產3000斤,每斤3毛錢算,人均可增收約300元。更重要的是,推廣“三免”技術,可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科學種糧增產增效和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增收,使一項收入變兩項,收到“推一項技術,促兩大收入”的良好效果。
據介紹,2006年,廣西“三免”技術推廣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全年計劃推廣水稻免耕拋秧1250萬畝、玉米免耕栽培150萬畝、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100萬畝以上。目前,已推廣水稻免耕拋秧501萬畝,玉米免耕栽培106萬畝,分別比上年同期增加176萬畝和64萬畝。編輯:李華林作者:梁凱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