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審評分拆百家事務所面臨洗牌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9日 10:18 新京報

  證券評估管理新辦法擬提高進入門檻,三分之一證券評估機構面臨淘汰出局危機

  山東某家會計師事務所計劃2006年揮師北上,擬遷址更名進軍北京市場,最近卻遇到了麻煩。

  該事務所劉總經理稱,他被財政部人士告知,證券審計資格遷入北京沒有問題,但
證券評估資格變更暫時無法辦理。因為有關部門計劃對評估市場進行改革,擁有證券審、評兩種資格的事務所須將評估業務剝離,成立新的評估事務所,而關于證券評估業務資格新的管理辦法正在審評中,在此期間不便處理證券評估業務資格變更事宜。

  多位評估機構負責人透露,早在去年下半年各種會議中,財政部和中注協的官員就已多次口頭表示,綜合型事務所的證券審計、評估業務必須拆分。如此意味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證券審計、評估可兼營的局面將由此被徹底打破。

  目前全國有102家具有證券評估業務資格的機構,其中36家綜合所將由此面臨分拆選擇。

  而記者獲得的一份《資產評估機構證券評估業務資格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送審稿顯示,證券評估業務的準入門檻將提高。業內人士估計,將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證券評估機構將被淘汰出局。

  

審評分拆百家事務所面臨洗牌

  醞釀之中的資產評估管理辦法要求證券評估機構年收入不少于500萬元。馮磊攝

  審評分離在即

  事實上,很多綜合所早已把兼營的證券評估業務交給一位副總全權處理,因此分拆起來并不困難。

  “我們一直期盼著盡早將審計和評估業務分離。”6月26日,得知證券評估業務將可能獨立經營消息后,廈門大學評估資產公司的副總經理丘開浪愉快地表示。

  他笑稱曾吃過不少綜合型事務所低價競爭的“苦頭”,由于會計業務收入較為豐厚,綜合型事務所可以借此平衡成本,以很低的價格招攬評估業務,而在丘開浪看來,這構成了對專業評估機構的不公平競爭。

  北京某具有證券評估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的董事長老王則對審、評分離表示歡迎。他介紹,事實上,很多綜合所早已把兼營的證券評估業務交給一位副總全權處理,因此分拆起來并不困難,只需注資成立新的機構即可。

  而分拆后的收獲則在于,以往按照相關規定,一家機構不允許為一家上市公司同時提供審計和評估兩套業務,但分拆后,盡管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和一家評估師事務所實際控制人可能還是同一人,卻可名正言順地越過此前的障礙,同時為一家企業提供服務,增加收入。

  2005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資委《關于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企業實施改制必須由審批改制方案的單位確定的中介機構進行財務審計和資產評估。但不得聘請同一中介機構開展財務審計與資產評估。

  “這實際上等于否定了會計師事務所‘綜合實力’存在的必要性。”北京中瑞華恒信會計師事務所總經理顧仁榮說。

  行業面臨洗牌

  西部地區30多家資產評估機構面臨極大困難,可能會被洗牌出局。

  《管理辦法》第五條中擬定,資產評估機構申請證券評估業務資格,應具備七個條件,而接近財政部高層的人士透露,系列條件已經過多次商討,一般情況下改動可能性不大。在業內人士看來,具體規定是證券評估業將適度開放的標志。

  此前該業務一直嚴格執行許可證制度,自1997年以后,政府主管部門沒有再審批新的證券業資格。

  《管理辦法》中第三項和第四項正是適度開放的兩條關鍵性3項硬指標。

  北京一家資產評估機構負責人介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資產評估機構年收入一般在7000萬左右,對沿海城市的資產評估機構而言,《管理辦法》中的指標也不算高,但西部地區30的多家資產評估機構卻面臨極大困難,可能會被洗牌出局。

  中小評估事務所受沖擊

  年收入超過500萬對與西部絕大多數事務所而言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以新疆為例,全自治區41家具有資產評估機構中,最少的僅有1名注冊評估師,平均每家機構擁有注冊評估師約10名,但超過20名評估師的僅有三家,其中僅有新疆馳遠天合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擁有30名評估師。

  “年收入超過500萬元對與西部絕大多數事務所而言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新疆華信會計師事務所有多年從業經驗的會計師陳愛萍表示。該所有25名注冊評估師,評估業務量在全自治區排名第二。

  陳愛萍以新疆為例判斷,僅僅有20多家上市公司的市場滿足三五家評估機構年收入500萬元已經很難,更何況新疆還有著41家資產評估機構,再努力也難以完成500萬元的年收入。

  “因為經濟總量客觀因素限制,就取消我們從業資格的話,這不公平。”她評價道。

  而丘開浪更大的擔憂在于,一旦西部某些省市沒有證券資產評估機構,那么當地的上市公司就不得不遠赴外省辦理相關業務,這可能導致本身實力較弱的西部上市公司需要承擔不必要的經營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5月財政部在頒布《資產評估機構審批管理辦法》后,又專門頒布《關于少數民族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降低資產評估機構設立條件有關事項的通知》,指明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可適當降低有關條件。

  因此有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人士認為,《管理辦法》日后對特殊地區準入底線進行補充或調整的可能性極大。

  即便102家擁有證券評估機構中,西部的30多家機構出局,總量上或許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一位資深評估業人士樂觀地表示,有30多家資產評估機構除滿足其他條件外,還將在未來兩年內將正好達到前述《管理辦法》中的第一項“設立并取得資產評估資格3年以上”,將會填補退出者帶來的空白。

  動態退出機制

  對事務所行政處罰決定之前,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財政部、證監會應當組織聽證。

  《管理辦法》擬定,在該辦法頒布前已獲得證券評估業務資格的評估機構,應當在2008年某月前達到《管理辦法》中規定的各項條件。具體日期尚未確定。

  但對于評估機構合并、分立,《管理辦法》顯得格外謹慎。《管理辦法》第十五條規定,具有證券評估業務資格的資產評估機構合并或分立新的資產評估機構,不具有證券評估業務資格。

  這意味著,一家評估機構取法通過“集資”、“湊數”來曲線達到證券評估業務資格,只能完全依靠自身的積累和發展去爭取。

  業內人士介紹,此項規定是吸取當年會計師事務所管理中的教訓。當初會計業設置準入門檻規定時,有一些具有證券審計資格的事務所趁機收編小型事務所壯大規模,但實際上這些小型事務所往往僅是名義上掛靠在某甲會計師事務所,實際上還是獨立經營,被兼并方只是借用兼并方的證券審計業務資格而已,而事實證明,這種方式很難確保審計質量。

  《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擬定,財政部和證監會做出暫停或撤銷證券評估業務資格的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舉行聽證會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財政部、證監會應當組織聽證。

  “這意味著今后證券評估業務資格將會建立較為合理的動態進出機制,同時管理和處罰也更加公正和人性化。”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專家評審會成員一位人士評價道。

  這份《管理辦法》結尾處注明將于2006年起施行,但月、日處為空白。知情人士透露,該《管理辦法》的一些細則各方已經基本達成一致,但對于實施該辦法的主導部門,尚在研究商討之中,因此具體時間暫時無法確定。

  證券評估管理新辦法七道門檻

  1 依法設立并取得資產評估資格3年以上

  2 最近3年內未在執業活動中受到刑事處罰、暫停執業的行政處罰或兩次以上其他行政處罰

  3 最近3年評估業務收入合計不少于2000萬元,且每年不少于500萬元

  4具有30名以上職業道德良好的注冊資產評估師,其中20名以上注冊資產評估師取得注冊資產評估師證書后最近三年連續執業

  5 凈資產不少于200萬元

  6 按規定購買企業責任保險或提取執業風險基金

  7 內部管理制度健全,執業質量和職業道德良好

  ■業界分析

  審評分離大勢所趨

  混合經營弊端

  一位業內人士回憶,在證券評估業務出現不久,由于人才匱乏,有關部門為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曾提倡鼓勵會計師事務所機型混合經營,開拓或收編評估業務,實現“優勢互補,雙管齊下,建立綜合優勢。”

  但隨后事實證明,這種結構不利于保證評估的準確真實在。

  2000年前后,“深圳原野”到“瓊民源”再到“銀廣夏”,一系列證券欺詐案的暴露出財務欺詐、虛假評估的驚人黑幕。

  2004年3月15日,財政部、證監會啟動了對全國102家證券業評估機構及其86家分所和所屬的3124名注冊資產評估師的一次綜合性檢查。

  2005年3月15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證券評估業存在資格管理缺位、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執行不力、分所管理不到位等諸多問題。

  “正是這次檢查使有關部門下定了剝離評估業的決心。”知情人士透露,在因為檢查中發現,造成評估質量難以保障的一個原因在于,許多綜合型事務所利用兩重資格配合造假,而且重審計,輕評估。

  審計評估難共存

  北京一位資深評估業人士解釋,當初一家綜合型會計師事務所可以為一家非上市公司同時提供財務審計和資產評估兩種業務,先由評估師出具評估報告,會計師再據此出具財務報告。同一個所的評估師和會計師“協作”的話,高估資產就很難被發現。

  “就好比自己答卷自己判卷,想打多少分完全自己由自己說了算。”這位人士說。

  此外,由于審計業務和評估業務的營利能力的差別,造成綜合型事務所不重視評估業務的發展。

  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若為一家企業的上市做過財務審計工作,不出意外的話,就會被這家上市公司聘為審計財務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每年除穩定地領取部分固定傭金外,每做一次評估還會另外收取幾十萬費用。

  相比之下,評估業務則是“一錘子買賣”,企業一般只有在重組、清產核資等情況下才會要求評估業務,而且評估結束后供求雙方即“分道揚鑣”,很難保持經常性的業務往來。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高澤陽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