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收藏 > 正文
 

民藏的紅火與國藏的隱憂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5日 07:45 海南新聞網-海南日報

  

民藏的紅火與國藏的隱憂

  海南民間收藏最早從地攤古玩市場起步。本報記者 李英挺 攝

  

民藏的紅火與國藏的隱憂

  “海南三寶”黎錦、海瓷和花梨木出現外流現象。 本報記者 蘇建強 攝

  海口金世紀商廈5樓,省收藏家協會陳列架的角落里,3件澄邁窯堆塑陶瓷罐蒙著厚厚的灰塵,很少有人向它們投去一暼。這幾件陶瓷本是一位藏家捐獻給省博物館的,但因為省博物館尚未建成,加之體制方面的原因,被暫時束之高閣,擱放于此。

  民間收藏與國家收藏的關系千絲萬縷,可以互為補充,但海南民藏與國藏卻好比兩條平行線,正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難于交錯與融合。

  民藏隊伍超過萬人

  “盛世興收藏”。在歷史上,我國曾出現三次收藏投資熱:北宋末年、康乾盛世和清末民初。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正興起第四次收藏投資熱,藝術品收藏成為繼股票和房地產之后的又一投資渠道。各地的古玩城、私人博物館、專題收藏展、藝術品拍賣會等此起彼伏,方興未艾。

  海南民間收藏最早從地攤古玩市場起步,相對內地市場興起晚,規模小。而后,藏家群體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金世紀古玩城、樂普生古玩城和東湖古玩市場。同時 還催生了省收藏家協會、省珠寶玉器協會、根雕協會、古陶瓷研究會等一批民間收藏機構。去年,可謂海南民間收藏的豐收年,京海2005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古陶瓷古玉器鑒定、黃花梨古家具展等大小活動也粉墨登場,領盡風騷。

  目前,省收藏家協會擁有個人會員400多人。協會秘書長何翔估算,每個會員背后,都會有一個收藏群體。再者,目前專門從事古玩藏品交易的商家超過百家,如果以每家商家10人規模算,海南涉及收藏領域的人數超過萬人,年交易額估計近千萬元。

  1:50萬的懸殊比例

  海南民間收藏紅紅火火,國家收藏卻顯得相對滯后。

  一般來說,城市里每1萬人應擁有1個博物館。但全省只有16家博物館,包括1家省級綜合博物館(省博物館)、1家民族專題博物館(海南民族博物館)和14家市縣博物館。也就是說,全省50多萬人才擁有1家博物館。在這些博物館中,省博物館尚在建設之中,15家市縣博物館大部分徒有其表,真正開展業務的并不多,有的博物館甚至連人員都沒有配備。

  “在北京等城市不斷增加新博物館的時候,我們才開始建自己的省級博物館。”省博物館征集部主任章佩嵐感慨地說。實際上在全國各省份中,海南是最后一個建省級博物館的。

  講起省博物館,已是一個快要老掉牙的故事。至2004年末,省博物館辦理退休的干部職工就有9人,他們等待了十幾年的博物館仍然只是一堆建筑圖紙。其實早在1984年,省博物館就已開始籌建。1990年,省政府批準成立省博物館,并劃撥土地,準備建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建館之事多次被擱置。1994年,當初劃撥的土地也被收回,改做商業開發。為了再次征地建館,省博物館30多號人一等就是10年。

  2004年下半年,省文化公園的整體建設方案出臺。文化公園由省圖書館、省博物館和藝術中心三部分組成,其中博物館占地60多畝,投資1億元。目前,省博物館一期工程目前已經完成近半主體結構,一期工程有望明年6月竣工。至于開館的日子,省博物館透露的信息是“可能在2008年”。

  繁榮背后的體制隱憂

  由于長期沒有固定場館,給省博物館的文物征集、存放和保護帶來很大難度。博物館現狀是,博物館缺乏必要的文物保護設備,并不具備文物的修復、照相、整理等條件。同樣,海口市博物館也沒有獨立的館舍,四五個文物管理處分散在各處。省文體廳文管辦對此表示,海南經濟底子薄,財政收入低,投入博物館方面的資金非常有限。

  民藏繁榮的背后,隱藏著體制性的隱憂。省博物館一位人士毫不客氣地指出,“傳統體制使文博界的活力正在逐漸減弱,與民藏的火熱相比,一些相關部門難于作為。”一方面,由于經費捉襟見肘,文物征集工作難于展開,“上班一張報、一杯茶”現象在各博物館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博物館真正科班出身的專業人才極其匱乏,現行體制也鮮有對內部人士發現民間珍寶的獎勵制度。在章佩嵐的印象中,民間藏家向博物館捐獻或轉讓藏品的例子少之又少。

  何翔說,目前海南民藏界已形成一定規模,藏品也分門別類,形成多個收藏專題。但僅僅依靠民間力量去挖掘和保護海南藏品,是遠遠不夠的。號稱“海南三寶”的黎錦、海瓷和花梨木,既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獨特產物,也是最有增值潛力的收藏種類,但至今海南沒有設立“三寶”的專題藏館。近些年,外地藏家相繼涌入網羅“海南三寶”,一些珍貴藏品已經開始外流,部分海南藏家對此憂心如焚。

  民藏與國藏期待互動

  畢竟,像散沙一樣無處不有的各種文物,僅靠國家文物部門收藏或民間保存是不夠的。

  自古以來,民藏與國藏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目前,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2300多個,藏品總量超過2000萬件。北京故宮博物院50年來增加了30多萬件文物,其中不少是來自民間收藏的。解放以來,我國包括國家博物館在內的各級博物館中的藏品,很多都是來自民間捐贈或低價收購。

  2003年10月,南京博物院舉辦了一場江蘇省民間收藏精品展,引起轟動。這兩年,湖北、江蘇、遼寧等省份博物館相繼為當地民藏舉辦展覽或專開展廳,使民間收藏光明正大地走進國家博物館的大門。有關人士指出,如果國家收藏機構不能正視民間力量,一味閉關自守,終將會被淘汰,隨著民間收藏的不斷進步,國藏與民藏的相互融合已是大勢所趨。

  “鑒于海南目前的情況,可通過捐獻、有償征集或代為保管等方式,將民藏與國藏結合起來。”何翔認為, 一般來說,國家博物館收藏文物信譽可靠,設施條件好,技術力量強,安全有保障,對文物的保管、研究、展覽、交流起到一定的主導作用。而民間收藏發展快速,充滿活力,是國藏文物的自然儲備庫。面對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國家財政有時拿不出大筆資金來購買文物,這時就需要民藏力量的介入。因此,國家收藏與民間收藏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才是保護文物的正確途徑。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