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建成的收費公路約15萬公里,占全世界收費公路總量的70%。業內專家認為,要解決收費公路過多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路建設發展迅猛,到2005年底,我國公路總里程達到192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4.1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二級以上公路達到32萬公里。公路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做出了重大貢獻。
“十一五”仍是我國公路快速發展的時期。按照規劃,公路總里程要達到230萬公里,五年新增38萬公里;高速公路達到6.5萬公里,新增2.4萬公里。完成這一任務,需要數萬億元的投資。因此,完善公路投融資體制,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公路建設更快更好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確認識公路的經濟屬性
公路是國家最重要的基礎產業之一,交通運輸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其規模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程度的基本標志之一。
公路從本質上講屬于公共產品,具有很強的社會公益性。公路具有公共產品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明顯特征,在達到一定點之前,道路上多一輛汽車不會妨礙原有汽車的行駛。同時,公路還具有顯著的外部經濟特性,不僅給直接使用者帶來效益,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對公路沿線區域更是帶來直接的巨大效益。
但是,由于存在級差效益,公路又不是純公共產品。所謂道路級差效益是指:與其它道路或運輸方式相比,某特定公路對使用者提供的道路使用效益的差額。道路使用效益一般包括:運行成本降低、里程縮短、時間節約、行車事故減少、減少擁擠、提高運輸質量等帶來的效益。
因此,國家、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公路建設,加快發展;由于其基本屬于公共產品,公路建設應以政府投資為主;由于其顯著的外部經濟特性,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予以扶持鼓勵;同時,由于存在道路級差效益,部分公路可以收費,采用市場化方式運作。
從單一投資到多元化投資
計劃經濟時代,鐵路、港口、機場的建設項目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統一安排投資,而公路建設則有所不同。建國初期,公路建設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中央政府負責國家干線公路的規劃與修建,地方政府負責本區域公路的規劃和修建。1958年,中央政府將國防公路以外的其它公路的建設與管理權全部下放到地方。盡管各級政府采用了很多辦法推動公路建設,但受資金不足制約,公路建設長期落后于經濟發展,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
改革開放后,各級政府開始了公路投融資體制改革。1984年,國務院作出允許貸款或集資修路收取車輛通行費(即“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決定。1997年頒布的《公路法》,以法律形式對政府收費還貸公路、國內外經濟組織投資收費公路及公路收費權轉讓作出了明確規定。
這些改革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各級政府加快公路建設的積極性,各地在實踐中創造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公路投融資方式,包括以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做項目業主,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由各級政府集資修建收費路;利用國外政府和銀行貸款修路;鼓勵國內外各類經濟組織投資修建高等級公路,包括股份制、BOT方式等;出售現有收費公路的全部或部分經營權,再投入新路建設,滾動發展;選擇經濟效益前景好的高等級公路,明晰產權,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發行股票等。
公路投融資體制改革,使公路建設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投資主體單一、資金渠道唯一,轉變為投資主體多元化、項目業主多層化、籌資方式多樣化。據交通部統計資料,“十五”期間我國累計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2.23萬億元,超過建國后前51年完成投資的總和。道路客運量和貨運量分別占到綜合運輸方式的92%和72%,為國民經濟實現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以來公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符合公路建設發展經濟規律,符合我國國情,改革經驗值得充分肯定。
不容忽視的收費公路問題
我國公路建設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存在收費公路過多,導致運輸成本增加的問題。目前我國已建成的收費公路約15萬公里左右,占全世界收費公路總量的70%。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是各級政府財力不足,但在具體操作上也存在對公路經濟學屬性認識偏差的問題。
公路是基礎產業,從本質上講是公共產品,絕大部分公路應由政府無償提供。公路建設資金需求巨大,政府財力無法滿足,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公路發展要求迫切,各地運用“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政策,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形成了較大數量的收費公路。這是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加快公路發展中出現的情況。
從經濟規律看,由于存在道路級差效益,適度建設收費公路是符合公路經濟規律和公平原則的。發達國家在修建收費公路時,一般比較重視道路的級差效益,主張提供與收費公路平行的不收費公路供公路用戶選擇。我國在規劃、建設收費公路時,沒有充分考慮道路級差效益,常常出現多條收費公路并行現象,使人們有到處是收費路的感覺。
改革開放初期,公路嚴重匱乏,技術等級普遍偏低,很多地方為建成一條二級公路而歡欣鼓舞,人們把二級路收費視為理所當然。現在高速公路縱橫交錯,高速公路作為體現道路級差效益的高等級公路收費,人們從心理上是能夠接受的,但很多二級路在人們心目中已不再是當年的高等級公路,對其仍然收費就產生了質疑。
國務院2004年頒布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明確提出,公路發展堅持以非收費公路為主、適當發展收費公路。因此,只有進一步完善公路投融資體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我國公路建設又快又好的發展。
完善公路投融資體制
《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對收費公路作了明確界定:高速公路連續里程30公里以上、一級公路連續里程50公里以上,中西部地區二級公路連續里程60公里以上。這一規定符合我國公路發展的階段性實際,也符合公路發展的經濟規律。但由于目前我國公路投融資體制還存在一些缺陷,特別是政府對公益性質的一般公路投資力度不夠,各級政府及其交通主管部門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很多困難。為此,必須進一步完善公路投融資體制。
國家財政應承擔起一般國道的投資責任。長期以來,國家基本不向一般國道建設投資,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資實施,這是造成一般國道收費站點多的主要原因。現在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國家財力大大增強,中央財政對今后一般國道的建設和改擴建應承擔主要投資責任,以避免新設收費站點。
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性資金對公路建設的投資。公路基礎產業、公共產品的經濟屬性,決定了主要由政府提供。要按照《公路法》規定,省道主要由省級政府投資,縣道由市、縣級政府投資,縣、鄉、村三級是鄉道、村道的投資主體。目前,各級財政對公路建設投資嚴重不足,地方公路建設主要靠養路費,而養路費顧名思義主要應是道路養護資金,而不是建設資金。各級財政從公共財政理念出發,應加大對公路建設的支出。另外,由于過去地方財力不足,一些地方還存在用養路費平衡預算、挪用養路費等現象,對此必須予以糾正。
對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中西部地區的二級公路,仍堅持投資主體多元化、項目業主多層化、籌資方式多樣化的改革方向,加大籌資力度,加快建設步伐。這既符合公路經濟規律,也符合我國國情。
由于公路所具有的巨大的外部經濟特性,各級政府要繼續從土地政策、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公路建設優惠。
繼續清理整頓收費站點。對已建成的收費公路一俟到期,要停止收費。對與高等級公路并行的一般公路,要充分運用道路級差效益原理,今后不應再建設收費路,為人民群眾提供使用選擇。
從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角度,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應繼續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支持力度。但基層政府是農村公路的建設管理主體,要破除等、靠、要思想,積極籌措資金,加快農村公路建設。
河北省交通廳廳長:焦彥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