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行政框架影響京津冀合作 區域經合應跳出框框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5日 09:52 新華網

  

行政框架影響京津冀合作區域經合應跳出框框

  一款輕型電動汽車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繼續舉行。這款由北京一家汽車設計公司原創的車型,性能時速65公里,一次充電可跑260公里,顧客可以定制車身顏色,售價2萬左右。新華社發

  國家統計局科博會“中國區域經濟合作論壇”發表報告稱,我國區域經濟合作應跳出行政區劃

  “京津冀區域合作相對于

長三角和珠三角來說是比較落后的,可以說受行政區劃框架的影響較大。”昨天,在北京科博會“中國區域經濟合作論壇”上國家統計局首次發布的《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格局和走向》作出了上述評價。

  國家統計局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發布上述報告時說,根據報告顯示,京津冀是我國北方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群和工業密集區,不過相對長三角和珠三角來說比較落后,經濟的對外依存也相對較小,表現出明顯的內向型特征,區域合作受行政區劃的框架影響比較大。

  潘建成表示,中國的區域合作呈現多層次、多足鼎立的局面,并且企業開始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的積極參與者。

  目前,我國大致可分為長三角合作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京津冀經濟圈、東北經濟圈、中部地區經濟圈、西部地區經濟圈七大經濟合作區域。

  潘建成同時指出,我國區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主要原因是市場經濟主體不平衡,同時地方政府的行政約束過強制約了區域合作的內容和方式。還有就是合作規范化機制不健全。要改變這種格局,促進區域合作發展就要從體制上消除限制區域之間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根源,并取消阻礙的區域壁壘,跳出行政區劃的框架。

  ■對策

  北京將建機制補償區域利益

  京冀官員稱將加強要素流通信息溝通

  本報訊在昨天的區域經濟合作論壇上,北京市副市長張茅、河北省副省長宋恩華對今后京津冀區域合作,提出了改進辦法。張茅說,今后北京正考慮與周邊省市建立要素流通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和信息溝通機制,改善區域合作的軟硬件環境。

  張茅說,北京將積極參與關系區域整體發展的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項目建設,逐步形成與周邊城市的良性互動,在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建設、綜合交通體系建設、能源供應體系建設、市場體系建設、產業分工合作、社會事業等領域開展合作。同時,在國家區域的框架內,共同探討建立區域的要素流通機制、利益補償機制、信息溝通機制,努力改善區域合作的軟硬件環境。

  河北省副省長宋恩華表示,河北將重點建立一批面向京津的無公害農產品供應基地,并主動承接京津地區中低層次產業轉移。利用沿海港口和資源優勢,建設環渤海能源及重化工產業帶。

  同時,河北還將改善京津冀服務業體系的結構,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物流中心和現代物流網絡,加快實現與京津融合的大旅游圈和精品旅游線路。

  另外,河北還將統籌規劃京津冀區域城市空間布局,提升京津周邊衛星城鎮的功能,積極參與都市圈城市職能分工,形成與京津產業相互配套的特色城市群。

  ■解讀

  “規范地方政府競爭行為”

  潘建成指出,大城市圈發展將主導全國經濟

  首次發布區域經濟報告,國家統計局就對行政框架對區域經濟合作的限制提出了批評。對此,記者采訪了國家統計局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記者:如何打破行政約束?

  潘建成:首先要打破行政區劃的框架,其次是培養和完善統一的區域性要素市場,另外還要規范地方政府競爭行為。

  記者:還有哪些方面可以努力?

  潘建成:高校和研究機構也有責任。區域經濟的發展依賴于技術和創新。高校、研究機構協同到區域合作中來,有助于各種制度政策的協調配合,也有助于技術、人才、資金的最優配置和有效共享。

  記者:怎樣看待報告中說的各類開發區融合趨勢?

  潘建成:北京代表的是科技工業園區型,科技成果轉化功能相對突出;另外是以上海為代表的產業基地型和蘇州、青島的新城區型,今后三種類型的差距將縮小。

  記者:如何看待我國未來區域合作將出現的六大趨勢?

  潘建成:區域經濟一體化將加快,而大城市圈也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因為未來區域間的競爭,不再是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以都市圈為基礎的整體競爭,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城市圈之間的分工、合作和競爭將主導區域甚至全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不少城市將成為大城市圈,比如京津冀、膠東半島等。

  (專題統籌:記者 郭安 專題采寫:記者 郭安 張曉玲 王海林 王吉瑛)

  來源:

新京報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