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全球化的大贏家(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4日 10:53 揚子晚報 | |||||||||||
風險不容小覷 然而,成為“出口世界冠軍”(Exportweltmeister)對德國而言并非毫無風險。“我們的成功完全是以運行良好的市場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德國工業聯邦聯合會(BDI)負責國
比如多哈回合貿易談判未能達成協議,目前亞洲的排外性雙邊貿易協議激增,能源和原材料價格飛漲,貿易政策扭曲原材料價格,國際運輸線路存在瓶頸,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標準缺失,國際經濟周期放緩等,所有這些都是現存的或潛在的威脅。 然而,最嚴重的威脅在于成功的德國企業界和更廣泛的德國經濟互相脫節。即使是在當前的復蘇中,按美國或英國的標準,德國經濟增長仍很緩慢。盡管企業利潤飛速增長,失業率仍在9%以上高居不下。在低技術工人中,長期失業現象已十分普遍。 “你可以辨證地看這個問題,”商界資助的德國經濟研究所(DIW)負責人邁克爾•許特(Michael Hüther)表示,“我們在商品出口方面是世界冠軍,但當說起低素質工人,我們依舊是歐洲的失業冠軍。這就是改革結果的兩面性。” 服務業創造就業的速度趕不上工業崗位流失的速度。無力的消費支出和疲軟的建筑業活動給經濟增長造成了不利影響,并成為削弱歐洲經濟的一大因素。雖然自2000年以來企業投資已有反彈,但調查顯示,投資首選仍是海外而不是國內。 “全球化令德國企業受益匪淺,但并未使德國經濟普遍受惠,”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表示。他創立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咨詢公司。 從有利方面看,最近勞動力市場進行了改革,此外企業和工會之間普遍簽署了靈活的工資和工作時間協議,已使德國勞動力對制造商的吸引力增強。例如,工業氣體和叉車生產商林德(Linde)威脅說要把生產轉移到國外時,德國工人做出妥協,從而保住了他們的工作。 但十多年來,工業雇工人數一直在穩步下降。大眾(Volkswagen)、西門子(Siemens)和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等著名企業都在不斷解雇國內員工。 全球化已把工業從國內條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經理們一邊游說政府制定更靈活的勞工法或降低稅收,一邊更自由地挑選更廉價的勞動力、更方便的融資、更富裕的消費者和更寬松的法律框架。 工程集團福伊特(Voith)首席執行官赫爾穆特•科爾曼(Hermut Kormann)說:“企業已近乎達到它們迄今最好的年景,但沒有一家公司在招人。國內經濟形勢十分糟糕。但當世界經濟表現良好時,德國工業也會運行良好。” 世界最大的貴金屬貿易商賀利氏(Heraeus)的情況突出表明了這一趨勢。去年,該公司在全球范圍創造了779個就業崗位,使其員工總數達到1.06萬人。但只有30個崗位位于德國。 疲軟的國內需求本身已成為促使德國企業到海外找出路的因素,其中包括消費品生產商和零售集團。 對德國領導人而言,最大的挑戰或許在于確保更平均地分享全球化碩果,同時當心不要削弱企業的獲利能力。 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不僅將傷害當前的經濟復蘇,而且可能導致社會凝聚力崩潰,其政治影響相當深遠。調查已經顯示,失業和收入下降是德國人的最大憂慮。這種趨勢正加速侵蝕對德國穩固的大型政黨的支持,并令極端派得益。 對沙爾先生而言,兩難境地十分明顯:“社會分享企業成功的機會已減少,這也解釋了抵制全球化的原因。政客們現在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已不能通過權力或壓力來抑制事態的發展,而只能通過激勵手段。”(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