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經濟模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5日 10:19 揚子晚報 | |||||||||||
毫 無征兆,甚至幾乎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已經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一個發達國家,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比美國更快,但它還提供美國所沒有的全民醫療保健和其它社會福利;失業率與美國相似,卻沒有出現已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特征的收入差距的明顯擴大。這個國家好像已經找到了最佳發展方式——將美國資本主義的活力與歐洲福利制度的人性化結合在一起,卻沒有受到兩者中任何一個的缺點的影響。在實現這一點的同時,它還始終保持預算盈余。這個正在步入第十六個連續增長年頭的國家,就是澳大利亞。 由30個富裕經濟體組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在對澳大利亞最新的年度評估中寫道:“在20世紀最后10年,澳大利亞為經合組織其他成員國樹立了榜樣。”澳大利亞最初是英國罪犯的流放地,人們曾經認為,這個國家在任何經濟功能中都決不可能成為榜樣,其他國家不應對它抱有希望。澳大利亞20世紀的經濟發展似乎停留在礦山和農場階段。現代新加坡的締造者李光耀在80年代曾預測,澳大利亞人注定是“亞洲貧困的白人渣滓”(the poor white trash of Asia),他的話似乎有根據。1970年,澳大利亞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第四。隨后的20年,澳大利亞名次直線下滑。到1991年,澳大利亞的排名已降到第19位。其他國家開始騰飛,澳大利亞卻停滯不前。 自1983年工黨(Labor)當選執政以后,情況發生了轉變。澳大利亞前總理鮑勃·霍克(Bob Hawke)和財政部長保羅·基廷(Paul Keating)之間的協作關系,成為研究在重大改革中如何實施行政管理時的經典案例。“霍克-基廷”時期結束后,是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領導的保守政府,他推動了又一波經濟現代化浪潮。 最終結果是22年幾乎從未間斷的改革。在周二公布的國家預算中,澳大利亞財長彼得·科斯特洛(Peter Costello)進一步略微完善了這種模式——在增加國家基礎設施和科研經費的同時,宣布連續第4年減稅,并開始對養老金體制進行全面改革以增加儲蓄。 澳大利亞的人均收入現在在全球排名第8。過去10年,澳大利亞的失業率降低了一半,家庭財富凈值翻了一番。科斯特洛夸口說,澳大利亞并沒有變成 “貧困的白人渣滓”,而是成為了“亞洲的大力士”。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擴張遠未結束。澳洲匯豐銀行(HSBC)首席經濟學家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表示:“經濟增長將持續20年。”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澳大利亞也堪稱典范。它的社會經濟結構,讓人們在美國和歐洲這兩種常見模式外,有了另一種選擇。霍華德表示,關鍵在于平衡:“我很欽佩美國社會的很多東西,但長期以來,我始終認為,美國沒有一個有效的保障體系,這意味著弱勢群體被拋棄。這不是澳大利亞要走的路。同時,我們也不希望澳大利亞背上沉重的社保負擔,保姆式家長主義拖垮了歐洲許多經濟體。” 美國也許是一個富國,但它的財富分配非常不均衡。其結果之一是:對于廣大民眾而言,美國的健康指標與一個窮得多的國家差不多。澳大利亞選擇了一套更為平均主義的政策。平均壽命排全球第五,兒童貧困率只有美國的一半。沒有一個澳大利亞人因為沒有醫保而死。 但是,澳大利亞也沒有遇到人性化的福利體制所慣有的障礙——政府支出不堪重荷。按照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計算,澳大利亞政府支出總額在經合組織中排倒數第三,比美國略低。在過去10年中,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有9年出現財政盈余。上月,澳大利亞政府償清了全部聯邦債務——從70年代以來,聯邦政府首次實現無負債。 不過,澳大利亞還遠談不上完美,近年來,其改革進程也遭遇了波折。該國未能妥善處理成功所帶來的一些問題。經過長期的高速增長之后,技術工人出現短缺,新的基建項目投資不足。此外,經常賬戶赤字長期保持在高水平,占GDP的比例達到6%。經濟改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然而,在研究經濟改革的效益方面,澳大利亞已成為一個經典案例。澳大利亞的社會模型證明,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制度可以與人性化的福利制度共存。 本文作者是《悉尼晨鋒報》國際編輯,著有《泡沫人:艾倫·格林斯潘和失蹤的七萬億美元》(Bubble Man: Alan Greenspan and the Missing Seven Trillion Dolla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