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變成投資品 海量資金推動大宗商品瘋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5日 08:53 經濟參考報 | |||||||||||
期銅突破8800美元/噸,黃金突破700美元/噸,100美元/桶的原油價格也開始成為人們認真討論的話題。當此前各種被認為難以超越的紀錄,被一個個相繼踩在腳下的時候,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正在瘋狂地演繹著一幕幕令人瞠目結舌的“斗牛士”舞曲。 聯儲升息 期市瘋狂
消息公布當日,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期金再創25年以來新高728美元/盎司;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個月期鋅、期鋁分別創新高4000美元/噸、3308美元/噸;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原油期貨則突破73美元/桶關口。特別是期銅價格,達到了令人咂舌的8800美元/噸,這幾乎是半年前價格的兩倍。 受其影響,5月11日國內各大商品市場全線飄紅。其中,滬銅、滬鋁、天膠全線漲停,滬銅主力607合約收至79490元,上漲3780元;滬鋁主力608合約收至23670元,上漲910元。上海黃金交易所AU99.95報收183.01元/克,上漲2.16元/克,漲幅為1.19%,盤中再創新高183.43元/克。此外,上海燃料油期貨、鄭州白糖期貨等也都大幅上揚。 東銀期貨研究部經理張宏明認為,此次大宗商品牛市中,有色金屬品種價格走高,雖然有一定供求關系的體現,但是期貨市場已經呈現投機性氣氛,出現了泡沫的苗頭。張宏明表示,雖然現在還不能預測期銅阻力何時出現,但“期銅后市如果連續加速走強,泡沫就將加大,泡沫破滅的機率也就越大。” 預期美元疲軟 期市成資金避風港 伊朗核危機、智利銅礦罷工、甚至包括反復被炒作的“中國需求故事”,國際商品期貨市場的每一次瘋漲,都有看似足以影響市場供需的理由,但隨著價格的不斷攀升,似乎任何借口和理由都變得牽強起來。 上海中期交易三部的一位經理認為:美聯儲雖然采取了再次加息的措施,并表示還將進一步采取緊縮的政策。但這樣的言論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全球通脹的擔憂,于是買入大宗商品規避通脹風險就成為了合理的措施。這一部分需求增量并不是真正的消費需求,但卻加大了這些商品的當期邊際需求。此時,包括有色金屬在內的多種大宗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正在由消費品變成投資品。不斷上升的價格進一步強化了投資者預期,市場由此進入了循環往復的自激,價格也大幅向上偏離了價值。 據美國投資銀行花旗集團近日的一份報告稱,今年4月份,美國商品市場上的長期和短期投機資金總額顯著提升,超過了1200億美元;相比之下,3月份約為1110億美元,這也是自2005年10月份創下歷史最高紀錄1280億美元后的最高水平。花旗還在報告中指出,在過去的5年,美國商品市場上的長期和短期投機部位增長了430%。 國信證券綜合研究所所長何誠穎博士表示,目前,全球資本進入空前富余的“貨幣泡沫”時代,當前國際游資大約有7萬億美元,這些巨額資本為了追求利潤,在全球流動,伺機尋找投資或投機的機會,其對實體經濟或虛擬經濟的沖擊力度,已經遠大于80年代中后期日本和臺灣的本幣升值時。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也認為,由于美元走勢持續疲軟,投資于美國地產、國債、股票的國際資本沒有出路,另外歐洲、日本經濟也不景氣,因此大量國際資本只得沖到商品期貨當中。他預計,今后一段時間,國際投機資本對大宗期貨商品的沖擊將有增無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將進一步被拉高,并有可能拉動其它普通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例如糧食、油料、皮毛等。 投行基金成最大贏家 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的持續狂熱,不但令期貨市場上的空方損失慘重,而且也大大加重了現貨市場上需方的負擔。例如在期銅市場上,據稱在最近的半年中,先后有來自中國、印度、甚至日本和韓國回補空頭部位,而這些地區都是目前國際上的銅進口大戶。占基礎原材料消費的絕大部分增量的這些國家,正在為銅價上漲付出巨大代價。 歐美的投行和基金成為這場豪賭中的最大贏家,據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公司2006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首季凈利潤為16.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4億美元相比同比增長了17%。摩根士丹利CFO戴維·施德威爾對分析師表示,該公司利潤主要來自其機構證券部,特別是得益于固定收益交易、電力和天然氣交易,以及其在債券和衍生品交易方面的優秀表現。該部門的凈收益上升36%,達到55億美元。 而高盛集團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凈利潤激增64%,達到創紀錄的24.8億美元,遠高于去年同期的15.1億美元凈利潤。特別是高盛的固定收益、貨幣與大宗商品交易部門凈收入升至37.4億美元,成為歷史最佳的季度凈收入。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去年年底的報道稱,過去30年間,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一直固守大宗商品市場,通過大宗商品交易活動。而英國石油(BP)通過買賣石油、天然氣和電力,更是賺取了20億美元稅前利潤。雷曼兄弟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末雙雙退出大宗商品交易業務,但目前都在紐約招募能源交易員,以求為客戶提供能源風險管理服務。荷蘭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德意志銀行以及法國興業銀行也都擴大了各自的大宗商品交易活動。英國巴克萊銀行旗下的巴克萊資本通過過去5年的迅速擴張,已將其倫敦金屬交易業務拓展為一家全球大宗商品交易集團。銀行業分析師估計,巴克萊2004年從大宗商品交易中獲利約3億美元,在大宗商品交易的收益排行榜上位居第三,僅次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據業內人士分析,同人們心目中的傳統觀念不同,像摩根士丹利這樣的以專于投行業務著稱的國際機構,其實對商品市場早已駕輕就熟。摩根士丹利目前已成為美國東北部地區燃油批發商的主要供應商,監管著全美1/4的家用燃料油的戰略儲備。另外,它還是美國第二大電力供應商。對上下游企業的掌控,使得摩根士丹利在期貨市場交易時,完全可以采取實物交割而非平倉方式。如在2002年到2004年之間,摩根士丹利對買方進行了2070萬桶燃料油的實物交割,接受了1640萬桶的交割。雖然它在整個燃油市場的交易中僅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在紐約商業交易所換手的全部燃油中,它占到了61.5%。 高盛、美林、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花旗等公司也紛紛步其后塵,如高盛公司近年來在全球已購買了30家發電廠,甚至還包括一些有色金屬的上下游企業。而多數國際知名投行,都將能源和金屬期貨與國債、匯率一起列為固定收益部門。 在如今的商品市場上,這些傳統概念中的“投機者”手中緊握的,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字,他們已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強大實體經濟,并成為豪賭中的重要籌碼。 本報記者:勾曉峰 張漢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