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評論:文化產品不僅要“送出去”更要“賣出去”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8日 15:42 經濟參考報

  最近出版的《瞭望新聞周刊》報道,據專家介紹,如果不含計算機、旅游等,我國的文化產業約占GDP的3%,而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一般可達到占GDP的10%至12%。而且,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存在嚴重逆差,近年來,每進口1000種圖書,出口不到30種。

  

評論:文化產品不僅要“送出去”更要“賣出去”
圖書進出口的巨大逆差,僅僅是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巨大逆差的一部分。在其他文化產品上,同樣存在著巨大的逆差。例如,2003年我國音像制品的進出口金額之比在兩年時
間里從不到2:1進一步擴大到9:1。文化產品貿易上的巨大逆差,除了經濟損失外,還由于對中國缺乏了解,容易使各國政府和民眾在與中國打交道時產生更多的困惑,雙方付出更多的代價。

  為什么我們這樣一個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國家,會出現巨大的文化產品逆差?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在筆者看來,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思想認識問題。我們長期以來沒有把文化看作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我國流行的是“對外宣傳”概念,而沒有“文化產品貿易”概念。例如,在我國傳統的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中,政府是主體,政府派出藝術表演團體和展覽單位去國外執行對外宣傳任務,經費由政府承擔,在國外演出展覽也大多是免費贈票。這樣的做法雖然對外宣傳了中國文化,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但經濟效益很差。通俗地說,“對外宣傳”就是“賠本賺吆喝”,雖然有必要,但是在市場經濟社會,“對外宣傳”越來越顯示出其局限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影響越來越大,大家競爭的不僅是產品,還爭相輸出理念、輸出制度、輸出創意。韓國是我們的榜樣,其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就,目前已成為繼日本之后,在文化產業領域快速崛起的另一范例。無論是音樂、電影、電視劇,還是

網絡游戲、手機游戲,韓國都實現了重大突破,其文化產品流行東亞,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韓流”。

  文化產業化是適應市場經濟時代的文化擴展方式,只有把文化產業充分發展起來,才有可能讓世界分享到中華文化的甘醇。實踐證明,文化產業較之傳統的制造業意義更大,后者有經濟意義,而前者兼有經濟與精神的雙重意義。要世界全面了解中國,不可能僅僅通過“宣傳”,只有進一步擴大“文化產品貿易”才能實現,也就是把“送出去”變成“賣出去”,就是以適當價格提供受人歡迎的產品。中國在經歷了近代歷史的低谷之后,已經開始了復興的進程,中國的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明顯提升,這也為中國文化的全球性輻射奠定了物質基礎。我們應加快文化創新和文化產業化的步伐,把中國建設成多姿多彩的文化出口大國。


 馬國川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