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爐在即 金融衍生品漸行漸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9日 08:54 新京報 | |||||||||||
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將率先上市
今年,一些主要的金融衍生品將陸續在國內推出,由此理財機構為個人投資者提供更多樣化的理財產品也將成為可能。資料圖片
“中國將成為繼法國、意大利、墨西哥等國家之后,又一個擁有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國家。今天我能夠站在這個講臺上,就證明了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大門已經開啟。”在本月初舉行的“金融衍生品在中國”高級論壇上,全球金融期貨之父、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榮譽主席利奧·梅拉梅德做了上述發言。 隨著上海金融期貨交易所開業的步伐日益臨近,中國的衍生品投資市場即將面臨關鍵性的轉折,更有人將2006年稱之為“中國金融衍生品元年”。 據了解,今年一些主要的金融衍生品品種將陸續在國內推出,由此機構為個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理財產品也將成為可能。有消息稱,落戶上海的我國第一家專門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期貨交易所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成立。而在眾多品種中,股指期貨、國債期貨作為兩個最普及的產品,先期推出的可能性最大,這也將為個人投資者投資股票、債券提供有力的工具。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表示,這兩個肯定是未來衍生品的主要品種,至于誰先上要看整個市場的需要。國債期貨雖曾長時間存在過,但也有過深刻的“反面典型”,而股指期貨經驗相對少一些,但目前市場呼聲很高。 對于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其更大的意義還在于,當機構擁有了更多的金融資產管理工具后,能設計出更多的產品來滿足投資者的需要。例如有了利率期貨后,銀行就能做更長期的結構性產品,收益率就會提高;一些股票型基金由于許諾了保底,就可以通過股指期貨對沖股票組合的風險。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金融衍生品將給我們的理財產品帶來更大的變數。 雖然股指期貨、國債期貨距離正式推出已為期不遠,但另外一個重要品種———貨幣型衍生品還遙遙無期,這主要在于我國長期實行的匯率管制,匯率彈性過小,衍生品市場遲遲發展不起來。去年,我國在匯率改革之后,在機構中(銀行間)先后推出了遠期、掉期等衍生品。近期,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ME)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簽訂了協議,未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會員可以進入CME進行貨幣衍生品的交易。 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張光平表示,目前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有個特殊的現象,就是場內衍生產品尤其是場內外匯衍生產品嚴重缺位。外匯交易中心和CME協議的簽訂,使得國內銀行可直接參與交易國際上流動性很大的外匯類和利率類產品,獲得市場經驗,為今后推出人民幣本幣與外幣的衍生產品做好充足的準備。 本報記者張誠 股指期貨呼之欲出 中國曾在1993年出現過股指期貨交易的試點,但由于當時條件不夠成熟,這一試驗中途“夭折”。經過證券市場多年的發展,目前推出股指期貨已進入倒計時階段。該品種的出現將為今后其他金融期貨和期權的推出打下基礎。 全球金融衍生品之父、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榮譽主席利奧·梅拉梅德日前曾表示,中國已經具備了推出股指期貨的條件。中國推股指期貨關鍵在于三個因素,一是專業的人才隊伍,二是非常完善的交易系統,三是結算機制。興業證券金融工程研究員張光磊表示,雖然國內推出股指期貨的基本條件已具備,但要真正上市交易仍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應進行必要的宣傳,培養股指期貨的專業人才。本報記者趙俠 ■市場觀察 “打包”衍生品搶占先機 金融衍生品市場剛剛起步 目前,我國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雖剛剛起步,但各種外幣衍生產品其實已經深入我們的理財生活了。目前在各家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中,不少都包含著金融衍生品方面的操作。業內人士表示,現階段購買銀行打包設計的產品是享受這一工具的最好途徑。 此前,國內銀行曾出售過一些簡單的衍生產品,例如曾經風靡一時的外匯期權產品。據農行上海分行資金交易員余屹介紹,在期權買賣中,買入期權者可以獲得一定的期權費用,但承擔著無限的匯率損失風險,而賣方雖然支付期權費用,但鎖定了匯率風險。投資者只能作為買方,銀行作為賣方。這樣可以看出,投資者雖獲得了一定的期權費用,但卻面對無限的匯率風險。在2004年,這種外匯期權業務剛剛興起之際,不少消費者由于對這一產品不熟悉,就和銀行進行了交易,不少初涉者蒙受了重大損失,現在這種單純的期權交易已成為了“昨日黃花”。 2005年之后,各家銀行開始大量發售保底型外幣理財產品,這些打包型理財產品雖然包含著復雜的衍生操作,但整個交易規則簡單明了,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例如現在銀行頻頻推出的各種掛鉤型理財產品,其實就是衍生品的一種,這其中既包括掛鉤海外股票市場指數的、也包括掛鉤新興市場債券的,合理的設計打包不但不會放大風險,還會鎖定風險,因此普通消費者無需對衍生品抱有恐懼心理,特別是購買這種“打包”的產品,不但不復雜,反而清晰明了。 由此可見,金融衍生產品雖然在國內還是剛剛起步,但規模銷售則早已興起了,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外資銀行。目前即使是在中資銀行中,絕大部分產品也都是由外資銀行的資金結構部門設計出來,然后進行分銷的。 關于我國銀行業可以推出哪些金融衍生品,銀監會業務創新部主任李伏安基于外資銀行的經驗提出,除了與恒生指數等掛鉤的股指衍生品外,還可以推出與商品期貨指數掛鉤的產品,如與國際石油資源、水資源掛鉤的衍生產品。此外,下一步應大力發展人民幣本身的衍生產品,以及基于人民幣和外幣之間關系的證券化產品。 本報記者張誠 ■相關新聞 權證組合套利避險 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而創立的各式權證,使衍生品開始進入普通投資者的視野。 正股+認沽權證可鎖定風險 目前,我國的權證市場正呈現加速擴容的態勢,權證市場的投機成分已有所減少,回歸了其避險套利工具的“本來面目”。據新時代證券的資深分析師劉波介紹,如果構造等比例的股票和認沽權證組合,投資者的最大風險就可以被鎖定,一旦未來股票下跌,投資者在股票上的損失可在認沽權證上得到補償。如果能在組合中引入適當比例的定息產品,如國債,就可將風險降到零。 市場期待非股改備兌權證 據悉,目前上證所正在制訂權證發行信息披露文件,為市場擴容做準備。下一步的創新重點就在于推出由券商而非股改公司發行的備兌權證,標的亦由股票拓寬至ETF.由于ETF以追蹤指數表現為主,因此這其實意味著在股指期貨、期權出臺之前,市場亦可通過ETF權證的形式對股票指數進行部分對沖,規避風險。 投資者需提高鑒別水平 西南證券分析師李明表示,在比較成熟的權證市場,權證是由券商發行的,他們可以自行決定權證的條款。如果此次推出的備兌權證具體條款是由發行商自己決定的話,那么投資者將有更多的選擇,投資者要掌握不同權證品種的特點才能選出適合自己投資的產品。本報記者趙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