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金像獎:唯細節最堪回味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7日 11:12 經濟參考報

  

金像獎:唯細節最堪回味

  盡管提及“細節”這個詞多少顯得有點庸俗,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不經意中道破真相,唯細節最堪回味。比如說,最近剛剛結束的第25屆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就是如此。

  內地名導黃建新、香港電影界大哥成龍和臺灣導演侯孝賢共同頒發最佳影片獎,差
不多可以說是本屆金像獎中最耐人尋味的一幕。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成龍第一個發言,大意是說,拍電影能不能沖出亞洲沒有關系,惡評如潮也沒有關系,最要緊是能把人吸引到電影院來。黃建新接過話頭,磕磕絆絆地把得獎和票房這一對矛盾共同體的相互作用闡述了一番。唯一一個自始至終不吭聲的是侯孝賢,甚至在成龍遞過得獎名單希望由他來宣讀時,侯大師也只肯開拆,不愿宣布。

  想來,這一幕場景中三位大腕的表現,恰好是三地電影各自處境的絕妙寫照:香港電影秉承一貫以來的“市場至上論”,近年來境況不佳,香港影人喊出的口號也是坦坦蕩蕩的“救市”,拿獎再多也養不了家、糊不了口,成龍之輩心知肚明;內地電影人逐漸明白了上述道理,只是觀眾心理難以揣測,電影人本身也放不下身段,于是乎不得不在掙鈔票和裝深沉之間徘徊;臺灣電影實在早已揭不開鍋,在一個盡人皆談票房的大氣候下,底氣著實不足,痛定思痛,還是少說多做為好。

  至于杜琪峰導演的《黑社會》成為本屆金像獎最大贏家,囊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編劇四大獎項,這個結果同樣是意味深長。

  不言而喻,黑幫片向來是香港本土電影的一大重鎮,兜兜轉轉,香港電影的“救市”行動最終還是回到了起點。話說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在200多部,高產時突破300部。再看眼下,香港電影產量逐年滑坡,2005年大概也就是50部左右。今昔對比,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難怪香港電影金像獎主席文雋會在媒體面前說出這樣的喪氣話:“辦金像獎不是因為影片多,需要發獎搞搞熱鬧,而是因為它已成為香港電影人拍電影的動力。即使電影數量減少,花再多的錢,都要辦金像獎。”

  這倒是大實話。金像獎不是奧斯卡,即使得獎,也完全無助于票房大賣。因為,港片通常在開拍期間已在賣片花,發行上則是電影公司和院線按一定比例分利潤,該賺能賺的錢早就進了腰包,抱個獎杯回家,純粹屬于精神方面的鼓勵。

  回到金像獎本身,在頒獎典禮上,曾志偉、杜汶澤和毛舜筠三位主持人的葷笑話頗受外界批評。文主席為此辯護說:“除了可能有些道貌岸然之士會覺得黃段子較多,有失斯文之外,他們的臺詞,實在精彩紛呈。”

  口不擇言、敢想敢說,其實是香港電影自來的風格。前不久找來一堆許冠文自編自導自演的老片子,此君乃是香港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搞笑片巨擘,曾為嘉禾力挫當時的影界老大邵氏立下赫赫戰功。許冠文是一個極具開創性的人物,時至今日,很多港片的骨子里仍舊殘留有許氏喜劇的東西,即使很多橋段略嫌粗俗無聊。

  電影學者大衛·波德威爾對港片有一個考評:盡皆瘋癲,盡皆過火。在香港電影曾經的黃金年代里,恰恰對這八個字執行最力。列位看官,瘋癲過火、惡搞得理直氣壯,恰是港片屹立于世界電影之林的看家本領,一旦舍己之長,邯鄲學步,港片又哪里還稱其為港片?


 本報記者 周之江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