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十一五”:如何填補1000億斤糧食缺口?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8日 10:15 新華網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定要抓好春耕生產,為夏糧豐收打下好的基礎。"兩會才結束,溫家寶總理就來到山西運城農村調研,殷殷囑托當地的干部群眾。就在剛剛閉幕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放在了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的第一位:"耕地不斷減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糧食安全存在隱患。"

“十一五”:如何填補1000億斤糧食缺口?

  青海從國內外調入糧食的比例已由上世紀90年代的25%左右擴大到現在的56%;廣西的糧食產銷缺口從2001年的36億斤擴大到2005年的60多億斤;其他一些省、自治區開始從產銷平衡區向糧食銷區轉化……"據預測,'十一五'末期我國糧食總需求將達到10600億斤,而2005年我國糧食總供給為9680億斤,相差約1000億斤。"全國人大代表、超級水稻制種專家黃培勁分析說,"一般按照總需求的5%進口糧食不會影響安全,那么到201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應達到10000億斤。"

  這一推斷與"十一五"規劃綱要中"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億噸左右"的戰略目標不謀而合。然而,1990~2000年,我國糧食單產年均增長只有0.7%,"十五"期間增長率提高至0.9%,距離安全線尚有差距。在下一個5年中,隨著增產難度的加大,糧食安全將警鐘長鳴。

  四海無閑田,增產何其難

  從1999年開始,中國的糧食生產連續滑坡,到2003年跌至8614億斤的谷底,相比高峰期1998年下降幅度達15.9%。"十一五"能否重現10多年前產量過萬億斤大關的輝煌?

  "近兩年產量都在回升,特別是2004年比上年增長了9.0%。這主要是由農民返鄉種田促進播種面積增加所帶來的恢復性增產。"黃培勁分析說,政府的投入、資金及政策方面鼓勵力度加大,糧食效益有了保障,產量就上升。兩年來,中央財政不斷向"三農"傾斜,減免農業稅、種糧直補等政策直接激發了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一度撂荒的田野如今又是郁郁蔥蔥。

  為了更好地呵護農民的生產熱情,3月初,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通知,今年繼續在主產區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價格和去年持平。這意味著糧食增產一旦導致糧價大幅下跌,國家將按照最低收購價"托底",以免谷賤傷農。

  即便如此,形勢依然嚴峻。糧食增產,一靠提高播種面積,二靠提高單產。"關鍵是現在能種的田地基本上都種上了,今后類似近兩年的恢復性增長空間已經不大。"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也表示,2006年糧食進一步增產的難度和壓力將增加,今后要穩定增加糧食供給會面臨相當的壓力。

  數量質量雙雙下降,拯救耕地刻不容緩

  事實上,僅僅保持現有播種面積都非易事。由于工業化與城市化用地規模不斷擴張,"九五"和"十五"期間,全國耕地被占用的速度非常快。從1996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減少耕地1425萬畝。嚴峻的形勢迫使國務院竭力拉緊耕地保護的韁繩,中國自1996年以來耕地面積銳減的趨勢才在2005年得到扭轉。以現有耕地面積保證糧食安全并不輕松,預計到2020年中國耕地缺口在1億畝以上。

  與數量剛性減少并行的是,耕地"占優補劣"現象嚴重。我國從1999年實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后,許多地方出現了只重視耕地數量平衡,忽視耕地質量平衡的傾向。各地占用的是城郊及平原地區的良田沃土,而開墾整理的耕地則大多選擇山區、丘陵或灘涂。顯然,統計數據不可能真實反映出這種"地力的隱形流失"。

  耕地質量下降是今年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一個新熱點。出身農家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海藩在兩會上大聲疾呼,"我國耕地質量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嚴重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耕地污染十分嚴重。根據統計,我國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面積達3億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6,其中因工業"三廢"污染的農田1.05億畝,使糧食每年減產100億公斤。

  中低產田比例逐年加大。我國無明顯障礙因素、質量相對較高、有灌溉設施的高產田只占耕地的35%,中低產田占到65%。在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湖南省,高產田比例由1997年的34.4%下降到目前的26.7%,減少了7.7個百分點,中低產田由1997年的65.6%增加到現在的73.3%。農業大省四川省2004年調查發現,中低產耕地已發展到413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0.6%。

  耕地土壤退化不斷加劇。我國耕地資源中,因水土流失、貧瘠化、次生鹽漬化等原因導致的退化耕地面積占總耕地的40%以上。我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并以平均每年1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大,沙漠化面積267.4萬平方公里,且擴展速度不斷加快。我國酸雨發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0%以上,比上世紀80年代增加了1倍以上,有些地區幾乎到了逢雨必酸的地步,導致土壤酸化趨勢明顯。

  耕地質量下降的每一個方面都嚴重影響到糧食產量。羅海藩表示,制訂《耕地質量法》已經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當務之急。

  農業科技為13億中國人扛起維護糧食安全的大旗

  在播種面積難以持續擴大的情況下,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成為我國實現糧食持續增產的主要途徑。溫家寶總理在2005年考察湖南農業時明確提出:"發展農業要靠政策,靠投入,歸根結底要靠科學技術。"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使水稻產量翻了一番。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水平在不斷進步的同時,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處于落后狀態。200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8%,比"九五"末期提高11個百分點,但發達國家在80%左右。

  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環節。綱要明確要求在發展農業科技過程中,"創新"和"轉化"兩種能力應當并重。然而,超級稻在2000年就選育成功,這一具有自主

知識產權的世界領先技術至今推廣遲緩,歷時5年種植面積僅占全國水稻總面積的1/10。"我國的農技推廣體系出了問題,"黃培勁認為,"過去政府為主的推廣體系已經基本癱瘓,以企業為主體的體系尚未健全。目前,農民獲取技術的渠道不暢,甚至可以說基本沒有。"這次參加人大會議,黃培勁隨身攜帶著一本記載著超級雜交水稻的技術和應用知識的"紅寶書"。他在長期與農民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不少農民還珍藏著當年的"紅寶書",因而希望以這種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技術的普及。

  2005年國家設立超級稻推廣項目,提出到2010年培育并形成20個超級稻主導品種,每畝增產60公斤。中國有4.4億畝稻田,超級稻的增產潛力是不可低估的。大力支持超級稻的選育、加工、推廣,特別是完善農村超級稻技術推廣體系,已經成為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記者 賀大為)

  ·

  來源:半月談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