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生一個改寫中國經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9日 16:12 南方周末 | |||||||||
控制人口的政策,改變了中國家庭對儲蓄、投資、消費的選擇,引致了超高的儲蓄率、大量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人民幣“低估”的爭議 □郭譽森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忽然發現,在經濟上,自己成了全球話題中心:大量貿易順差、
一個頗為有趣的對比是,在議論聲格外響亮的美國,儲蓄率極低而且還在繼續下降,而被談論的中國,儲蓄率超高而且還在繼續升高。 目前這一幅飽受爭議的經濟圖景,其經濟邏輯其實高度一致:假定貨幣、生產力、貿易條件等其他因素不變,一國國內儲蓄超過國內投資,其超出的部分必定等于資本凈外流量,同時會使實際匯率下降,直到貿易順差等于資本外流,維持充分就業。 這里說的儲蓄,不是指銀行里的儲蓄存款,而是指每年的產出中沒有消費掉的部分(所以,高儲蓄問題也就是低消費問題)。要理解目前的圖景,首先需要回答,中國為什么會有全球最高的儲蓄率? 比較流行的解釋包括:社會保險不健全,以致人們用高儲蓄來自我保險;兩極分化嚴重而且還繼續惡化,占有多的新富消費率低使總消費降低等等。 經濟學其實早已提供答案,這與因部分基因重疊造成家庭成員間的互愛有關。 1970年代末,中國啟動“只生一個”的人口政策。孩子少了,家庭規模變小,會造成所謂儲蓄率增高,出于兩個原因,一個是真原因,改變人們行為的原因:養兒防老,兒女少了,只好靠多儲蓄物質資本來防老;另一個是假原因,賬記錯了:國民收入(GDP)賬上把部分人力資本投資錯算成了消費,孩子少,其實是人力資本投資少,卻在賬上被記成是消費少了。 天演使孩子能為父母提供快樂,父母的付出大部分是投資的性質———給嬰兒吃奶、忍受他的哭鬧,不只享受他當時的可愛,也是為得到以后一生的可愛流與孝敬流,父母現在必須作出投入。 但現在的GDP計算,卻把這些牛奶、尿片、小孩房間的租金都算成是消費。正確的算法,應先算成儲蓄,然后被投資成人力資本。因此,儲蓄與投資都被低估了。不止如此,父母投入的服務,接送、做菜、洗衣等家庭生產,GDP根本就沒有估算進去。錯記與漏計,使收入、儲蓄率及投資率皆被低估,孩子愈多,被低估得愈多。 這本錯誤的賬,造成了生育率較歐日高的美國,儲蓄與資本形成率被相對低估,而生育率極低的中國,儲蓄與投資率相對別國被高估。 順便一提,中國的孩子數字因計劃生育而減少,中國的GDP及其成長率其實也都因此被相對高估了。 父母會因為孩子數目的多少而真的調整其儲蓄行為。無論在哪個國家,孩子或多或少對父母也有感情,父母的快樂也會增加兒女的快樂。沒有孩子,家庭的儲蓄只能表現為物質資本;有在乎自己的孩子,父母會選擇孩子為新的財富載體。 而出于本能的優化考慮,父母會將儲蓄分散在各種可能的載體上,如此,孩子愈多,父母以物質資本形態持有的儲蓄會愈少。 現在我們國民統計里計算的儲蓄率,只計入那些物質資本,由于中國出生率低,孩子少,這種儲蓄率看起來就相對較高,而美國人生得多,看起來就好像很“浪費”了。 談到這里,需要引入對風險的考慮。股票、房產可能漲可能跌,利率可能變高可能變低,孩子可能有出息也可能沒出息,可能很可愛也可能成冤家。這樣的不確定性會增加父母的儲蓄動機。 道理很簡單,互愛的父母兄弟姐妹可看作是一個保險合作社:老大病了,父母與弟妹皆會出錢出力;爸爸早逝了,哥哥姐姐會養媽媽弟弟妹妹。所以,家庭愈大等于保護愈多,精算賠率就愈穩定,而賠率愈穩定,需要的準備金———全家需要的總資產,也就是累積的總儲蓄就愈少。 另一方面,投資組合內的資產種類愈多,風險愈分散,全組合的風險就愈小,其未來值就愈穩定,這未來值正是保險準備金,它愈穩定,需要的平均保有量就愈低。因此全家需持有的總財富會變少,消費會變大。所以,出于防范風險的考慮,也會使父母的儲蓄與孩子數量成反比。 其實兄弟姐妹之間,也有共同的基因,也會有愛心,使上述結論仍適用:兄弟姐妹愈多,父母愈健在,成年的子女儲蓄率也會愈低。 我國最早的獨生子女現在已經開始成家立業,他們的儲蓄傾向也許因此會比父輩更高。所以,無論上述真原因還是假原因,中國人口控制政策的成功,可能造成了國內儲蓄超高、消費超低。第一批獨生子女才二十多歲,這種低消費率應還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而且還可能會更降低。 國際上要求中國提高內需,若從這個角度判斷,國內消費是不容易、也不應該提高的。如果我們用別的工具,比如補貼消費、或對儲蓄加稅來增加國內消費,這樣做不但錯誤而且危險:我們的真實儲蓄率并沒有真的比別人高那么多,只是賬記錯了;至于真的比別人高的那部分,也是家庭用以代替兒女兄妹去防老、防病、防窮的。這些累積,看似太多,其實正好。 現在的問題,是家庭人太少造成,而不是錢太多造成的。如果我們國內投資也高,能在國內投掉大量的儲蓄,那外貿還是可能平衡的。但是,孩子生得少,也會使國內投資減少:雖然有些設備或存貨是用來代替人力的,但總的來講,資本是給人用的工具,需要人力配合。中國勞動力成長率會減慢,然后會減少,投資需求也會因此減慢、減少。而且投資的減少會發生在勞動力減少之前,因為與勞動力相配合的資本需求,是存量的概念,而投資只是增量。 所以,如果其它因素不變,中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儲蓄還會大于投資,大量順差、大量出口資本的情形還會持續。等人口老化到一定程度,才會開始把存在國外的投資換成貨物運回來消費。那時圖景自然會改寫:儲蓄小于投資、人民幣升值、外貿逆差。 就像幾十年來的日本,中國注定在相當長時間,得將大量的養老金放在外國生利,將大量的出口貨換回外國人開的白條,人民幣會長期“低估”。多年后,也會像預期未來兩三年日本將出現的世紀大拐點,開始把海外財產變賣,貨幣升值,拿進口貨回家養老。當然,到時中國老人們享用的,也許會是那時的世界工場———人口眾多的美國與印度的青壯年產業大軍生產出來的東西吧。 (作者為國際濟豐投資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西安交通大學金禾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