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正己才能治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3日 15:14 南方周末 | |||||||||
□梁小民 明萬歷年間的內閣首輔張居正,選擇了正確的改革路徑:通過考成法加強中央集權,然后進行以一條鞭法為核心的經濟改革,使國庫充盈,百姓贏得更多經濟自由。但這位一代名臣未能修身正己,“身后一敗涂地”,延禍子嗣及部屬
中國歷史上變法者下場好者并不多,不過原因并不相同。商鞅是不懂得妥協和讓步,王安石是新法在實施中被扭曲了,張居正則在于個人品性。 在張居正主政前的幾十年和主政后的幾十年,明朝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張居正扶植小皇帝明神宗(萬歷皇帝)推行新政的十年中,社會較為安定,經濟也有較快發展。以后的史學家對他還是肯定者居多。 當張居正進入明朝的中樞出任內閣首輔時,明朝已走過了兩百年的歷程,封建王朝所固有的弊病都顯現出來了———吏治腐敗、官場黑暗、苛捐雜稅、民不聊生。在他的同僚們歌舞升平、吟風弄月時,他深深感到帝國的危機。所以,當他在隆慶六年(1572年)成為內閣首輔之后,就決心為國盡忠、力挽狂瀾。 他的新法在前五年中著重伸張法紀、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即進行政治改革。在后五年中重點是改革賦稅、發展經濟,即進行經濟改革。在封建專制體制之下,張居正只有牢牢掌握了權力,其新法才能較為順利地實施。因此,這種先政治后經濟的變法途徑是正確的,也是在他任職期間,新法有成效的基本原因。 張居正的新法并不是改變舊法,而是“為祖宗謹守成憲”,恢復朱元璋時代政治的控制力和官僚體制的活力。他的《陳六事疏》中提出“省議論、振綱紀、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核心仍在于加強集權和政令暢通。 他最有名的政治改革方案就是“考成法”了。其內容是,中央六部與都察院將所應辦之事按道路遠近、輕重緩急,規定出完成期限,并在三套賬簿上記錄在案,分別為部、院存底,六科監察部門以備注銷和呈內閣查考。中央六部與都察院對承辦官員每月檢查一次,完成一件注銷一件。未完成者要如實申報,否則以違背論處。六科監察部門檢查六科執行情況,每半年上報一次,并對違限者提出處分意見。內閣則檢查六科,對違限與欺瞞者予以懲處。 表面上看,考成法是一種績效考核制度,目的在于提高官僚體制的辦事效率,落實責任制。其實更深層的目的在于把作為行政部門的六院和作為監察機制的六科都控制在內閣手中,這無疑改變了過去皇帝絕對權威之下的兩權分立,加強了中央集權,其實就是內閣首輔的集權。在此基礎之上,張居正才較為順利地實施了整頓驛傳、清理官學、裁減冗官等減少老百姓負擔和政治腐敗的政治改革及以一條鞭法為中心的經濟改革。 一個政權能否維持關鍵還在于經濟。無論官場多腐敗,只要經濟形勢真正鶯歌燕舞,也可以維持下去。老百姓不關心誰掌權,只關心日子過得如何。官場腐敗引發政治危機還在于官場腐敗直接破壞了經濟。張居正當時面臨的經濟形勢并不好:洪武年間,全國登記的土地為8.5億畝,到萬歷六年時,官方征稅的土地只有5.1億畝。這消失的近40%土地落入了皇親國戚、豪門富戶和貪贓自肥的官吏手中。土地集中兼并破壞了農業生產,也減少了國家稅收。如此下去,國將不國是無法避免的。 張居正在清丈土地、核實戶口的基礎上實行了著名的一條鞭法。明代賦役分為以田稅為主的賦和力役。力役包括力差和銀差在內的經常性力役(稱為常役)和臨時性力役(稱為雜泛)。力役成為百姓不堪重負的負擔,也不利于農業生產。一條鞭法不是張居正創造的,但他推廣了這種做法———把賦役中的各項名目,力差、銀差、雜泛等合為一種,歸入田賦,按田畝核算,統一征收,并允許除漕糧外,均可折成銀兩交納。一條鞭法的實行不僅打擊了豪強世族隱匿田畝、偷逃賦稅的不法行為,而且,用貨幣代替實物和力役,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無論中國有沒有資本主義萌芽,明代商品經濟發達是公認的事實。這與一條鞭法有密切的關系。 應該說,張居正的新法對民富國強都是有功的。萬歷以前,國庫空虛,張居正死后,國庫存糧可以滿足9年的需要,太倉中的存銀600萬兩,太仆寺存銀400萬兩,南京國庫有存銀250萬兩,各省存銀也在15萬—80萬兩之間。明末史學家談遷對張居正的評價是:“志在富強,立考成法,行之十年,太倉之積,足備數載。” 但張居正下場并不好。盡管他生前享盡榮華,但死后不久即遂遭剝奪、滿門查抄,長子自縊身亡,三子自殺未遂,家眷十數人餓死,部下皆被裁撤職務。正所謂“身后一敗涂地”。 封建社會中是帝王創造歷史的,變法的成敗完全取決于帝王的態度。張居正新法成功正在于萬歷皇帝對他弟子般的尊崇和支持。在萬歷心中,張居正原本是一個為國為民的道德君子。張居正擺出一副道學先生的樣子,要求萬歷皇帝戒奢戒色。他死后,萬歷皇帝發現,張居正原來是一個滿嘴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的偽君子,不讓皇帝奢華好色,自己卻飽享酒色之樂———他起居奢華,接受了戚繼光用軍費購買的絕色美女(據說還是異族),身體不支吃壯陽藥,以至于火氣太大,冬天都無法戴帽子。張居正的父親、子弟也頗為貪贓,兩個兒子同年中狀元、探花,不能不讓人聯想到考場有弊。皇帝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張居正卻既這樣又那樣,這不能不使皇帝恨張居正,這一恨就決定了他可悲的下場。 歷史上每一次變革都會損害某些既定利益集團,他們奮起抗拒是正常的。變革者人品正直如王安石者尚要雞蛋里挑骨頭,像張居正這樣己不正者,骨頭不就到處都是,能有好的下場嗎? 變革者是為社會、為身后萬世名的,這就要放棄俗人的錢色之好,管住身邊的人不要惹事發財,沒有個人操守的變革者終久難免“爾曹身與名俱滅”。對一個凡人來說,修身正己都很重要,何況推動歷史前進的改革家乎? (作者為清華大學EMBA特聘教授、電子郵箱lianglic@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