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的價格正在從雙軌駛向單軌沙浪/圖□本報記者曹海東
發改委放開對煤炭價格的管制,這意味著自1992年以來的煤價雙軌制得以取消,但糾纏多年的煤電頂牛的局面如果要通過市場的力量來逐步化解,這還需要國家相關方面的配合
20多年前,張秋(化名)大學畢業后分到煤炭部的第二天,就參加了全國煤炭訂貨會。
20多年后,2006年元旦,張秋再次出現在于濟南召開的全國煤炭訂貨會上。只不過從去年開始煤炭訂貨會已更名為拗口的“全國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會議”。但他還是習慣性地頻頻使用“煤炭訂貨會”的提法。
張秋感覺今年的訂貨會氣氛不同以往,會場外彩旗飄飄、鑼鼓喧天。
這種祥和的氣氛與國家發改委放松對電煤價格的控制有關。這是今年訂貨會最大的改變,也標志著自1992年以來的煤炭價格雙軌制開始瓦解,煤炭的價格今后主要得靠市場說了算。
張秋在訂貨會上碰見的還是去年那幾張熟面孔。這些熟面孔上掛著往年微笑的同時,還夾雜了幾分較把勁的神色。
發改委放開煤價
2005年12月23日發改委對外界表示,關于2006年的重點合同電煤(計劃煤)價格將在政府監控下放開。宣布之后,在煤電兩大陣營內引發強烈反應。
煤炭企業呼吁放開煤價已久,特別是取消“計劃煤”與“市場煤”的價格雙軌制。而作為電力企業來說,也是希望政府能夠在放開煤價的同時,使得電力價格走向市場化。
在宣布此項政策之前,發改委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輿論鋪陳。
2005年6月初,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改革電煤價格形成機制。2005年10月28日國家發改委主辦的“資源價格改革研討會”上,發改委主任馬凱強調,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過程中,全面實現煤炭價格市場化是重頭戲。
而2005年全國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的形勢也給放開煤價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煤電之爭的根源在于1992年開始煤炭價格市場化不徹底。當時,國家為了確保電價穩定,設定了國有大型電廠的電煤價格,從而形成了“計劃煤”與“市場煤”之間的價格雙軌制。煤炭企業因此每年虧損數十億元,國家也每年都要拿納稅人的錢去填這個窟窿。
1993年時,國家也曾試行通過上漲電價的方式來理順煤電之間的矛盾,但到1994年時,農村地區出現了電價瘋漲的局面,當時的國家計委隨即叫停了這種做法。
最終,剛性的電價與煤價形成了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矛盾一直從1993年持續到現在。
面對這種矛盾,在2006年煤炭訂貨會上,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在宣布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價格的同時,也一再強調,各企業要“識大體,顧大局,互相尊重,協作配合”。
但與會的煤電雙方的代表面對這種道德勸說,并不愿做出實質的利益讓步。“電煤是要漲價的,但是電力企業肯定不愿意。或許就像去年一樣,最終簽署的合同只能是數量,而不是價格。”內蒙古電力燃料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說。
煤炭企業:我們要逐步漲價
1月2日,煤炭企業的內部會議上,各個煤炭企業以及主管單位紛紛訴苦———既然煤價放開,電煤肯定要漲。
由于存在計劃內電煤價格和市場煤價的巨大差距,煤炭企業被認為一直在做“貢獻”。
在此次內部會議上,山東省的一家煤炭企業負責人稱,2005年山東的計劃煤大致在300元,比市場價低100元。而安徽的一家煤炭企業負責人則稱,安徽的計劃煤和市場煤的價格差甚至超過了160元。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濮洪九計算,“煤炭企業相當于每年貢獻了100多億元!”
而根據2005年10月3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前三季度物價情況,其中市場煤價格比2004年底又上漲15%。
所以在煤炭企業來看,現在煤炭價格一放開,他們就要“抓住上漲機遇”。
但是究竟漲多少?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來看,華東地區的漲幅應該比差價低的不太多,而西北地區的漲幅在差價的一半左右。濮洪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現在總的價格幅度是放開的,但是漲價應該是分步到位的。
按照發改委的意見,此種放開的前提是“在政府監控條件下”,這也意味著政府不會徹底撒手不管,“一旦超過警戒線,有關部門就會宏觀調控,甚至放慢改革步伐”。
但是在內部會議下面就坐的這些黑壓壓的煤老板們的心里卻打著自己的算盤。
吉林省一位煤老板告訴記者,現在他們只會在訂貨會上簽量,然后到本省和省內用煤企業談價格,以此再和省外企業談價格,這樣可以把價格抬高。面對記者“如果不簽價格,不會取得運力”的問題,他幽默地一笑,“現在還有辦不成的事?再說,大家都這么不簽價格,鐵路運力不就空了?”
電力企業:放開不等于漲價
“讓我判斷走勢,我就供佛———求你啊,別漲。”大唐電力燃料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說。
1月2日,與煤炭企業內部會議同時舉行的就是電力企業的會議。據稱,這是要給談判的電力企業定基調,定策略。“煤炭價格放開并不等于漲價!”電監會的一位人士說。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電監會的該人士表示,即使在內部會議上電力企業也是這種判斷。電煤的供應基本是平衡的———品種、規格、質量等。“現在煤炭工業最大的用戶還是電力,達到一半還多,電力對煤炭的價格走勢還是起著決定性影響的。”
而記者從電力企業的內部會議上了解到,煤炭價格放開不等于煤炭漲價的意見,得到了與會企業的一致贊同。“放開后,是要供需雙方談的,你漲,我不同意!”電監會的該人士說,“本來市場需要20億噸煤就夠了,但是明年的產量要達到22億噸。盡管個別品種可能因為供需不平衡,價格會上漲,但是總體來說,不應該上漲!
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在煤炭訂貨會的發言中預測2006年國內煤炭需求21.7億噸左右,其中發電用煤12.1億噸,加上出口8000萬噸左右,總需求約22.5億噸。
顯然,在電力企業看來,煤炭總體而言,是趨于過剩,煤炭不但不應該漲價,降價才應該是合理的。
在煤電之爭這場零和游戲中,電力企業一直處于強勢地位。
2005年秦皇島煤炭訂貨會時發改委定出8%的上漲幅度,結果此條限制屢屢被突破,上漲幅度甚至超過15%以上。以至于華能、大唐、華電、國電和中電投五大電力集團聯合向國家發改委上交報告,指責發改委受到煤炭企業的一致干預。
但是,一位四川煤炭企業老總告訴記者,往年煤炭價格疲軟的時候,電力企業卻經常少定計劃煤,而極力從市場采購煤炭。
而會議提供的存煤平均可耗天數,更是為了電力充滿底氣說話做了注腳———2005年368家直供電廠存煤平均可耗天數一直保持在15天以上的較高水平。“煤炭企業聯盟也好,最終還是要把煤炭賣出去,最終合同簽不下來,損失的還是煤礦。”電監會的該人士稱。
如果電煤價格真漲了,電力企業們表示,現在沿海地區可以直接從國外進口煤炭,因為價格和國內已經差不多了。特別是國外煤炭“熱值高”,煤礦企業信譽好。根據相關人士估計,2005年1-7月份,全國進口煤炭1495萬噸,同比增加了533萬噸。
博弈背后
2005年秦皇島“全國煤炭訂貨會”易名為“2005年度全國煤炭產運需銜接會”,當時,國家的意思是想通過更名來表示,政府部門不再直接干預煤電的市場交易行為。但最終依然設了一個8%的價格浮動上限。
近幾年來,幾乎每年的煤炭訂貨會,煤炭電力企業都在呼吁應該市場化,但是當這樣一個名詞真正出現的時候雙方又開始新一輪博弈。在中國資源性產品市場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電煤價格改革是其中關鍵一環,逐漸取消政府嚴格管制是大的趨勢。但是,當一個市場主體各個要素環節在沒充分市場化的情況下,其中單個環節突圍,其效果就值得懷疑。
電價是關乎最大多數人切身利益的一種價格。作為政府,對居民電價、農業電價等的調整也是異常謹慎。比如,目前,調整居民用電價格就必須召開聽證會。
但是,在電價國家管制,煤價市場放開的情況下,理順煤電二者的矛盾,就變得迫切需要。
2005年5月國家發改委推出煤電聯動政策試圖解決“煤電頂牛”的局面,雖然當時,全國平均電價每千瓦時上漲0.02元,約消化掉7%至8%的電煤價格上漲因素。但同期,電煤價格實際漲幅已達70%以上。
更為關鍵的是按照煤電聯動,煤價上漲5%,電才能聯動。同時,電煤漲幅的30%仍需由發電企業承擔。在此基礎上,上網電價才能隨煤炭價格變化而調整。
電監會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在聯動的時候,電聯動的時間錯后。“總是煤價上漲半年后,電價才能聯動。”
而且,煤電聯動還取決于地方政府對電價調整的支持力度。“經濟發達地區如華東、南方的聯動并沒有障礙,但是西北、華中的聯動,地方的干預性很強。”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的一位人士則指出,煤電聯動是煤漲電才能漲,并不是現在電力企業理解的,是由電力的漲價來決定煤炭的漲價,甚至是限制煤炭的漲價。
濮洪九告訴記者,其實煤電之間并無矛盾,只要能有效協調。首先是鼓勵簽訂長期合同,與電力企業用戶直接見面,價格每年有一定幅度調整。同時煤電應該相互參股,電力參股建設煤礦,煤礦參股建設電廠,這樣有個互保合作關系,最后才是煤電聯營。
雖然按照會議日程,此次2006年全國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會議會期是十天,但是從記者接觸的煤炭、電力企業的各位人士來看,大家都持有懷疑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