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 “永遠微笑著的學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0日 08:03 人民網-市場報 | |||||||||||
編者按: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永遠地告別了我們。這天正是辜振甫逝世農歷日期一周年的后一天。海峽兩岸同此悲慟。
“汪辜會談”開創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新局面,同時我們也不該忽略他為我國對外經濟和上海市經濟規劃所做的重要貢獻:1949年后,汪道涵任華東工業部部長。1953年后,歷任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對外經濟聯絡部副部長、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中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1981年,汪道涵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副市長、市長。1986年任上海市政府顧問,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主任。1987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0年當選為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1991年12月起任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1993年11月被推選為第九屆上海市工商聯名譽會長。1994年被上海交通大學董事會聘為名譽董事長。 當汪道涵剛剛卸任上海市長時,有個美國資深記者談及他對汪道涵的印象時說:“汪道涵卸任后,除應聘到復旦大學任經濟系教授外,還應聘到美國塔夫茨大學講學,可謂開一代新風。他本身是個專家,又做了五年多市長,胸中有盤棋,且手中有數字,非常有條理。” 汪道涵為人儒雅,無論什么時候,他總是西裝革履,一身筆挺,銀發光亮整齊,有著學者睿智的風度,雖屆古稀之年,卻精神矍鑠、紅光滿面、笑容可掬。 扶老攜幼投身革命 1915年3月,汪道涵出生于安徽省嘉山縣(現明光市)明光鎮,其父汪樹德為清末秀才,曾參加孫中山先生創立的同盟會。汪道涵是家中長子,18歲時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專業。當時,正值國難當頭,他積極參加上海學潮,并于1938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團結進步青年開展抗日救亡宣傳。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汪道涵帶著父母子女赴延安投身革命,一時傳為佳話。抗日戰爭時期,汪道涵先后擔任新四軍四支隊戰地服務團團長、縣長、行署副主任、專員、地委委員等職。1946年至1949年,任蘇皖邊區政府財政廳、建設廳副廳長、華中軍區、山東軍區軍工部長、政委、省財辦主任、財政廳長。 1949年后,汪道涵任華東工業部部長。1953年年初,汪道涵被提升為北京新成立的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當時中國正采用蘇聯體制,該部被要求制定更高的生產指標,建立新的企業并組織研發工作。1957年,中央制定完第一個五年計劃后,機械工業部派團去莫斯科聽取蘇聯專家對規劃的意見時,華國柱成了汪道涵的助手和翻譯,一起工作了二三周時間。“汪老非常和善,沒有架子,給人感覺很親切。”該部原機械研究院院長華國柱回憶說,汪道涵臉上通常的表情就是微笑。此時,汪道涵的使命是,為制造重型機械和電氣設備集中最好的技術力量。他想到了江澤民,把他調到了該部設在上海的第二設計分局,并讓他擔任了一個新成立的電力設備部門的主管。 之后,汪道涵歷任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對外經濟聯絡部副部長、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中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最年長的上海市長 1981年4月,汪道涵當選為上海市市長。他不僅是少有的大學生市長之一,更是獲得博士學位的市長,足見他的文化素質之高和學識之淵博。他接任上海市長時已經是65歲,是歷任上海市長中最年長者。任職5年期間,他多智謀,富韜略,人情練達,作風開放,給人以深刻印象。 1986年,汪道涵任上海市政府顧問,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主任。汪道涵對上海的工業布局、產品結構進行了合理調整。他使上海同世界許多大都市結成了友好城市,提高了上海的國際知名度。他是一位知識分子領導干部,為人和藹可親,人們贊美他是“永遠微笑著的學者”。1987年,他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多次向國家領導人“游說”,提出開發浦東新區計劃。上海建設能有今天的出色成就,人民不會忘記汪道涵的功績。 汪道涵還引領了上海企業領導中的讀書風。他對經濟管理類圖書很感興趣,除了自己看,還要推薦給別人。他在任上海市長時常說,全市每個企業都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每個企業領導都成為名副其實的好經理,上海就會搞好了。 坐于書海睡于書堆 汪道涵是個十足的“書迷”,許多上海市民常常能在書店里看到他的身影。在平素非常難得的閑暇時光里逛書店,正是汪老一生的最大嗜好。他常對人說:“讀書就是生活。”因此逛書店是他的最大嗜好,甚至出國訪問也要抽空跑書店。每月購買的大堆書籍中,從經濟理論、科技專著到文學評論、史學美術、名人傳略,古今中外幾乎無所不包。 去世前三天,汪老還親自給他的秘書打電話,列了一張書單:《問學集》、《勃艮第與文藝復興》、《全球銀行學》、《多元化金融集團與金融控股公司》。汪老涉獵之廣、知識之淵博,由此可見一斑。汪老還特地要秘書準備一本最近出版的《讀書》月刊,病中的他還一直關注知識界的動態,思想不肯落伍。據秘書回憶,當時的汪老,口齒依然十分清晰,交代得井井有條。而在汪老去世前三個月,他還幾次讓工作人員找來高等數學方面的書籍。 在辦公室,他像是坐在書海里,回到家中,則是睡在書堆里,盡管時常工作到深夜,他也要從堆滿床頭的書堆中拿出一冊細加琢磨,然后才會入眠。國外出什么好書,他知道后就要設法買到,如美國暢銷書《MBA速成課程》,他看后認為對中國的廠長、經理、經濟工作者大有裨益,便推薦給上海“三聯書店”翻譯出版。 1985年,學貫中西、通博古今的汪道涵曾獲美國塔夫茨大學授予的公共管理學榮譽博士稱號。同時還是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分別主講過世界經濟、政治經濟、城市經濟、經濟管理等課程。 兩位“超級京劇迷” 汪道涵有著廣泛的愛好,除喜歡聽外國古典樂曲、下圍棋、賞墨寶外,尤其酷愛祖國的傳統京劇,曾在工作之余的許多場合唱過京劇,深厚的功底和推崇國粹之精神令人贊佩。這也是他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一見如故的原因之一。在“汪辜會談”的兩次接觸中,他與同為京劇愛好者的辜振甫結下了京劇情緣。汪道涵曾坦陳,辜振甫對京劇的狂熱比自己勝出一籌。故此,每隔一段日子,汪道涵就能收到來自臺灣的辜振甫自拍自唱的錄影帶。雖遙距千里,兩人仍能“神色俱全”地交流國粹。 1993年在新加坡第一次握手會談時,二位老人一來就先聊了半小時京劇;1998年在上海第二次握手會談時,京劇行家的汪老對招待辜老所安排的京戲劇目,一一進行細心推敲。他們一面看戲,一面交頭品析,三言兩語交換著對折子劇目與演出的看法。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共同認識,使得二老能有更多的心靈語言交流,如果說白天二人更多的是談兩岸問題,那么晚上更多的是有關京劇的私人會晤,以致辜老激動地說,他希望不久能在臺北與汪老一起再次觀看京戲。但終未踏上臺灣竟成為汪老永遠的遺憾。 在1989年江澤民同志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時,已經退休的汪道涵贈給他一幅林則徐的名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這也是汪道涵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 菜名巧嵌同胞情(鏈接) 1991年12月,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成立,76歲的汪道涵出任會長,從此站上兩岸對話第一線。 1993年4月27日,中國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臺灣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汪辜會談”。這是海峽兩岸授權的民間機構最高負責人之間的首次會晤。此前,兩岸通過海協與海基會已達成“九二共識”,被視為兩會對話與談判的基礎。“汪辜會談”被定位為“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與功能性”,是兩岸落實“九二共識”的重要成果。 為慶祝這次歷史性會談的成功,在董宮夏蓮廳,汪道涵宴請了辜振甫一行。晚宴的九道菜,汪道涵巧妙地嵌入了對臺灣同胞濃濃的骨肉之情:情同手足(乳豬與鱔片)、龍族一脈(乳酪龍蝦)、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慶團圓(董園鮑翅)、萬壽無疆(木瓜素菜)、三元及第(三種海鮮)、燕語華堂(官燕燉雙皮奶)、兄弟之誼(荷葉飯)、前程似錦(水果拼盤)。 將這九道菜名連起來,是一段令人感慨叫絕的妙文: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龍族一脈”,今夕“燕語華堂”、“琵琶琴瑟”和鳴,譜一曲“喜慶團圓”,祝大家身體健康“萬壽無疆”,海峽兩岸的“兄弟之誼”能“前程似錦”、“三元及第”。汪道涵的這九道巧嵌同胞情的菜名,為華夏美食史增添了一段血濃于水、同胞情深的佳話。 (張鏞) 《市場報》(2005年12月30日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