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奎 詩意經濟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3日 08:23 人民網-市場報 | |||||||||||
12月16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京發布了《2005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這是第一份由中國專家獨立完成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擔任了報告高級顧問組主席。王夢奎,196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經濟系。歷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專職委員、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務院研究室主任。1998年3月至今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迅速發展的中國,已經從過去的‘貧農’轉變為如今的‘下中農’,并將在2020年當上‘上中農’。”王夢奎輕松幽默地把國家劃定了“成分”,絲毫不像一個整日與嚴肅的國民經濟打交道的人。 經濟學之外 身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的王夢奎發表觀點時一向是這種風格: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很少有人知道,這是深受他作為詩人這一面的影響。 王在繁忙的公務之余和經濟學研究之外的最大愛好之一就是吟詩作賦。他在為經濟學家兼詩人袁寶華的詩集《偷閑吟草》所作的序中說:“中國是詩的國度,數千年來詩人輩出,詩教普及,幼兒發蒙即受到‘床前明月光’和‘一去二三里’之類的詩歌教育,詩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群眾基礎。”這也是他喜歡上古典詩歌的原因。 王夢奎的堂外祖父是鄉村知識分子,每年春節都要為鄰里鄉親撰寫春聯,王夢奎耳濡目染,12歲就對出了“松竹梅歲寒三友,中蘇朝永久一心”的春聯(當時正值抗美援朝),由此喜歡上了對對子,養成了琢磨語言的格律和錘煉字句的習慣。1995年在國務院研究室春節聯歡會上,他以教科文衛司司長“解思忠”同志的姓名為上聯求對,答案為當時的中央政法委秘書長“束懷德”,別出心裁,被譽為妙對。 幸存與幸運 王夢奎出生在河南省溫縣安樂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我最早碰到的經濟問題,就是沒飯吃。1943年,蝗災造成顆粒無收,當時餓死了很多人,我算是幸存者。” “在北京大學5年的學習,對我幾十年來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勢必還會影響我的余生。”1958年,王夢奎進入北大經濟系學習。他原本喜歡文學和歷史,還想過要成為文學家和歷史學家。后來所以選擇經濟學,是受了50年代中期經濟建設高潮的感召,“因為經濟學是經時濟世之學,學習經濟學或許可以為國家多做些事。” 回憶起大學生涯,王夢奎認為自己很幸運,當時陳岱孫、羅志如、樊弘、趙靖等有名的教授,都給本科生、甚至給低年級學生開課。趙靖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課,是全國高校的首倡。羅志如、樊弘、范家驤等人的西方經濟學課,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的。厲以寧當時只有30歲左右,他講授外國經濟史條分縷析,深入淺出,深受同學歡迎。圖書館里豐富的藏書對王夢奎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在校學習的5年,王夢奎沒有回過家,所有的寒假暑假乃至星期天,都留在學校讀書。除了經濟學,他還漫無計劃地讀了不少文學、歷史和哲學方面的東西,“這使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以經濟學為主的雜家。” 追求文章境界 有人稱王夢奎是一位文章家。他任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時,為指導機關青年寫作,曾精選了毛澤東、魯迅、胡繩和孫犁等談寫作的文章,輯成《怎樣寫文章》一書,受到廣泛歡迎。 他強調經濟學文章也要講究文字表達技巧,他非常重視學術文章的可讀性,要求好的文風。他說:“有人覺得文風問題只有文藝界才有,寫經濟學文章似乎不必講究文風。這是誤解。”他將文章分為四等:深入淺出、深入深出、淺入淺出、淺入深出。他指出淺入深出是文章大忌,深入淺出是最高境界。他的這一觀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被廣泛引用。像經濟研究這樣一般讀者感到比較枯燥的論文,也能被他寫活,充滿了瑯瑯上口的語言美感,外行人也愿意讀。他的語言修養和文字技巧,使得他的文章因此而為更多的人樂于接受。 《市場報》(2005年12月23日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