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技術是中國公司海外并購的重要驅動力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7日 09:09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黃楊

  海爾收購美國第三大家電制造商美泰公司,華為收購著名英國電信設備制造商馬可尼,汽車行業南汽收購羅孚,石油行業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如此頻繁的并購活動到底是出于怎樣的考慮?是什么在驅動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并購過程中與并購成敗后,中國企業又面臨怎樣的挑戰?11月3日,專家在“中國論壇:更廣闊及深入的金融市場”上圍繞中國公司海外
并購展開了討論。

  技術因素驅動中國公司海外并購

  “

中國經濟的發展面臨資源的缺乏,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公司海外并購是出于戰略方面的考慮,實際上不太考慮商業上的價值。我想這是誤解。”匯豐環球投資銀行亞太區常務總監兼中國融資并購顧問業務主管楊磊說。

  GaveKal Research 合伙人Louis-VincentGave認為,拋開戰略性的交易,中國公司的海外并購是有意義的。對中國企業來說,國內的購并并不足以增強企業的

競爭力。有時候中國企業為了擴大自己的規模,或是獲得技術,通過購并成本可能會低一些。

  Galileo GlobalAdvisors,LLC高級董事總經理JamesShapiro表示,在中國有兩個重要趨勢:一是某些外國公司已經損失了自己的市場份額,中國的一些公司看到了這種狀況,同時中國公司本身的顧客群和技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把兩個公司結合在一起。二是外國公司想要將生產進行轉移,從而使利潤率大幅度提高。

  Shapiro表示,有很多中國企業的購并案是以獲取技術為驅動力出現的。雖然這些技術并不一定是高精尖的,但有些時候是現有流程能夠與中國企業現有的流程結合。比如上汽購并羅孚,羅孚的設計正好為上汽所需要,另外還有一些部件在中國沒有生產,但卻是生產必須,因此上汽需要通過購并來獲得。這樣的購并今后還會再出現。

  GAVE介紹,西方的一些公司都在把制造類的資產進行剝離,比如IBM。很多公司都剝離制造業,保留有效的設計,有效的營銷,而讓其他公司來進行生產。但中國的狀況卻完全相反的,中國企業愿意購買制造類的資產。為什么中國的公司如此迫切地擁有制造類資產?大多數中國的行業生產能力過剩,中國的公司需要購買更多的資產,來滿足國內不能夠滿足生產能力的現狀。

  中國只有控制品牌,才能控制生產鏈條中最高附加值的一端

  “中國只有控制品牌,才能控制整個生產鏈條中最高附加值的一端。”GAVE認為,美國和歐洲都在購買中國過低估值的產品,無論是大宗商品還是其他。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主要還是針對制造能力和資源供應。品牌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購買了品牌,就能夠控制創造附加值的生產鏈條,能夠實現更高的增值。

  “到目前為止,中國公司所進行的最成功的海外交易,實際上是在技術,硬件方面。”GAVE表示,中國還沒有全球知名的品牌,很多中國公司考慮在海外采購品牌,比如聯想IBM的收購,和TCL并購德國施奈德。毫無疑問品牌是資產,但是和資源又不是同類資產。實際上,在品牌的軟方面并未看出進展。

  楊磊認為,中國公司因為缺乏全球性的品牌而進行收購。但品牌是軟資產,不是硬資產,為了能夠維持品牌收購的價值,會面對很多挑戰,而且必須具備非常復雜的管理技巧。“而且需要去考慮為什么這些品牌建立起來了,而且還要了解到市場為什么認可這個品牌。”他認為,對于中國公司,由于歷史方面的原因,要想收購一個品牌并維持品牌的價值——不要談要求這個品牌有回報,能夠維持品牌的價值對中國的公司來講已經是一個挑戰。

  “我不認為中國的公司在購買品牌方面會非常容易,因為這是一個冒險戰略。因為品牌需要花很長時間打造,但幾個小錯誤就可能將品牌毀掉。”凱雷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董事及首席代表羅一認為,中國的公司是不是具有管理品牌的能力,并對這個品牌進行改造,還未有定論。中國公司需要了解打造一個品牌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不是購買了一個品牌,也就擁有了百年品牌。中國的公司必須更加耐心地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到海外尋找品牌。

  Shapiro則認為,一些品牌已經喪失了競爭力,中國的公司收購它們,是將兩個企業結合起來,使品牌和低成本的生產制度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延長品牌的生命。

  “并不是第一流的引擎和第一流的車身放在一塊就會生產出第一流的汽車。”楊磊表示,品牌價值結合廉價的中國的生產能力,是簡單的機械的思維方式。在談論一個品牌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它的文化內涵。品牌同文化是相連的,就算買到一種品牌,也很難買到一種文化。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