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2005首屆中國金融論壇實錄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3日 19:07 新浪財經

  2005年11月3日,2005首屆“中國金融論壇”在北京友誼賓館友誼宮聚英廳舉行,論壇由中國金融學會、金融時報社主辦。以下為論壇實錄:

  主持人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金融學會常務副會長吳曉靈: 

  各位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上午好。由中國金融學會、金融時報共同創辦的“中
國金融論壇”現在開幕。

  首先,我按照講演順序介紹一下應邀參加2005年“中國金融論壇”的演講嘉賓。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馮國勤同志、陜西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趙正永同志、山東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林廷生同志、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崔津渡同志。

  在這里我代表本次論壇的主辦單位,中國金融學會、金融時報,對應邀參加這次論壇演講的省市有關領導和金融監管部門領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校的著名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對參加論壇的各新聞媒體的朋友,各方面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另外,我代表論壇主辦單位對本屆論壇的支持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表示衷心的感謝。

  主持人: 

  大家知道,中國加入WTO過渡期即將結束,中國將進入全面開放的新時代。隨著中國銀行業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金融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研究中國金融發展的理論,也需要向世界介紹中國金融發展政策,交流對國際金融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同時,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國金融發展的狀況,發表對中國金融的看法。因此,中國金融學術界需要建立以高層次學術交流與研討了方式,提供世界金融發展問題各種理論觀點和學術思想的舞臺和平臺。因此,中國金融學會與金融時報合作,共同創辦“中國金融論壇”。

  創辦“中國金融論壇”的目的在于立足國內,加強國內金融界、政府機構、監管部門、金融企業、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間的學術和政策交流,面向世界,增強與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經濟金融學術的對話。論壇將對政府、金融企業和專家學者提供一個共商中國經濟與金融發展問題的高層對話平臺。通過論壇的一系列學術活動,使論壇成為國內外金融專家、學者宣示最新金融發展理念、公布金融理論研究成果,宣傳中國金融發展政策,闡述對中國和世界經濟金融發展觀點的場所。

  今天,中國金融論壇主辦第一次會議,本次論壇的主題是金融生態—中國金融發展面臨的考驗。在今天的論壇會議上,各位演講嘉賓將從政府作為、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金融企業行為等方面就如何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促進中國金融良性發展的有關問題進行研討。現在我們開始2005年“中國金融論壇”第一議題—金融生態,政府主導與政府作用的部分研討。首先請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馮國勤演講,大家歡迎。

  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 馮國勤: 

  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各位來賓。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的論壇,本屆論壇以金融生態和中國金融發展面臨的考驗為主題,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主持人: 

  馮副市長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在場眾多的專家學者,希望能夠對上海市政府的建議進行研究,把它變成可切實操作的方案。下面我們請陜西省副省長趙省長演講。

  演講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 馮國勤: 

  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各位來賓。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的論壇,本屆論壇以金融生態和中國金融發展面臨的考驗為主題,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自去年小川行長第一次提出有關金融的理論以后,我們一直十分關注并深認同。一個良好、平衡而和諧的金融生態,不僅有利于優化區域金融發展的環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發揮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對上海來說,建設適應金融機構,發展良好的金融環境,是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和基礎。借此機會,我想結合上海金融生態建設情況和未來發展思路和大家交流,共同探討。一,上海金融生態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間不斷得到優化,總體處于良好、平衡的發展狀態。自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在全國率先提出建立金融安全的目標以后,多年來,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中國金融生態的建設,積極主動配合中央、金融監管部門從六方面入手。一,成立了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政府部門積極推進辦事制度,規范辦事行為,提高辦事效率。從組織上保證強化地方政府在金融發展中的服務功能。二是建立了地方政府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3+2的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重大事件組織研究制度,研究制定上海市金融穩定工作總體框架,提高嚴格監管協調組織風險的能力。三,積極發揮金融機構的效應,2005年8月份,上海的金融機構總數達到566家,其中國內外資和中外資金融機構近300多家,上海正在成為我國吸引外資金融機構最突出的城市之一。四,成立了上海市銀行卡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推動中國銀聯落戶上海。推進上海金融信息服務產業基地和中心城區金融附屬產業代表建設。銀行卡設立環境大大改善。五,率先建立了個人和企業信用的征信體系系統,努力改善上海金融環境。六,不斷完善金融運行的法制環境,和金融機構、法院系統密切配合,打擊詐騙行為。經過多年的努力,金融生態得到明顯的改善。在前不久公布的中國金融生態調查報告上顯示,上海均名列第一。當然,我也認識到,上海金融生態與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相比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市場輻射能力偏弱,金融企業規模不大,缺乏具有行業

領導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大型研究機構,缺乏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相適應一整套的法律制度制度安排、誠信環境,金融文化還沒有完全建立。因此,推進上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給予高度重視。扎扎實實不斷推向深入,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方面,多管齊下,深入推進上海金融生態建設。

  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已經明確。就是到2010年我們要基本形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營造在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金融生態環境。我們已經將金融生態建設納入“十一五”金融專項規劃,并體現了城市的“十一五”總體規劃中間。總的要求就是深入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加強金融體制改革的精神,積極配合中央金融監管部門,合理推進金融體制、機制的創新。進一步促進金融優質資源急劇發展。我們著重在六個方面進行努力和探索。

  一、防范和化解各種金融風險,關鍵是建立健全三項制度的機制。1、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和風險控制體系。加強對金融機構的防范和監督。2、建立健全金融風險的預警機制,加強對金融風險的前瞻性研究和市場建設。3、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組織協調機制。

  二、全面振興國家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社會誠信體系。

  建立金融企業高管人員和從業人員的信用檔案,建立信用產品使用制度,規范和發展征信服務。努力形成規范有序的金融秩序。

  三,加強經濟區的建設,推動金融經濟區的建設,重點打造兩個經濟區,一是以小陸江為地區,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金融服務區。二,加快金融產業服務區的規劃建設。積極引進和發展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仲裁委員會,打造適合國內外關于金融機構發展,全部配套制度完備的現代化的金融附屬產業經濟區。

  三、完善金融法制建設,規范金融市場秩序。積極推動以全國立法、地方深入的方式完善金融中心,建設需要的法規和法律。積極探索建立金融特別法庭和金融仲裁機構,強化金融執法,為有效監管提供法律支持和環境。

  四、積極爭取中央有關部門的支持,探索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構建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規范金融機構的市場配合機制,建立相應的存款保險、投資和保險保障制度的內容,為金融生態建設提供良好的資本制成。

  1、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優化金融人才結構,重點做到人才引進與培養結合,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相結合。進一步推進金融生態建設的有關的想法和建設。2、建設良好、平衡和諧的金融生態。在微觀上需要健全的是市場主體,中端需要加強金融市場、金融結構之間有效的溝通。宏觀上需要相關制度體系配套。三方面共同構成金融發展的支撐體系,涵蓋影響金融業深層次發展的各種因素和組合。因此,金融生態建設是一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借此機會,我將上海在金融生態實踐上和基礎上都進一步加強金融生態建設提出幾點想法和建議。第一,要完善以健全法規,嚴格防范為重點的金融監管機制,為金融生態建設提供有利的制度保證。金融風險的表示形式不斷的變化,針對金融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們認為,在金融監管上,還存在一些薄弱環境,表現在三方面:1、現行的金融法規與實踐的要求已經不相適應,不利于對各方金融權益的保護。2、法律法規執行力度不夠,造成一些金融違法違規行為。3、從源頭上防范風險,處置風險的能力不強。對薄弱環節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保持穩定。我們想重點從兩方面入手。一,要進一步完善金融法規。抓緊修訂和完善《破產法》的擔保環境等法律法規。依法賦予監管者應有的權利,以維護良好的金融秩序。不斷改善監管的方式和手段,我們建議尤其突出從源頭抓起,加強對風險的預警判斷和監管,及時化解風險。比如目前存在社會公信力不強的問題,風險補償能力較弱,應該從審查擔保公司的資格抓起。同時,我們針對上海各類金融機構比較集中的特點,建議適當擴大監管權限,貼近市場。對上海發生的金融風險,賦予監管部門處置權。第三,建設符合國際慣例,適應中國國情滿足市場需求的金融體系,為金融生態建設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信用征信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在市場經濟下,市場交易以信用為前提,更多表現為信用關系。可以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建立在錯綜復雜信用關系上的經濟。因此,在金融生態建設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尤為重要。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是金融生態有序進行的基本前提。我們要充分借鑒國外信用征信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信用相關的法律法規,將法律規范和制度安排有機結合起來。 重點我們將做好三方面工作。1、積極培育各類信用市場,以推動信用產品的廣泛使用,帶來信用服務業發展。構建多層次多樣化全方位的社會信用服務體系。2、加強信用征信制度建設,特別是加強金融監管制度建設,在金融服務領域,加快事實信用分類管理。3、強化金融意識,在全社會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4、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場金融體系,為金融生態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有證券市場、銀行拆借市場、黃金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等市場體系。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們看到,目前金融市場之間、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之間還不能有機的聯系,少數金融機構不部分理性行為加大金融市場的波動。因此,我們要在各金融機構之間和金融市場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機制,促進資金和金融產品在金融市場之間的合理有序流動,營造一個相互依存、競爭發展的金融生態。5、努力形成鼓勵金融創新的體制和機制,為金融生態建設因早一個良好的創新氛圍,金融業的生命在于創新,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應該是大力鼓勵金融創新和金融生態。既要鼓勵金融機制創新和產品創新,豐富交易品種,拓展金融渠道,提高金融效益,又要鼓勵金融制度的創新,要通過長期影響和制約金融創新的體制機制。我們建議,是不是可以從四個方面積極探索。

  一、以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為契機,抓住人民幣不能完全自由兌換,積極開放以人民幣標價的金融創新產品,改進交易機制。二、要積極培育金融衍生品市場。逐步推出金屬、能源和商品結構,積極支持貨幣經濟公司的比較。三,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特別是企業債券市場,不斷豐富資本市場交易品種,推動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四,借鑒國際經驗,積極探索金融產品的新體制新機制,逐步形成符合我國國情又有利于金融業健康發展的金融創新方式。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來賓,我們深知,建設一個良好平衡和諧的金融生態,將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需要方方面面付出不斷的努力。我們相信在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只要我們振奮精神,無視開拓,使金融體制機制有所突破,優化金融環境有所創新,就是開創上海金融發展的新局面。

  謝謝大家。

  演講人:陜西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 趙正永: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很高興參加由中國金融學會和《金融時報》社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金融論壇”,與金融界、學術界的各位專家,兄弟省市的各位領導以及新聞界的朋友一道,共同就我國金融生態和區域金融生態建設問題進行交流。

  借這個論壇,我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近年來陜西省社會經濟和金融發展情況,算是推介和宣傳。

  陜西地處中國版圖的中心,是大地原點所在,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先后有周、秦、漢、唐等十四個朝代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上建都,這片故土曾經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對外最開放的輝煌篇章,經歷了歷史的包袱和衰落之后,新中國的建立特別是黨的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政策又使陜西這片黃土地呈現出勃勃生機,充滿了活力。

  陜西是大西北的門戶,具有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區位優勢,這里交通便捷,國家的高速公路網和鐵路干線網在我省正在交匯成米字型的格局,“十一五”期間還將各投千億元的鐵路、公路項目已經啟動,連接祖國的四面八方正成為現實。

  陜西資源獨特而豐富。這里煤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儲量位居全國前列。特別是陜北能源化工基地正在成為我國本世紀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能源接續地和支撐點;

  陜西是科技教育文化大省。高等教育比較發達,有國辦、省辦、民辦普通高等院校近百所,在校學生近100萬人,每年為全國各地輸送大量建設人才。這里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輝映,成為我省各項事業發展的推動力。陜西有國家批準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農業科技示范區、高科技產業基地和星火產業帶,聚集著專業技術人員107萬人,兩院院士47人,形成各類科研機構1061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9個。

  陜西工業基礎比較好。已經形成了以機械、電子、能源化工、輸變電、汽車制造為主的制造體系,有我國唯一集飛機研究、設計、生產制造、試飛鑒定和教學科研為一體的航空工業生產制造基地,有中國航天動力研究基地。

  陜西省也是大西北的金融中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總部在西安注冊的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公司共有10家,全國各類金融機構在西安設立分支機構的有63家,金融事業蓬勃發展,有力地支援了我省的建設和發展。

  正因為如此, “十五”期間,陜西省生產總值保持了約10.8%的增長速度,2004年達到12.9%,今年1-9月達到12.5%,“十一五”期間還將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陜西經濟發展已進入快而好的發展階段。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優勢已經在陜西顯現,投資環境改善的效應正在發揮,最近美國美光公司投資2.5億美元的半導體項目落戶西安就是很好的例證。資源優勢、教育科技優勢正在轉化為經濟優勢。“十一五”期間規劃的一批總額超過一萬億元的重大投資項目正在實施,這些都為陜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內外金融機構來陜合作與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下面,我談一談對金融生態建設的理解。這個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的深入,不僅從理論上拓展了金融發展研究的范疇,而且在實踐中推動了和諧社會的構建。這兩天,美國著名的蘭德公司語出驚人,稱中國2020年將成為最窮的國家,其依據就是中國銀行業的運行狀況。這個預言并不完全了解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更不可能讓其成為現實,但提出的金融媒介的問題確實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冷靜審視,認真對待,積極應對。從這個角度上說,金融生態概念的提出,生逢其時,最及時不過了,必將推動金融市場外部環境的建設,系統的建設。

  加強金融生態建設,實現金融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應該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意。金融、經濟具有互補性、互動性,只有保持金融體系的和諧,才能有效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只有經濟主體、貸款客戶健康發育,才能增強金融企業的質量。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統領各項工作。加大改革力度,增強企業活力,支持金融企業為提高運行質量所采取的各項措施。一個健康而有活力的金融生態,無論是對金融業的發展,還是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加強金融生態建設,有利于促進金融產業發展,提高金融企業競爭力。正如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是由其自身條件和自然環境二者共同決定的一樣,金融業的發展壯大也高度依賴成熟健全的金融生態。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比例仍然較高,加強金融生態建設,有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質量,增強本地區金融業的競爭力,更好地發揮金融的核心作用,實現經濟與金融雙贏的發展局面。

  加強金融生態建設,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實力。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有效投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流動取決于金融生態,這是資金按市場原則自由流動規律的結果。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良性的互動、互補更為密切。經濟運行的市場化程度越深,金融生態對區域間資金流動的決定作用就越明顯。金融生態好,商業評級就高,在資金調度、信貸規模或授權授信時,就會產生傾斜,就會有更多的信貸資金向這個地方流動,形成資金聚集的“洼地效應”,從而促進經濟更快地發展。反之,則會引發資金的外流,削弱一個地方經濟的競爭力。因此,加強西部金融生態建設尤為緊迫,提高西部金融生態質量,是全國金融生態建設大格局的重要部分,也是西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近年來,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支持下,西部省份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勢頭。這都與金融業的支持密不可分,多年以來,國家金融機構向西部傾斜,給予支持,信貸總量逐年增加,貸款投向結構不斷優化。西部和國家金融機構的依存度愈來愈緊密。

  但是,從總體上看,經濟欠發達、資金稀缺是西部省份的共同特點。由于過去歷史原因,產業結構單一,基礎弱,底子薄,發展滯后,現在蓄勢待發,持勢已發,對金融發展的渴望愈來愈強烈,因此,資金供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以我省為例,一方面,西部地區普遍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存在著較多的歷史欠賬,而人民群眾要求加快經濟發展、縮小東西差距的愿望又十分迫切,需要大量的資金予以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吸引外資和民間投資的絕對量較小,能夠達到資本市場門檻的企業不多,融資渠道狹窄的特征比較明顯。再加上各種因素造成的資金外流,使得金融資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如我省到九月末: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6315億元,同比增長22.58%,各項貸款余額3963億元,同此增長11.5%。在資金需求剛性較強的情況下,要繼續保持陜西經濟的平穩增長,就必須想方設法留住資金、吸引資金,加大資金供給力度,形成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金融業在陜西的健康、快速發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致力于創建良好的區域金融生態,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和風險,提高預期收益率,增強其長期發展信心。

  值得強調的是,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政府責任重大,責無旁貸。陜西省近年來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生命線,致力于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我們首先從自身做起,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商鞅變法,從“立木為信”開始,孔子講“民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社會無信則亂”,“信”是優先于“兵”和“食”的重要治國要素。現代政府更是以信守承諾成為基本準則。一些地方的短期行為,往往是為了追求可以看得見的政績而違背對社會的承諾。我們以為,信用是最有價值的政績,效益是科學發展的核心。因為制度的穩定性和最大效益的追求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成立了陜西省金融發展和穩定協調領導小組,把改善區域金融生態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以加強政府誠信為重點,推動社會信用環境建設、從而維護金融安全和穩定,促進金融業的發展。明確提出了“誠信是投資環境的核心,是形象,是資源”的理念。

  我們啟動了“信用陜西”工程建設。成立了陜西省信用建設促進會,按照“政府推動、企業運作”的模式為社會各界提供信用服務。開展了“創建誠信縣區、誠信行業、信用鄉鎮、信用企業和信用農戶”活動。

  我們強化了金融案件的辦理、執行力度,優化了司法環境。針對一些單位和個人逃避債務、法院執行工作難的問題,建立了“執行威懾機制”,曝光了一批賴賬單位和個人,保護了投資者、債權人和存款者的合法權益。

  我們改善了信用擔保機制,積極為金融機構的業務拓展提供服務。陜西省信用擔保機制建設從1999年開始試點,現共有各類擔保公司32家,注冊資本金共計17.9億元。擔保公司重點為各類融資比較困難的中小型企業或經濟組織流動資金貸款、發行債券、票據貼現等各種融資活動提供擔保。

  我們建立了省政府與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聯合舉辦政銀企座談會,為銀行和企業搭建信息溝通平臺,增強信息的透明和公開,促進了雙方的相互了解。加快了全省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建設步伐,為商業銀行通過技術手段有效規避信貸風險提供了有力保障。對于突破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瓶頸”制約,促進地區經濟金融的良性運行,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有關金融機構和社會各界的推動下,陜西省金融生態的總體形勢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吸引力逐步增強。

  最后,就區域金融發展和金融生態建設還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議。

  構建良好金融生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有許多理論和現實問題有待大家深入思考,并尋找有效的解決途徑。我個人認為,市場、法律和政府是金融生態三個重要的子系統。市場是金融生態的基礎系統,法律是保障系統,政府是調節系統。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監督管理和宏觀調控,依據市場化的規則,引導和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完成市場不能完成的經濟功能,消除市場失靈和市場有限性對金融業的影響。優化金融生態,引導資金流向,就是政府調控市場、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

  但是,我們要看到金融生態建設的路漫漫,三個系統和諧共生還需走很長的路,其艱巨性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化解,既有外部環境建設,也有內部環境建設。正如周行長所言,金融生態是一個系統的概念,金融機構作為社會經濟體系中的一員,其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一方面要以自身制度建設和經營水平的提升為基礎,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其所處的外部環境。據此,我們有必要認識到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存在外部的路徑依賴問題,以及西部地區在金融生態鏈條中處于脆弱環節的態勢,這兩個問題都制約了西部金融的發展,使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尚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經濟環境下金融業持續穩健發展的要求。在區域間金融資源的競爭中,由路徑依賴導致金融資源的極化,這種局面短期內難以改善。因此,我們全力支持金融系統所進行的股份制改造,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等為改善經營機制,提高服務水平所采取的各項改革措施。支持金融機構改善內控制度,提高風險管理技術,開發新的信貸品種,使其服務更加貼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支持進一步完善金融體系,成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允許有條件的區域組建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區域性開發(發展)銀行。希望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部門的領導、專家加強對西部金融建設的指導。

  借此機會,對在座各位嘉賓在過去的日子里,對陜西經濟發展所給予的幫助表示衷心感謝,也希望大家在今后能夠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陜西的發展。

  謝謝大家!

  主持人: 

  謝謝趙省長的講話,他熱情介紹了陜西的情況。我想隨著陜西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會成為西部的金融中心,而且能夠帶動大西北的開發。下面請山東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林廷生同志演講。

  演講人:山東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 林廷生: 

   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首先感謝中國金融學會邀請,參加2005年中國金融論壇。這次論壇以金融生態為主題,充分說明社會各界對金融生態建設的關注,對經濟與金融互動發展的關注。在這里,我謹以“政府主導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促進經濟金融良性互動發展”為題,與各位進行探討與交流。

  近年來,山東緊緊圍繞建設“平安山東”、“誠信山東”、“和諧山東”,不斷深化改革,大力改善行政執法環境,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金融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經濟社會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山東的實踐,使我們對金融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第一,金融在經濟生活中的核心作用日益突出。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產業、消費結構的升級,金融已經越來越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政府最關注的數據之一就是金融數據;最想看的報告就有金融運行報告。金融業的運行情況不僅反映資金供求情況,更是全省經濟形勢的晴雨表。關心金融、重視金融、大力發展金融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第二,金融發展取決于金融生態狀況。這一認識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前幾年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出現了風險,使我們認識到,一個好的金融機構必須要有完善的內控制度。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們又逐漸意識到金融業要實現良性發展,除了加強金融機構自身建設外,各種外部條件如加強法制建設、提高社會誠信意識和完善中介服務體系也很重要,這都是優化金融生態的重要內容。從山東情況看,全省17個市金融發展水平的差異,關鍵取決于金融生態發展狀況。有些市政府長期重視信用建設、重視維護金融債權,不良貸款率比較低,金融業發展環境不斷改善,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而有的市政府則恰恰相反。第三,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是新時期政府做好金融工作的切入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按市場規則自由流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區域間的資金流動取決于金融生態。一個區域的金融生態越好,這個區域的資金“洼地效應”就越明顯。亞洲金融危機后,特別是2002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山東對金融工作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尊重銀行的經營自主權,更加注重金融機構微觀機制的再造,更加重視為金融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優化金融生態為切入點抓金融促經濟,既符合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又抓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件關系經濟金融發展全局的大事,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對宏觀層面的制度進行創新,又需要對微觀層面的機制進行再造,更需要各部門甚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職責舉足輕重,政府發揮主導作用責無旁貸。我們認為,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組織領導,在加強金融生態規劃、構建部門聯動機制中發揮主導作用

  金融生態存在的局部紊亂和失調,是經濟轉型、體制轉軌時期一些矛盾的具體體現。我們所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對現存的制度、做法按照市場、法制、誠信的要求進行規范;另一方面是引入新的機構、制度和機制,使金融生態更加豐富完善。要做好上述工作,必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各部門配合聯動、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人民銀行總行提出優化金融生態環境要求后,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立即向省政府提出了工作建議,經省委、省政府認真研究,迅速出臺了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意見,對改善金融生態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了工商、財稅、公安等部門在改善金融生態中的具體職責,提出將改善金融生態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目前,15個市政府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意見,13個市政府成立了專門的組織領導機構,金融生態建設的工作機制已初步形成。省政府還建立完善了金融穩定、反洗錢、反假幣三個協調機制,組建了金融服務辦公室,制定了做大做強山東省金融業的戰略規劃,努力把濟南培植成為集金融管理、融資、結算、服務和信息樞紐于一體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同時,加快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改革重組,鼓勵各市政府以資產置換、打包出售等措施,加快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不良資產處置。目前,濟南市商業銀行已成功引進澳洲聯邦銀行;濰坊市政府用財政資金幫助濰坊市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資產,出臺了支持金融發展的30條措施,效果都很好。這一系列發展規劃和工作機制的有效落實,將對全省金融生態建設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強化政府導向,在提高社會誠信意識、夯實金融生態基礎中發揮主導作用

  信用關系是融資關系的本質。社會誠信意識的不斷增強是改善金融生態的關鍵一環。要提高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政府必須實施綜合治理,運用法律、經濟、宣傳教育、輿論監督等多種手段,強化正面引導,加強信息披露,加大對惡意逃廢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2003年,山東省委、省政府對全省誠信建設的目標、任務進行了全面規劃,提出了在全國率先建成誠實守信區和金融安全區的目標。要求經過3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結構體系完整,覆蓋省、市、縣三級政府和30%以上企業法人及20%社會重點群體的社會信用信息系統;到2006年底,建立包括人民銀行、金融監管、工商、稅務等部門相關信息的統一信息數據庫和信息發布平臺。各市政府也積極倡導信用工程建設,紛紛提出了“誠信城市”建設的口號。各職能部門以山東信用網站為依托,積極發布工商、稅務、技術監督、法院等部門提供的企業信息。目前,全省信用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金融案件審結率達到85%,金融司法公正性增強,企業信用意識增強,逃廢銀行債務現象減少,銀行滿意度普遍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初具雛形。

  三、強化改革引導,在加快市場經濟發展、健全金融生態內部機制中發揮主導作用

  自然生態系統遵循自然法則,能夠自我調節,實現生態平衡。金融生態的“自然法則”核心就是尊重市場機制。金融生態的健全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程度。消除各種有悖于市場原則的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推進建設法制社會,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健全市場機制必須轉變政府職能。根據中央要求,2004年山東省政府出臺了具體的工作規則,要求各級政府進一步轉變經濟管理方式,從干預微觀主體的經濟運行轉變到為經濟主體提供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努力建設陽光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

  健全市場機制必須深化企業改革。山東從建立國有資本出資人制度和產權制度改革入手,積極推動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培育發展對全省經濟輻射帶動力強的大型骨干企業。2004年底,全省國有工業企業改制面達到89.6%,95%的國有中小企業實行了改革重組。同時,認真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計劃,選擇1000家最具成長性的中小企業作為金融、財政、中介服務機構重點扶持對象,計劃用5年時間,促使1000家成長型企業做精、做專、做大、做強。2004年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343個,大型工業企業和新增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國家統計局2004年12月發布的制造業1000家最具成長性中小企業中,山東有167家。

  健全市場機制必須規范中介服務體系。中介服務體系是金融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求,各級政府必須進一步推動中介機構誠信建設,提高其社會公信力。加快各類中介機構與主管部門的“脫鉤”步伐,加強對中介機構的市場監管和行業自律,規范從業標準、從業資格、從業道德,強化監管,堅決打擊虛假中介行為。2004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中介服務組織體系建設的意見,全省正在積極建立體系完備、功能健全、服務完善、監管合理的中介服務組織體系。

  四、強化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打牢金融生態的經濟基礎中發揮主導作用

  經濟決定金融,金融生態的不斷改善依托于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的不斷提高。因此,改善金融生態,必須改善經濟運行環境。山東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科學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提出“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積極推進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趕上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半島制造業基地,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378.8億元,增長15.3%;固定資產投資7563.7億元,增長3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81.5億元,增長16%,主要經濟指標提前完成“十五”計劃。山東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進一步拓寬了金融業發展的空間。

  五、強化服務推動,在構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銀企關系中發揮主導作用

  銀行、企業關系是一對重要的經濟關系。建立在自愿、平等、互利基礎上的銀行、企業合作關系,是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基礎,是良好金融生態的重要內容,這也應是服務型政府關注的重點。山東把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現產業政策與信貸政策協調配合的要求,具體落實到了銀行、企業合作上。按照供求雙方自主選擇、自主經營、嚴格項目篩選的原則,組織開辦了各種形式的項目推介會、洽談會,積極搭建銀行、企業合作平臺,有效降低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形成了銀行、企業共贏的局面。目前,自愿參加銀行、企業推介會的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已從山東的金融機構發展到外資金融機構、周邊省的金融機構。今年以來,已推介項目1815個,簽訂協議貸款金額1452.3億元。同時,我們還探索建立了山東省金融公共網絡信息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和省發改委等經濟綜合部門可以及時發布貨幣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信息,金融機構可以隨時查詢企業貸款信息和政府產業導向,改變了各家信息不共享、全省信息無人曉的局面。

  女士們、先生們,山東改善金融生態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初步實現了經濟金融的良性互動。今年9月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6887.2億元,比年初增加2239.6億元,同比多增633.2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3189.1億元,比年初增加1857.9億元,同比多增645.6億元;實現利潤122.1億元,同比增加71.6億元,增長142.1%。從山東的情況看,金融生態建設具有顯著的系統性、階段性、長期性等特征,這決定了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不能簡單化和表面化,應當與時俱進,面向未來,抓住宏觀制度創新和微觀機制再造這兩大核心問題實施攻堅,將區域經濟金融活動,統一規范到市場規則、法制規則之下,落腳于可持續發展的金融生態平臺之上。在今后工作中,我們將積極學習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研究落實“十一五”規劃,扎扎實實地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促進山東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女士們、先生們,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了各有關方面特別是金融界的大力支持。我代表山東省人民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我們誠摯地希望金融界的朋友們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山東。我們期望與大家一道,精誠合作,為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最后,預祝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主持人: 

  謝謝林省長的發言,也謝謝山東省政府能夠把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這樣的理念和他們所作出的努力。我相信有這樣一個好的生態環境,我們的金融機構會作出更多的貢獻的。希望我們請天津市的副市長崔津渡同志發言。

  演講人: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崔津渡: 

  尊敬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本次論壇,學習和借鑒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先進經驗。請允許我代表天津市人民政府、衷心感謝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央各部門以及兄弟省市對天津改革開放發展的關心和支持。

  中國金融學會和金融時報,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后過渡期,舉辦以“金融生態—中國金融發展面臨的考驗”為主體的論壇,深入坍塌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特征和規律,必將對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完善的金融生態環境

  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張,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先生在2004年提出的新命題,內涵非常豐富,既包括宏觀層面的理論體系建設,也涉及微觀層面的行為制度規范。積極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對于加快實現金融業現代化和國際化,增強金融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實現我國“十一五”發展規劃都具有重大意義。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提高金融工作水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提升經濟和金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更好地發揮金融現代經濟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徑。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完善的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機構與服務對象共生共存和協調發展,金融與經濟和社會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努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好地發揮金融現代經濟核心作用的系統工程。金融生態環境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涵,即規范金融主體與與金融客體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行為,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和企業的職能作用,以及健全有利于金融和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

  二、規范金融主體與金融客體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行為

  以銀行向客戶發放貸款的傳統業務而言,銀行是債權人,是主體;客戶是債務人、是客體。在金融生態環境完備的條件下,主體和客體按照契約,保持各自的法律地位,履行各自的權利義務,依法維護各自的權益。在資金所有權轉化為資金使用權的過程完結以后,能否按照契約條件回收資金,成為確立雙方原本地位的決定性因素。建設完善的金融生態環境的基礎工作是使債權人在資金使用權讓渡的條件下,繼續保持主體地位,及時回收和增值資金,促進資金正常流傳和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增強主體和客體的發展能力。

  注重經營契約。現代經濟有別于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特點,是等價交換和契約規范。契約不是訂立書據,描述事實,也不能千篇一律,使用范本。要細分交易種類,甄別交易具體性質,制定專用契約文本,確定經濟關系和權利義務,特別是列明違約的各種可能和有效的追索措施。在各種不同業務的契約中,盡可能建立交易雙方之外第三方的契約主體地位,使之在執行契約和違約追索中發揮作用。

  我們去年有汽車個人貸款的風險,銀行和個人貸款戶簽訂的合同完全是范本,保險對銀行提款的貸款保險完全是范本,我認真看了兩個行業的合同,沒有針對汽車個人貸款的特征和逃費債的問題,還有追索制定契約。契約經營確實是金融生態環境中非常重要,而且是基礎性工作。

  注重經營信用防范和規避奉新的重要方法是經營信用,而不能只憑資產抵押,避免大量經營資產。銀行要擴展貸款和風險評估范圍,考察企業依法治理的機制和能力,企業贏利的主要模式,企業財務核算水準,合并報表的并帳程度,中介機構審計合并報表的能力,資產變現的可能性,以及企業資信的真實程度等。把貸款審查和風險評估,提高到信用評估和企業評價的等級。現在貸款擔保,一輪的擔保過來之后,貸款擔保機構基本就走了,只是一個初步評級評價,代償整套工作都沒有。

  注重細分市場。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處在完成競爭市場之中,很多銀行的產品是全面覆蓋市場,沒有特點。追求大客戶,貸款集中度高,過度服務帶來了潛在風險;規避小客戶,貸款覆蓋面小,服務不足造成市場不充分。銀行要依靠營銷專長,獨家經營的產品,大量的中間業務,以及技術訣竅和知識產權,培養專業的市場和產品營銷隊伍,面對大中小客戶細分市場,提供專業化和個性化的服務。

  三、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和企業的職能作用

  在金融生態環境中,政府、市場和企業是三個主體。政府是完全自覺的。市場是完全自發的。企業包括自發和自覺的兩種成分。政府要轉換和健全職能,自覺地發揮主導作用,發展金融市場和各類市場主體,促進市場和企業健全機制,建立和諧共存和共同發展的金融生態環境。

  建立體制完善和機制充分的金融市場體系按。我國全面推動金融業改革開放發展,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正在積極穩妥地實施資本項目可兌換,發展資本市場,改革人民幣市場匯率形成機制,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金融條款等,金融市場體系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要以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和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為目標,積極培育市場和引導市場,完善市場機制,健全市場機制,發揮市場正面作用,抑制市場負面作用。

  發展金融市場主體,并且注重經營企業。完善的金融市場需要不斷發展壯大的金融市場主體。政府要進行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加快發展各類新的金融市場主體,如企業征信、資信評估、貸款擔保、金融保險等,完善市場主體的功能。促進各類市場主體更加重視經營企業自身,因為不注意經營自身,企業的有些法人,治理結構、股權結構存在很多問題。完善股權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以完善的企業組織結構凝聚高素質人才,改善金融主體與客戶客體的經濟關系,增強自主創新和持續發展能力,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和盈利模式。

  充分發揮政府健全金融生態市場的主導作用。政府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的職能,是與市場和企業職能契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發揮市場和企業的積極作用,抑制市場和企業的消極作用,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金融市場體系。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系統性、社會性很強的工作,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的統一領導和部署,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健全有利于金融和經濟發展的發展環境

  為金融生態建設創建良好的法治環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金融業市場擴大、產品增加,經濟現象和經濟關系日趨復雜,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等金融案件時有發生;金融業與其他市場主體的經濟關系,金融各業至今的業務關系,越來越多地依據法律規范;司法部門受理的案件大量增加且復雜多樣,司法實踐經驗也日趨豐富等等。因此,制定或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金融法律環境,既是迫切的現實需要,也具備了更好地條件。

  良好的金融法治環境,是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的法制保障。地方政府要做到積極支持而不干預人民銀行大區分行和各金融監管機構的工作,積極整頓金融市場秩序,強化金融市場主體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堅決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為保持良好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保駕護航。

  五、天津市進一步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工作。

  天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市政府每年召開金融工作會議,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金融改革開放發展的方針政策,部署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任務,注重發揮人行天津分行的組織協調作用,支持各金融監管機構開展工作。以建成與北方重要經濟中心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為目標,建設機構集聚、市場發達、機制健全、自主創新的金融體系,推動金融服務業領先增長。促進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和發展,支持各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津設立分支機構,推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組織地方金融的改革改組改制。幫助工商銀行天津分行等金融機構消化不良資產,三年的時間,我們的不良貸款率由22%降到現在的6%。全面推進銀行卡產業發展,改革投資融資體制,逐步擴大直接融資的比重,建立金融機構與服務對象關系和諧和的環境。建設財稅銀關庫網絡系統,建立審計部門監管固定資產貸款使用管理制度,引入電子信息化銀行監管手段,建立市金融穩定協調小組,研究解決事關金融穩定和發展的問題。與金融時報等十幾家新聞媒體合作,推出系列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電視專題片,舉辦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等專題研討會等。天津初步形成了較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天津市十分重視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改善金融生態的經濟環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要求,大力發展海河經濟、海洋經濟、優勢產業、區縣經濟,以及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堅決制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推動企業改革和產業升級,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積極吸收開發先進技術。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和制造業、現代冶金、現代醫藥、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及精細加工、生物技術和新能源等六大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超過了三成。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經濟效益大幅提高,有力地促進了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天津市金融市場主體數量迅速增加,金融產品不斷創新,金融市場規模加速擴大,金融機構運行質量逐年提高,參與區域金融合作的程度逐步加深,金融生態環境進入了開放、多元、協調、快速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我國“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作了總體部署,同時提出要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天津市要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加快天津濱海新區建設和發展的難得歷史機遇,緊緊抓住金融現代經濟的核心,構建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促進金融與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金融改革開放發展的政策制度措施,為金融業改革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強金融工作的組織協調,充分利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一步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建立銀企緊密合作和共同發展機制,促進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注重經營企業和經營市場,嚴格執行財務會計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加快推進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強化約束和激勵機制,提高金融機構風險防范和自我發展能力,增強金融主體的核心競爭力。支持發展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大力發展股票、產業基金、債券、外匯避險等金融工具,鼓勵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生態建設的前瞻性研究,創新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增加專業化和個性化服務項目,促進市場充分競爭和有序發展。建立金融安全區和誠實守信環境,加快整合銀行和有關部門的信用信息資源,推進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庫建設,發展社會化的信用評級和企業評價,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和規范的社會信用秩序。加快發展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嚴格中介服務從業的素質和標準,強化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積極引進國內外資信登記高的中介服務機構,促進金融中介機構提高服務水平。加強金融生態意識的宣傳和教育,形成構建金融生態環境的的良好社會氛圍。

  謝謝大家。

  主持人: 

  進入提問階段。

  主持人: 

  謝謝市長做了一個頗有理論深入的演。作為一個市長,能夠關注到我們金融合同的簽訂,要通過合同保持融資籌資方的利益,提出了契約金融的理念,我覺得非常有意義。我們作為一個金融機構,合同文本實際是保護我們的權利,和客戶權利非常重要的文件。我們的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就是要保持、保證合同的履約,信守合同,誠實守信,創造這樣一個環境,我想我們在金融生態環境中,正式法制建設,更要重視法律的貫徹落實,我想給大家提出很好的題目。這一階段的演講到此結束。現在開始提問。

  中國保監會的工作人員: 

  請問上海馮副市長,最近我們對上海的保險中介機構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很多保險中介機構的實際經營地址和工商注冊地址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給我們的管理帶來了不方便。我們在打印下發許可證的時候,不知道按實際經營地址寫,還是按工商注冊地址寫,通常實際經營地址可能在一個繁華的地段,有幾百平米的辦公樓,幾十人,但工商注冊在一個偏僻的地方,只有一件房一個門牌號,沒有人。請教馮市長,是不是符合工商登記的管理辦法,上海市政府對這個問題怎么看?

  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 馮國勤: 

  非常感謝,你關注的很細。這種現象不光是一個行業、一個地區有,其他地區都有。我可以告訴你,我們已經采取了措施,今年年底就要實行。我們的稅務管理已經涉及到區縣,按照注冊地和生產地、經營地三地合一才能夠注冊,才能納入了工商部門的登記。如果三地可以解決,我想你剛才提出的問題也會解決。謝謝。

  記者提問: 

  請問市長,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正在全國范圍內推開,作為首家農村合作銀行,天津農村合作銀行剛剛成立不久,全新的管理模式對天津市政府提出更大的挑戰和要求。請您談談天津市政府將為推動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有哪些作用?

  崔津渡: 

  非常感謝。天津市農村合作銀行在今年6月30號掛牌,目前為止是第一家省級的合作試點的銀行。天津市的農村信用社從96年組建,到目前有將近10年的發展歷程。2003年,基本實現了存款和貸款的正常業務,164個鄉鎮獨立法人信用社全部贏利。一方面表現了天津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一,天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發揮原來農村信用社和現在天津農村合作銀行的行業管理職能,制定一些規范。100多個法人主體,我們沒有一個統一行業管理規范是不合理的。在規范里,保證立足社區,面向三農,服務農戶,這是我們經營的基本理念。這個理念相應確定了市場的定位和產品的定位。市場的定位就是在農村地區,產品的定位是面向農戶的零售業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一條基本規定,企業的貸款以收為貸,沒有收不再貸款。現在農村信用社沒有水準向企業客戶提供服務。從2002年開始,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要求,全面建設農村的信用工程,天津市一共有140萬個農業戶。

  2004年年底,我們經過評定,搞了56萬農村戶的信用戶評定。按照不同等級分2、4、6萬貸款額度,發一個信用證。不問任何理由,只要有信用證,沒有信用額度就可以直接取走。這項制度建設之后,全市農村不僅存貸款大量增加,而且信用度明顯提高,而且受到鄉鎮信用局和區縣信用局的制約,因此存貸款大量增加,貸款質量普遍提高。同時,因為這項工程,密切了黨群和干部群的關系。我們想在今后農村合作銀行發展的過程中,繼續按照人民銀行提出的農村信用體系改革的要求,繼續堅持正確的市場定位和服務理念,更好地把天津市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好。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提問: 

  我有一個數據,是上海銀監局最新的數據:上海的中資金融機構近9個月贏利的增長率是17%,外資金融機構的贏利增長率是72%。金融生態是推動我國金融有序發展重要的因素,在相同的金融生態環境下,外資金融機構對推動中國的內資金融機構的贏利增長有戰略性的幫助。上海市是否考慮進一步加大引進外資的力度,對我國金融機構進一步優化會有很大的幫助。

  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 馮國勤: 

  你看到的材料我還沒有看到,但是現在上海的外資金融機構占上海存貸款的比重在上升。有一個現象,中資銀行短期貸款在下降,中長期貸款還是保持比較高的勢頭。外資銀行的短期貸款增長很快,中長期貸款也是有所增長。是不是中間貸款利率發生變化,我還沒有研究過。但整個貸款都發生了變化。上海中外資銀行有300多家,外資金融機構進駐上海的步伐在加快,對外資企業的服務內容在擴大。上海對外貿易出口一半以上是中外合資企業。所以我們要進行一些分析,才能看出數據上的關系。

  主持人: 

  由于時間關系,提問階段結束。現在休會,十分鐘后繼續下一階段。

  會議繼續開始。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蘇 寧發表演講。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唐雙寧發表演講。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莊心一發表演講。

  演講人: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蘇 寧: 

  尊敬的各位來賓,很高興參加由中國金融學會和金融時報共同舉辦的討論金融生態的論壇。剛才幾省長結合當地實際,從促進金融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角度,闡述了改善金融生態的重大意義。我想,金融生態的改善,無論對維護金融穩定,還是對推動金融創新、促進金融發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借此機會,我著重就改善金融生態與推動金融創新,促進金融發展的關系談些看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速度很快,金融資產增長了上百倍,金融機構的種類也逐漸多樣化。但與此同時,金融業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競爭力還不強。表現在一方面我國的儲蓄率幾乎為全球之最,另一方面儲蓄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特別是金融機構在很多方面還不理想,銀行業“一業獨大”,直接融資比重過低,金融市場的寬度和深度不夠,很多方面還不能滿足多層次經濟主體的投融資需求。不僅如此,由于融資結構單一,金融工具缺乏,導致金融風險過度集中,金融穩定也受到威脅。這一狀況的形成,既與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整體階段和水平有關,也與一些基礎條件,特別是涉及金融生態方面的基礎條件有關。因此,金融生態的改善對形成鼓勵金融創新,促進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完善的法治環境。一個理想的法治環境對金融創新的促進主要表現在:產權、債券、物權等基礎法律關系,在金融創新活動中界定清晰,保護充分。以《破產法》為例,這部法律是20多年前制定,當時主要針對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現在體制變了,許多國有企業已改制為公司,多種所有制企業并存,這就需要有一部規范的、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破產法》。有了一個好的《破產法》,股東、債權人在公司破產時的權益就能夠得到清晰的界定和保護。公司債券等金融市場的創新活動,也就有了基本保障。再比如,現階段公司法、證券法對私募和場外市場限制較多或界定不清,也會影響到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這些方面在最近修改出臺的兩法中已有所改善。還有“擔保法”、“物權法”對擔保利益、物權界定的清晰與否,也會直接影響到擔保、抵押、物權等手段在金融創新中的應用效果。類似的例子很多,這些基礎的法律關系,都是改善金融生態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金融創新與金融發展的重要方面。

  二是規范的制度環境。我們仍處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中。如何正確界定政府和市場、企業之間的關系,特別是把握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范圍和管理方式,對金融創新和金融發展影響很大。一方面,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們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范圍廣、影響力強,發揮得好,對推動金融創新和發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發揮不好,也會對金融生態發展形成抑制。例如,目前在金融領域,依然存在行政審批過多,審批規則模糊、審批責任不清的現象。簡單回顧我國金融創新的歷程,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由于人才、技術、管理不足,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走過一些彎路,發生過一些金融風險,發生過一些局部金融風險,用加強行政管制的辦法控制風險。這在一段時間是難以避免的,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則要更多的使用市場經濟的辦法,進一步從制度上鼓勵和規范金融創新。

  三是良好的信用環境。信用環境在金融生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信用角度而言,金融創新是通過各種金融工具征集、管理信用并從中規避風險、獲取收益的過程。信用制度是否健全、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有效性如何,失信、違約的責任是否真正得到追究,是影響金融創新成敗的基礎因素。目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完善,遠不能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信用信息征集系統,信用中介機構還處于起步階段,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還得不到有效的歸集和準確的評估,金融企業無法根據客戶的真實信用狀況作出準確的經營決策。失信懲罰機制尚未有效建立,社會有關方面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發展思路方面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和統一。征信法制建設滯后,特別是在涉及信用信息合理征集與公民隱私和企業商業秘密合法保護之間缺乏明確規范。在這樣一個信用環境下,金融創新的開展必然受到制約。

  四是優質的中介服務環境。中介機構對金融創新的影響主要是能否準確及時地對投資者正確揭示金融產品的價值和風險。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不斷增強。相應的金融創新也會從過去的行政審批,逐漸過渡到以規范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評級為基礎的市場約束,這就對支付清算、信用評估、會計、法律等相應的中介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應該說,與國際標準相比,目前無論在會計、審計、評級標準,還是在相關中介服務的水平、行為規范和誠信方面,我國還存在較大差距。加強基礎建設,提升中介服務水平,特別是中介服務的誠信水平,正日益成為推動金融生態的一項迫切任務。

  以上從金融生態角度,簡要列舉了金融創新環境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應該說這些條件的形成,還需要我們在觀念、體制和機制上進一步轉變。對此,我們應當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要求,從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從體制、法治、信用、基礎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改善金融生態,形成一個鼓勵金融創新的外部環境。

  一是要建立市場主導型的金融創新體制。金融創新說到底是源于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的內在需要。各級政府以及金融監管部門,要在順應和遵循市場發展內在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完善法律、健全機制、維護秩序等手段正確規范引導,才能積極發揮作用。比如公司債作為一個在市場經濟國家已比較成熟的金融產品,應當作為一個市場參與者自擔風險的直接融資產品,我們在推進時就可更多地采取市場化的思路和辦法。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規范信息披露、培養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和加強市場基礎建設,逐漸創造條件實現公司債券的市場化發行。如果機構投資者發展了,信息披露以及中介服務的質量提高了,交易平臺以及支付結算體系健全了,投資者就能更好地運用市場去管理金融風險,更多的企業就有機會發債融資,市場創新也就會有一個大的發展。今后看來,對國際上已經成熟的金融產品,特別是面向機構投資者的產品,應該在逐步健全市場基礎設施的同時,創造一個很好的、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

  二是要健全保護金融創新的法治體系。完善金融法治是建設良好金融生態和鼓勵金融創新的根本。首先要完善金融法律體系,特別是與金融債權保護密切相關的《破產法》和《擔保法》。在完善破產法方面,《破產法》應成為債權人保護其債權的最后手段。應強化債權人在企業破產和重組中的法律地位,特別是賦予債權人主動申請將債務企業破產清償的權利。在完善“擔保法”方面,應強化擔保債權的優先受償順序,使擔保確實成為規避債權風險的有效屏障。將動產主要是企業應收帳款和存貨等納入擔保物范圍,充分發揮抵押、擔保在金融創新特別是在支持廣大中小企業融資中的積極作用。在完善《公司法》、《證券法》方面,適當降低股份公司的設立門檻,為私募及場外柜臺市場的建立奠定基礎,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留下足夠的空間。在完善《專利法》方面,應將金融產品創新的知識產權以專利等形式加以有效保護。與此同時,優化執法環境,消除行政對司法的干預。

  三是要優化促進金融創新的信用環境。信用環境是決定一個地區金融創新效率和金融穩定的關鍵。以民間融資為例,這一現象在我國不同地區都存在,但情況差異很大。浙江等沿海地區的不少民間金融活動不僅活躍,而且在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有不少好的創新和做法,總體上看,風險也控制得比較好。但其他一些地區的民間金融風險很大,甚至淪為蓄意詐騙的工具。之所以這樣,關鍵在于各地的信用環境存在差異。浙江經濟以眾多民營企業為基礎,市場競爭充分,政府職能轉變到位,這些都對信用意識的培養和信用行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建立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方面,重點要加強企業個人征信系統建設,要加快征信立法,形成有法可依,依法規范的征信市場;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加快征信體系建設和市場培育,逐步形成在信用信息基礎數據采集環節適當集中,避免重復建設和信息分割;在信用評級、評估等信用增值服務環節,體現各具特色、平等競爭,形成既能充分利用各項資源,發揮規模效益,又適應不同征信需求的多層次征信機構體系。統一征信的關鍵技術和業務標準,促進信息共享;建立分業監管,行業自律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

  四是要改善金融創新的基礎服務。建立市場主導型的金融創新體系,需要充分發揮支付清算、會計、審計、法律等中介服務的作用。一是要進一步推進支付清算體系建設,改善市場的登記、托管、交易以及支付清算等基礎服務,便利金融交易活動,推動企業強化財務管理的基礎制度建設,增強信息的透明度;二是要研究和借鑒國際會計、法律準則,并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這是借鑒國際金融創新活動、提高金融企業風險防范能力的基礎;三是要運用法律、制度和經濟手段有效推進中介服務的體系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

  2006年11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渡期就要結束。外資金融機構更多的進入,既會給我們帶來先進的金融產品和管理技術,也給我們的金融創新帶來更大的緊迫性。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對我國未來五年發展的規劃,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我相信,隨著我國發展模式的進一步轉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一個有利于創新、發展和穩定的金融生態環境必將逐步形成。作為中央銀行,我們愿與全社會一道,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轉變職能,健全法治,維護信用,改善服務,為創造一個有利金融穩定,促進金融創新和發展的生態環境而共同努力。

  演講人:中國保監會副主席 周延禮: 

  大力發展保險市場 切實改善金融生態

  各位來賓,同志們、朋友們,上午好!很高興參加由中國金融學會和金融時報主辦的“2005中國金融論壇”。

  金融生態在我國是一個新概念,但目前已經成為學術界和業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次論壇以“金融生態:中國金融發展面臨的考驗”為主題,從金融監管、法制環境和金融企業等方面,探討如何在新形勢下改善金融生態,對于促進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我結合保險業發展的實際,談一談個人的一些思考。

  一、改善金融生態對保險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盡管目前對金融生態這個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但是至少有一點共識:良好的金融生態是金融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一個好的金融生態,就難以形成金融業發展的環境,也難以建立一個健全的金融體系。作為金融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金融生態的狀況對保險業的健康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良好的金融生態可以為保險業做大做強提供有力支持。由于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規模小,發展的整體水平低,決定了加快發展、做大做強是我國保險業的首要任務。在良好的金融生態中,保險業做大做強具備很多有利條件。一是良好的金融生態有利于金融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功能,支持和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為保險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二是在良好的金融生態中,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可以為保險資金運用提供豐富的投資工具,不斷提高保險資產管理水平。三是在良好的金融生態中,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完善的服務網絡可以為保險公司提供全面的代理服務,拓寬保險產品的銷售渠道,促進銀行與保險業協調健康快速發展。

  良好的金融生態有利于保險業防范化解風險。保險業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必須把防范和化解風險作為生命線。良好的金融生態,可以為保險業防范化解風險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一是良好的金融生態有利于維護公眾對金融體系的信心,增強保險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二是在良好的金融生態中,可以有效控制風險在不同行業和機構之間傳遞,有利于保險業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三是在良好的金融生態中,可以形成完善的法制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為保險業防范化解風險奠定法律和信用基礎。

  良好的金融生態有利于保險業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服務。保險的功能和作用,決定了保險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可以大有作為。通過支持投資、拉動消費、推動出口、鼓勵自主創新以及減輕經濟波動,保險可以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通過大力發展商業養老和健康保險,可以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保險的這些功能和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金融資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金融市場能否高效運行,從根本上講,就是是否具有良好的金融生態。因此,良好的金融生態可以為保險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搭建一個廣闊的平臺。

  二、發展保險市場是改善金融生態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金融業改革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我國金融生態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由于我國金融體系的基礎比較薄弱,金融生態仍然具有較大的改善空間。在這方面,保險市場可以從兩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一方面,保險市場是金融體系重要的資金來源。保險資金具有來源穩定和期限長的特點,可以將分散的社會資金有效地轉換為長期投資,不斷增強金融體系的“造血”功能。在許多發達國家,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國際金融公司牽頭的銀團貸款中,很大一部分資金來自于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隨著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資金量越來越大。截至9月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已經達到13071億元,其中,債券投資6690億元,占51.2%;銀行存款4994億元,占38.2%;證券投資基金1062億元,占8.1%;股票和股權投資99億元,占0.8%;其他投資226億元,占1.7%。目前,保險機構已成為債券市場上僅次于銀行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同時,保險公司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直接投資股票,有利于從制度建設上完善資本市場結構,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發展保險市場有利于優化金融市場結構。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整個金融體系中銀行、保險公司及養老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在資產規模方面有一個相對合理的比重,比如,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四國保險和商業養老金公司資產分別占金融業總資產的40%、38%、28%、18%。而我國95%以上的金融資產集中于銀行,保險資產僅占金融業總資產的3%左右,不僅增大了銀行體系的責任和風險,而且影響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大力發展保險市場,充分發揮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可以減輕整個金融體系對銀行的過度依賴,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三、加強和改善保險監管,共同推進金融生態建設

  加強金融生態建設,不斷改善金融生態,是金融監管部門的重要任務。作為保險監管部門,保監會將著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加強保險宣傳教育。目前,很多機構和個人對保險還不是很熟悉,不了解保險有什么功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能夠發揮哪些作用,這也是外部環境中制約保險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對保險業來說,完善金融生態首先要進一步加強保險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社會對保險的認識。要通過多種途徑普及保險知識,逐步提高公眾的保險意識。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新聞媒體,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總結介紹保險業改革創新的典型事例、新鮮經驗和保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擴大保險宣傳的影響力。

  第二,完善保險法律法規。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建設良好金融生態的根本。盡管保險業近年來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在市場準入、業務監管、從業人員管理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法規規章,但是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法制不健全的矛盾仍比較突出。我們將做好修改《保險法》的各項準備工作,通過《保險法》的修改完善從根本上解決影響保險業發展的一些制度性問題,為加強監管和防范風險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積極研究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制訂相應的監管法規規章加以規范。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堅持依法監管,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三,培育保險市場體系。市場體系是金融生態的重要內容。目前,保險市場在整個金融體系中仍屬于薄弱環節,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要逐步完善保險市場準入機制,廣泛吸引包括民營、外資在內的各類社會資本投資保險業,不斷增強保險業發展的資本基礎,為做大做強注入新的活力。穩步增加保險公司的數量和類型,規范發展保險中介市場,積極發展再保險市場,努力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保險市場體系。

  第四,加強保險誠信建設。誠信是市場秩序的支柱,是市場繁榮的基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展,誠信就越重要。目前,誠信問題是保險業面臨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由于少數保險公司和從業人員存在誤導銷售以及不及時理賠等不誠信行為,影響了保險業的行業形象。下一步,我們將有針對性地解決保險業在誠信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繼續推行保單通俗化和標準化,制定統一的理賠服務標準,使產品設計、銷售、理賠等環節更加規范。強化失信懲戒機制,依法查處各類不誠信行為,加大失信成本。建立保險營銷員信用信息查詢系統,搭建中國保險信用信息平臺,加強對保險業誠信建設的社會監督。

  第五,健全風險防范機制。防范風險是金融監管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金融市場穩定運行的基礎。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就難以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態。保險業防范風險的基本思路是:從深化改革入手,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為重點,以落實內控機制為基礎,以強化高管人員監督為關鍵,以建立責任制和問責制為保障,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持,逐步建立健全防范保險業風險的長效機制。

  我們相信,在金融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金融生態建設將不斷得到加強,將為金融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謝謝大家。

  演講人:中國證監會副主席 莊心一: 

  實施證券公司綜合治理 促進證券市場規范發展

  感謝中國金融學會邀請我參加2005中國金融論壇并發表演講。能有機會與各金融部門和有關省市的領導以及在座的各位一起對金融生態問題進行研討,感到十分高興。

  大家知道,在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與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從去年8月開始,證監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證券公司實施綜合治理。借此機會,我向各位介紹一下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的有關情況,并就構建有利于證券公司發展壯大的金融生態問題,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綜合治理進展情況

  近年來,隨著市場的結構性調整,證券行業風險顯現,部分證券公司的問題集中暴露。證券公司的問題成因十分復雜,既有市場內部、行業自身的問題,也與外部環境方面的一系列因素有關。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證券公司的問題,必須多管齊下,實施綜合治理。一年來,按照國務院的部署,證監會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積極落實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摸清證券公司的底數。我會采取公司自查、外部核查與年報審計相結合的方式,動員全系統的機構監管力量,下了很大氣力,基本摸清了證券公司的底數,初步改變了長期以來存在的底數不清、信息不實的狀況;在此基礎上,從一批優質公司起步,啟動了證券公司信息公開披露制度的實施。

  (二)推進基礎性制度改革。一是完善客戶保證金存管制度。截止目前,已有52家公司實現客戶保證金獨立存管,其中2家實現了第三方存管;9家公司的第三方存管工作已經啟動;72家公司的自營和客戶結算備付金賬戶已經分開。二是規范委托理財業務。去年10月初,全面制止了未經批準的集合理財和三方監管委托理財業務,暫停了新的個人委托理財;對新開展的合規委托理財實行了風險揭示、信息披露、合同報備和資金第三方托管制度。三是完善自營業務的監控機制。對自營證券交易實行賬戶全部報備、交易所實時監控,對異常交易行為實行一線快速反應、稽查提前介入;近期,還將公布《證券公司證券自營業務內控指引》,進一步完善自營業務的投資決策和風險監控機制。四是實施國債回購制度改革。出臺了《標準券折算率管理辦法》,制定了《債券登記托管和結算業務實施細則》,推出了國債買斷式回購,新的國債回購制度(包括登記、交易、質押、結算四個環節,結算公司、交易所、證券公司、客戶四個層面)即將頒布實施。

  (三)穩妥處置高風險公司,推動行業資源整合。2004年以來,處置了15家高風險證券公司,其中14家已實施關閉;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風險處置的規范性制度;經國務院批準,今年9月設立了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管理公司。與此同時,采取市場化的方式將被處置公司的證券業務和營業網點轉讓到優質公司,支持證券公司進行兼并重組,推動了行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實施分類監管,推動行業創新。去年以來陸續發布了創新試點類和規范類證券公司的評審標準,經專家按程序嚴格評審,已有13家公司取得創新試點資格,8家公司被評為規范類公司。13家創新試點公司中,9家推出了規范的集合理財產品,管理資產98億元,目前運營狀況正常,市場對此反響較好;2家獲得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批準的首批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資格、1家獲得全國社保基金管理人資格。創新試點公司在風險可控、可測、可承受的前提下,根據市場需要和自身狀況所進行的業務創新都將獲得證監會的支持。

  (五)完善法律制度,打擊違法違規。在綜合治理過程中我會認真總結監管經驗,對《證券法》、《公司法》、《刑法》的修改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配合最高法院對人民法院審理證券公司破產案件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和安排;目前正在起草《證券公司監管條例》和《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草案。為切實嚴肅市場紀律,會同有關部門嚴厲查處證券公司和從業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去年8月以來,立案稽查45件,對16家公司進行了行政處罰,一批主要責任人員受到行政處罰,一批涉及違規的從業人員被過失記錄,一批涉嫌刑事犯罪的人員受到司法機關的調查和懲處。

  綜合治理實施一年多來,證監會的監管工作得到了明顯的改進和加強,證券行業開始發生深刻變化。一是監管信息的真實性得到增強,證券公司風險底數基本清晰;二是行業風險大幅釋放,證券公司的違規現象總體上得以遏制。據統計,截止今年6月底,與綜合治理前相比,違規理財減少36%,挪用保證金減少48%,挪用客戶債券減少59%,通過并賬、清理、核銷、剝離,賬外經營減少58%;三是客戶資產獨立存管制度等一批基礎性制度正在改進和完善;四是高風險公司得到平穩處置,風險控制和處置逐步制度化、程序化,初步建立了風險處置、市場退出的長效機制;五是證券公司創新意識和創新動力增強,創新活動穩步推進,一批公司正積極開發適合市場需要的產品,提高服務水平,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利用行業整合的機遇做大做強,并開始向社會公開披露信息;六是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明顯增強,監管權威得到較大的提高。

  當前,證券公司監管工作正處于重要轉折時期。證監會下一步將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逐家督促證券公司切實進行整改。對不按要求整改,繼續弄虛作假和違法違規的公司立即查處,并嚴肅追究責任。嚴格維護證券公司信息報送的真實性,所有創新試點公司和規范類公司必須公開披露財務信息,在2006年底前半數以上的證券公司公開披露信息,2007年內實現全行業信息公開披露。

  (二)全力推進基礎性制度改革。強制一批證券公司實行第三方存管;進一步研究完善第三方存管的內控機制和實現方式,為全面實施第三方存管打下基礎;在此之前,督促全部證券公司年底前實現獨立存管。同時,積極推進國債回購業務整體改革方案的實施。

  (三)進一步推動優質公司通過創新做大做強。支持優質公司進入與證券市場相關的各業務領域,通過業務創新、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率先實現盈利模式的轉型;鼓勵證券公司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內部制約激勵機制,從維護股東知情權、建立內部風控體系入手,促使證券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真正發揮作用。

  (四)大力推動行業資源整合。支持證券公司重組工作,鼓勵優質公司以市場化方式參與重組和并購,引導行業資源進一步向優質公司集中。

  (五)及時處置高風險公司。對風險突出、整改無望和發生嚴重違規的證券公司,堅決實施以市場退出為目的的處置措施,進一步健全風險處置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增強風險處置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六)完善證券公司監管的規章制度。根據新的《證券法》,抓緊推動《證券公司監管條例》和《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這兩個條例盡快出臺;抓緊修改完善有關規章制度,完善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監控指標體系,建立以此為標準的市場準入和退出的常規機制。

  在此基礎上,證監會將根據各證券公司資本實力、內控水準、規范程度等指標,分別實行不同的業務許可和監管措施,建立公司業務范圍、業務規模與其凈資本和內控水平動態掛鉤的新機制,形成動態考核、指標控制、公司資質與業務空間對稱、激勵約束機制持續有效的日常監管體制。

  證監會將在各方的支持配合下,爭取在明年底實現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工作的基本目標,即:證券公司報送的信息真實、準確、完整,公開披露制度得以確立;客戶資產安全、完整,公司經營風險與社會風險有效隔離;依法合規經營意識全面樹立,經營行為基本規范;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能力普遍增強,業務活動合規有序,盈利模式明顯改善,財務狀況總體健康;公司數量與結構基本合理,市場定位清晰、明確,優勝劣汰的常規機制基本形成;證券公司經營環境明顯好轉,市場創新和中介功能得到增強,能有效發揮支持、促進證券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相關法律制度完備,監管資源和手段充足,違法違規行為能迅速發現和及時處理;證券公司運行和監管體系中各環節責任明確,責任追究制度有效執行;監管工作的適應性、有效性和權威性得以持續維護。

  二、有關證券公司金融生態建設的初步看法

  假定將觀察的范圍設定在證券公司這一行業整體,我前面介紹的綜合治理措施及其實施情況,實際上也是從金融監管角度,談如何改善證券公司金融生態問題。改進金融監管對金融生態改善的作用非常重要、也非常直接。我們有責任首先在這方面做好工作,不斷改進監管的制度和方法,既要防止監管缺位,又要避免監管過度,切實增強監管的適應性和有效性,為證券公司的規范發展營造良好的監管環境。

  但是,證券公司是處在整個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中,其生存和發展狀況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約影響,也必然面臨與其他金融機構大致相同的外部環境問題,比如司法環境、信用環境、稅收制度以及有關中介機構的執業質量等等。對這些金融業共同面對的外部環境問題需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和實施解決措施,逐步加以改善。而金融生態的改善,不僅有利于金融業的安全和發展,還勢必將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和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由于證券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改革的前沿,具有信息透明度高、參與者利益關聯度高,中介機構規模小的特點,在這個領域內,各種矛盾和問題反映的更充分、更迅速、更直接。這就決定了作為證券市場最重要的中介機構的證券公司,對于外部環境更為敏感,其生態建設更需要得到重視和改善。目前,證券公司正處于重大轉折之中,風險管理機制和盈利模式急需改善,非常需要各方面(包括金融領域)采取相應的配套措施,改善其外部環境,比如明確其一般借款人地位、向其開放合理的業務空間、為其債權的實現提供更為有效的手段等。

  事實上,改善證券公司的外部環境也是改善整個金融行業生態環境的需要,其理由一是因為其處于市場化改革的前沿,對它所遇到的問題及時加以研究和解決,客觀上為整個金融行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破了題,探了路,其經驗和成果勢必帶動其它金融行業諸多相同問題的解決。二是因為各個金融行業和金融市場之間存在著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關系,相互構成外部環境的一部分。比如,目前我國直接融資比例過低,這種不合理的金融結構不利于分散金融風險,不利于提高銀行資產的安全性。大力發展證券行業,增強證券市場的功能,可以有效改變這種狀況。此外,發展證券市場,對于銀行業、保險業和信托業的資產收益性和流動性的改善也有重要意義。

  金融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這一過程中,各金融監管機構應加強協作、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共同推動,同時也應在各自職責內加強改善監管工作并努力促進金融內部各行業良性互動。改善金融生態也需要“兩手抓”,即一手抓金融業外部環境的改善,另一手抓金融監管的改革和金融業內部的協調發展。

  謝謝各位。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按照議程安排,下午論壇分一部,第一部分論壇的第二個議題,良性金融生態:法制環境。第二部分是論壇的第三個議題:后WTO時期的中國金融企業與金融生態環境。第三部分,請中央人民銀行行長、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先生做論壇總結演講。受論壇組委會的委托,今天下午由我和中國金融學會秘書長,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唐旭主持。我所主持的議題是我們著名近來和法律專家學者之間展開的,下面請允許向大家介紹他們是:中央政法大學教授江平先生、北京大學副校長吳志攀先生、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主任姚紅,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西,歡迎他們光臨中國金融論壇并發表精彩演講。

  演講人:北京大學副校長 吳志攀: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有機會發表看法。我認為今天的論壇以金融生態作為主題,使金融業渡過競爭和考驗是非常及時和重要的。我們改革開放從1978年算到明年正好是28年,不出去從1921年到1947年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到建立也是28年。我們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金融界取得的成績,非常多,但是它的制度環境怎么樣確實需要總結,所以我認為會議很及時很重要。

  我們所面臨金融生態的制度環境,我認為有四個制度的框架。一、契約執行制度。如果在一個商業社會,簽了協議就要執行,不執行對方就要到法院強制執行。法院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獨立作出裁決,強制執行。第二,信用記錄評價機構的制度機制,在北歐歐洲有近一百年的歷史。這方面我們發展比較晚,實名制在前紀念才開始。第三,破產保護制度,我們很早公布企業的破產制度,但我們沒有進行制度化的建設。破產保護已經實際存在了。但是這種情況不是以制度化約定,很容易形成各種道德風險,使一些借款人、借款企業讓別人感覺沒有信用。第四,金融資產的所有權和抵押權的機制。我們雖然已經有民法通則,正在制定物權法。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商業銀行對小客戶進行銀行卡收費收取零錢時也要收費,以至于汽車公司在發獎金的時候把好幾袋子的零錢發給職工。還要遇到銀行卡帳戶被盜,客戶和銀行打官司。這些制度化的因素在今后幾年內都將很快的解決。

  我們面臨比較難的問題是金融生態的生存因素比較難解決。我們目前要必須解釋或者突破這樣一個瓶頸,我認為有三個。第一,政策行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功能互相作用的因素。兩個因素混合在一起,很難用現有的法律去對銀行進行問責制。銀行企業和地方政府在某種區域發展中成為利益共同體,很難用一系列辦法考核這個共同體。其中有企業,比如房地產開發部門,有地方政府。第三,我們面臨就業的壓力和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以及發展經濟靠資源消耗的壓力同步增大。現在就業的壓力增大,發展生產就要拼資源、拼土地,所以要改變我們的增長模式。“十一五”規劃也提出要建設節約型社會,可持續的發展。第四,行業壟斷與競爭的活力創造力不協調因素。一方面我們允許民營外資進入,但還有一方面在壟斷。第五外部競爭與金融市場安全的問題。,這五個問題如果不能在理論觀念上有一個共識,顯然我們在制度上,雖然有合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銀行法、新修改的證券法、公司法又怎么樣呢?這些問題會影響法律的執行,金融生態的質量。另外還有一個更深的層次,所有這些都是由人來影響,我國13億,是一個巨大的群體,從單位人、社會人、區域人,在社會學領域很少發生的區域人的現象,在我國有這種現象。

  區域人在法律上是市場的人,是法律的人,在市場人和法律人方面不進行單位區分、社會區分,也不進行區域區分,都作為法律主體看待。這才能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我國有13億人,有男女老少,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們要考慮各種因素。我個人的建議以前的發展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今天我們需要轉折。轉折的速度要適當慢一點,消耗減一點,持續性長一點,質量高一點。 要適合我們現在資源發展的空間,給子孫留下資源,我們才能維持發展。此外人有導致水平,經驗能力方面的鍛煉,更是金融生態直接和間接的因素。我們談到金融生態,不是一個工程,不是一個短期的項目,而是一個比較長期的情況。我們知道英國作為工業牽頭世界經濟的時候,它的法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美國二戰是世界經濟火車頭的時候經濟至少有150到200年的歷史。中國在未來50年要成為世界經濟的動力之一,我們的法治積累只有28年。所以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完善我們的生態,完善制度,需要付出堅信的努力。這個任務是艱巨的也是漫長的。

  我的發言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進入提問階段。

  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李曉西發表演講。

  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主任 姚 紅發表演講。

  北京大學副校長 吳志攀發表演講。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江平先生發表演講。

  演講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江平: 

  要改善金融機構的市場環境,顯然和要改善企業的法治環境緊密聯系。金融環境有它獨特的法律的一套制度,企業的法制環境應該說是它的基礎。我們承認,如果一個企業的法制環境得到完善,相應的一個金融機構的法治環境也必然完善。所以這兩者雖然不是同日而語,不是完全一樣的東西,但是二者之間有緊密的關系。作為企業的法治環境,當然也包括金融企業的法律環境。我認為在市場經濟下,主要有四方面法律環境。一,市場準入的法律環境,二市場競爭的法律環境,三市場風險防范的法律環境,四有關市場退出的法律環境。這四個法律環境也可以叫做四個法律機制,在市場經濟下,這四個法律機制目前的狀況如何呢?目前存在哪些問題、哪些需要完善呢?我認為第一個從市場的準入機制來看,應該說市場準入應該大大放松條件,能夠使企業、公司更具有寬松的環境。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能夠進入市場,主要要有四個條件:1、責任機制的放寬,通常講的出資人只承擔有限責任。2、從世界趨勢看,公司設立的門檻都在逐漸降低。世界各國都在競相降低設立公司企業的門檻。3、要減少國家強制性的規范。國家強制性的規定,抑制了公司企業能夠自由設立。4、稅負方面的機制。有一些國家稅負很重,對設立公司的經濟負擔比較高,人們也不愿意在這個國家或者地區設立。從現在公司法的修改看,剛剛通過的公司法的修改對這一方面的法制環境滿足了不少這方面的要求。我們的公司本身就是有限責任公司,我們設立的門檻大大降低,有限公司只有3萬塊錢的要求,股份公司降到5萬塊錢,沒有轉投資的限制,投資出資的形態也多樣化了。不僅規定了這樣,特別是對金融企業,或者一般的企業,這次公司法對股份公司的設立大大放寬條件,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法治環境的變化。原來不上市的股份公司注冊資本從1千萬降到500萬。請大家注意發起設立的方式,發起人可以設2到200人。發起設立一個股份公司可以有200人,注冊資本也只有500萬。我們又把發起設立的模式,把原來需要經過國務院各部委和省部級的部長批準去掉了,無論從批準手續注冊資本額,發起人人數來看,都比原來大大放寬。這也符合國際上主要是發起設立的股份公司應該更自由地設立,去掉一些審批的條件,除了行業需要審批之外,對股份公司并沒有特別的要求。我們雖然這方面放寬了條件,但是我們在稅負上還有問題。我們的企業比起外商投資,有一些企業所得稅稅負甚至比美國有些國家吸收外向投資的稅負還要高。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企業自身設立的條件也許會隨著公司法的修改,金融企業的設立條件會放寬。但是如果一般的公司和企業設立的條件放寬,也會對我們金融企業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二,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對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我們應該確定市場交易有一個重要的法則,交易秩序里任何不違反國家禁止性的規定都應該是合法的。在國際交往中,國內交易過程中,應該確定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就是合法的。這個寬松的環境隨著我們法律制度逐漸完善,應該確定。那么法律禁止的從目前來看,任何國家在法律禁止的問題上,特別強調競爭法的規范。競爭法的規范是市場交易規范規定了哪些是禁止的。我國的反壟斷法很快要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反不正當競爭法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這部分法律對銀行業、金融業是非常必要的。我在不久前參加銀監會召開的會上,與消協的會長談到一個問題。現在銀行卡收受手續費的問題。手續費現在競相降價,對消費者是好的,我比你的價格跟低有什么不好。但是在幾大國有商業銀行現在改制,在他們之間我們確定一個統一的價格呢?就要看有沒有壟斷嫌疑,如果構成壟斷嫌疑也屬于禁止性的行為。哪些行為屬于反壟斷法的規定,哪些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所以隨著競爭法的完善,我們的一些商品服務都是在這個框架范圍內來完善。

   第三,市場風險防范的機制。這對金融企業來說尤其重要。一般的企業有風險防范,金融企業更需要。隨著公司法的修改,新的公司法通過。我們看到設立公司門檻大大降低,設立公司的條件也都放寬了。在某種意義上說,對投資者是一個喜訊,但對與這些公司打交道的一方,尤其是銀行看到風險加大了。公司制度的準入放寬了,但是和他打交道的風險加大了。為什么我們的公司法修改,明明以資本作為信用,我們卻放寬。對銀行和債權人有什么需要規避的呢?顯然我們需要比過去更多要注意他的信用,公司法的修改無疑告訴大家不能迷信資本是多少,而要看實際是多少;不能光看實際財產是多少,還要看實際信用狀況。僅僅看它的注冊資本,現在的實有資本,并不能確定它的信用。公司法的修改呼吁我們應該更或地現代企業的信用檔案制度和信用體系。市場的風險是固定的,如果投資者的風險減少了,顯然債權人的風險就加大了。因此我們應該看到,隨著公司法的修改通過,投資者條件放松了,和這些企業打交道的風險加大了。世界各國都在風行擔保機制,在物權法的討論過程中,物權法也擴大了有關擔保機制中的一些問題。雖然物權法沒有通過,但是物權法對銀行、金融企業來說,最和我們有關的就是擔保制度的變化。我們要特別注意,物權法中試圖把美國的動產擔保制度,或者動產抵押制度擴大一部分吸收近來。在我國的擔保法中,能夠作為抵押的范圍從原來的不動產,土地使用權,交通擴大到產成品,甚至可以擴大到原材料,也包括擴大到在建的建筑物。世界銀行和外國的學者也建議,能夠把債權作為質押的一種手段。因此我們看到,隨著世界的交流,外國銀行進入中國的金融市場,外國的銀行必須要求有更多的擔保手段和擔保物或者擔保權利。這必然要擴大。擴大以后,怎么使它的措施登記等還需要我們更好的完善。我們注意到風險防范中的擔保機制肯定會隨著世界潮流有一些變化。

   第四,市場退出機制。包括兩個重要的方面,一退出以后的清算機制。有很多企業不經過清算就退出了。現在金融機構的退出存在著很多問題,包括一般的市場企業公司的退出機制也是法律機制不完善。公司法只解決了其中一小部分問題,這次公司法修改加入地區化。為債權人或者這樣的一些企業要求償還債務,到法院提起訴訟創造了條件,但是還有一些不完善。除了清算制度的完善,破產制度的完善也很重要。從償還債務的順序方面,在破產清算方面的問題,有一些環境是完善的,但是還有一些需要完善。概括起來,在市場中如果我們能夠放寬準入,我們在市場規定了哪些是競爭法所禁止的行為,有黃牌和紅牌的警告制度,再加大風險防范的機制,建立了更好的企業信用的檔案,建立更廣泛的擔保機制,最后在退出機制、清算和破產中再完善,我們會有一個更好的法律環境。現在這幾部法律,公司法的修改和物權法的制定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好的改善,但是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這就是我今天演講的內容,謝謝大家。

  演講人:中國銀監會副主席 唐雙寧: 

  大力推進金融法治環境建設

  --在“2005中國金融論壇”上的演講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非常高興參加中國金融學會和《金融時報》聯合舉辦的“2005中國金融論壇”。這次論壇的主題非常重要。借此機會,我就金融法治建設,特別是中國銀行業發展的法制環境問題談一些看法。

  一、金融法治在我國的發展

  回顧我國金融法制建設的歷程,大體上有三個分水嶺:1)以1986年國務院頒布《銀行管理暫行條例》為標志,銀行立法工作提上日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是對我國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金融工作實踐的總結,為當時規范各種金融關系、強化金融調控和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部行政法規所發揮的歷史作用是不可磨滅的。2)1995年前后是我國金融立法的高峰。九十年代以后,銀行體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在把銀行辦成真正的商業銀行,加強監管,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的大背景下,1995年出臺了《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票據法》和《關于懲治金融犯罪的決定》(簡稱“四法一決定”),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法律地位,規范保險行為與票據行為,為嚴懲金融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法律準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以這些法律為基礎,一些加強銀行監管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也相繼出臺,從市場準入、公司治理和內控、任職和從業資格、財務會計管理與審計、市場退出等方面來加強對銀行的監管。這期間頒布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構建了我國銀行業監管法律體系的框架。3)以2003年監管體制改革為契機,金融法制建設得到深化和提高。為順應國內金融業發展的特點及專業化分工、分業監管的要求,銀監會2003年4月正式成立。同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通過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和對《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兩部法律的修改。《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大量借鑒了國際標準,是一部系統、完整地規范銀行業監管的法律。《商業銀行法》修改時,基于金融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在一些方面也預留了法律空間。這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標志著我國銀行業法制建設步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從立法進程看,我國金融法治建設是與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業的發展同步進行的,這些年金融法制建設的最大成就是為整個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法律框架,實現了由無法可依到基本有法可依的重大轉變。但是,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場化和國際化加深,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不斷變化,新的法律問題將會越來越多。建立一個良好的金融法制環境,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和持久的使命。

  二、銀監會成立后的銀行業監管法規體系建設

  銀監會成立后,大力加強監管法規建設,行業法治環境明顯改善。

  一是制定并頒布實施了大量適應銀行業審慎經營所急需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目前,銀監會已經發布了132件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內容涉及金融機構及業務市場準入、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資本充足率、風險集中、關聯交易等諸多方面。例如,在資本充足率方面,去年制定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彌補了過去沒有具體的計算和管理細則的空白,是一項內容翔實、標準先進、要求嚴格、操作性很強的資本審慎監管制度,使得我國銀行業得以通過資本金的監管規范自己的經營行為;在風險管理方面,制定并頒布了包括《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管理辦法》、《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評級體系》等在內的四十多件風險監管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此外,在風險集中和關聯交易方面,還制定并頒布了《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商業銀行與內部人和股東關聯交易管理辦法》等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二是逐步建立了依法監管的法律運行機制。在規范銀行業審慎經營的同時,銀監會還頒布了一些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來加強對自身行為的規范,提高依法監管、依法行政的水平。在這方面,我們陸續頒布了包括《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職責分工和工作程序的暫行規定》、《股份制商業銀行非現場監管規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辦法》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復議辦法》等在內的一系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三是提高監管規則透明度與監管效率。銀監會成立后,總結國內銀行業監管的實踐經驗,吸收、借鑒國際銀行業監管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并根據新的監管發展需要,全面清理了以前發布的三百多件監管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通過對這些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清理與整合,初步解決了規章或規范性文件不配套、不協調、不完整的問題,使之形成了一套有機體系,同時簡化行政審批手續,調整監管方式和程序,不斷加強信息披露,大力促進金融創新,為銀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監管環境。

  四是積極營造有利于銀行業改革開放的法律環境。改革開放的過程是用新的規則替代舊的規則的過程。銀監會成立以來,把改革開放作為推動中國銀行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重視營造有利于改革開放的法律環境,推動了銀行業改革開放進程。比如,制定或修訂的《關于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監管指引》、《農村合作(商業)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外資銀行并表監管管理辦法》等監管規章,較好地促進了中資銀行改革和外資銀行業務發展。目前正在制定大型銀行公司治理指引。

  五是注重加強法規的后評價與更新。這方面包括對已頒布的法規及時開展檢查評價,制定標準和程序對法規的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梳理與修訂原有法規等。

  應當清醒地看到,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以《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為核心,各種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為主體,金融司法解釋為補充的現代銀行業監管法律體系基本建立,我國銀行業法治環境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既有的法規制度尚有缺陷,而且疏漏及亟待補充的問題仍大量存在,我國銀行業法治建設的道路還很漫長。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銀行業監管法治建設要圍繞規范與發展這兩大主題,重點是要加快政策性銀行、郵政儲蓄機構、融資租賃業以及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立法進程,進一步推進強化監管手段的立法,并及時總結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國際會計準則39號以及美國薩班斯法案出臺后對銀行業發展和監管的影響以及經驗教訓,加強對銀行業立法的系統性與前瞻性研究,為抓緊解決已經或即將出現的各種法律問題做好準備。

  三、密切關注并積極改善我國金融業發展的法律環境

  從完整的意義上看,金融法律制度包括三個方面,即維系金融市場正常運作的金融監管法律規范、各種民商事法律規范和打擊金融犯罪的刑事法律規范。后兩者是金融部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金融法治的持續性和有效性。盡管我國金融法治的外部法律環境在逐步改善,但下面幾個方面仍須給以足夠的關注。一是破產法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無法對債權人進行有力保護。作為金融機構債權保護最后手段的破產法律未能充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這將可能導致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不斷形成和累積,面臨的信用風險增大。此外,我國至今仍沒有具體的金融機構破產法律規定,自然人破產問題也急需提上立法議程,為銀行已經大量開辦的住房、汽車等消費信貸業務提供法律保障。二是社會失信懲戒機制與征信立法缺失。當前,社會上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提供虛假信息而進行金融詐騙和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但通過有意提供虛假財務資料為企業利益騙貸的現象比較嚴重。加之我國征信體系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培育全社會的信用文化和加強征信立法已成為打擊金融欺詐的當務之急。三是《金融機構撤銷條例》亟待修改。該條例自2001年頒布實施以來,在化解金融機構風險、完善市場約束機制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在適用范圍、適用條件、債權人會議制度、債權人保護、被撤銷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責任等方面的規定還不盡完善,有待于進行修改。與此同時,應當盡快建立金融機構破產法律制度,以完善金融機構市場機制。四是刑事法律制度對金融犯罪的打擊力度不夠。目前針對銀行業的犯罪呈現出一些新特點、新手法,現有的刑事法律制度在有關挪用客戶資金犯罪、貸款詐騙犯罪、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犯罪及洗錢犯罪等方面的規定不完善,難以對這些新的犯罪行為進行全面、有效打擊,有必要進行修改。五是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缺乏良好的法律環境。盡管目前在規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行為方面有一些法規和規章,但從法律層面看,一些關鍵的法律制度的缺失,如保護債權人的《破產法》尚未出臺、不良資產處置方面沒有專門的法律,《資產管理公司條例》法律效力不高等問題,對不良資產回收造成消極影響。總之,我國金融法律制度化保證尚未實現。從已經暴露的金融風險來看,法律環境不完善的代價是高昂的,已直接威脅到銀行業的持續發展。針對上述問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第一,健全基本民商事法律制度。基本的民商事法律制度,如《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企業破產法》等法律的完備和健全,是保護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經濟秩序的前提和基礎。要通過《合同法》的自由締約權來實現對財產權的保護;通過用《公司法》保護公司法人財產權和股權,用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來保護所有者和利益相關者的權益;通過制定《物權法》,清晰界定、充分保護財產權和擔保權;通過用《企業破產法》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二,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法律機制。金融機構破產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影響金融穩定,甚至引發社會風險。當前需要研究建立金融機構破產的法律制度,以改變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倒閉后的個人存款絕大部分由國家償付的現狀,增強存款人、投資人的風險意識,減少金融機構管理人員的道德風險,從而增強對金融機構的市場約束。同時,為保障金融機構能夠順利實施市場化破產,應當研究建立存款保險等金融風險補償法律制度。

  第三,培育全社會良好的信用文化。重點是要加快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形成覆蓋全國的信用信息網絡;積極發展專業化的社會征信機構,規范社會信用征信機構業務經營和征信市場管理;加強市場監督,建立失信懲戒制度。同時要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金融犯罪,打擊非法集資、“地下錢莊”等非法金融活動,依法懲處逃廢債務的行為,以維護良好的金融秩序。

  第四,加大對銀行業犯罪的打擊力度。為有效預防和打擊各種金融犯罪,當前重點是要研究修訂《刑法》相關條款,擴大“挪用資金罪”、“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放貸款罪”等罪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明確“違法向關系人發放貸款罪”、“違法發放貸款罪”、“違法票據承兌、付款、保證罪”等犯罪的認定標準,同時在《刑法》中增設“騙取銀行貸款(信用)罪”等新罪名,加大引渡犯罪分子和追繳涉案資產的工作力度。研究修訂《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細化和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政處罰力度。在《企業破產法》中明確有關債權保護條款,對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嚴厲處罰,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加強金融創新方面的立法。加強對各種金融創新產品的法律關系研究,從法律制度方面鼓勵和規范金融創新,研究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立法問題,推動制度化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建立。

  女士們,先生們,我國銀行業的改革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律環境的改善。建立良性的金融發展環境,還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健全的金融法治環境,不僅體現在立法完備、司法獨立、執法有效方面,還包括廣大民眾法治精神與法律意識的提高。希望這次論壇能推動這一進程的加快。

  演講人: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李曉西: 

  借助生態的理念來思考金融法制環境的功能

  金融生態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重要題目。一百年前,有一位醫生出身的古典經濟學家,借助人體理念來研究經濟,提出經濟循環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出現過把金融業比作經濟運行的心臟或將資金比作人體血液的提法。現在,從金融與經濟關系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生態的概念,這既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也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下面,我想就“借助生態的理念來思考金融法制環境的功能”這個題目談點看法:

  1、從生態的有機性看法律結構的適用性

  生態是有機的,是活的,是運動并發展著的。事實上,有效的法律制度安排能夠節省交易費用,減少談判達成協議的障礙,有利于資源配置結果的改善。因此,完善的法律天然具有對經濟發展的適用性。生態的有機性和有機聯系,要求生態在生態鏈及至生物圈中要和諧共處。生物界中的適者生存規律是明顯的。如果說,在生物界中的生存對依靠自身適應環境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在人類社會中,尤其是一個制度變遷的社會中,金融企業、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的生存與發展,不僅要求自身的適應性,還要求制度變遷能為各類經濟組織和體系包括金融組織,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就我國而言,法律結構的適用性至少有3點,一是指為各種經濟主體的活動提供法律的根據和保障,二是指這些法律在實施保障時,是有效的,及時的,可用的,能執行的,三是指在一定變革環境中的法律,在力求穩定性的前提下,要隨著改革深入進行適當的調適。

  進一步講,金融法制環境的適用性,就是要求金融法制能滿足當前金融系統健康發展的法律需求,能為金融發展提供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法律供給。

  2、從生態的系統性看法律的完整性

  生態是具系統性的,各類生物生長和繁衍是互相依賴的,是相生相克的;在沒有巨大的天災條件下,生態天然是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正在學習大自然保障各種物種合理比例的存在與發展的奧妙,學習大自然如何實現生物間、生態間良性循環的規律。

  從生態的系統性,我們很容易想到法律及法制環境應當具備完整性特質。這表現為立法要完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法律都要制定。20多年來,這一點,立法機構和法律界對此做出了努力。據我所知,現已初步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有市場主體法律制度,如《公司法》(1999年修訂)、《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有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制度,如合同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擔保法等;有市場管理秩序的法律,如《標準化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專利法》、《海關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礦產資源法》等;有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制度,如《預算法》、《審計法》、《對外貿易法》、《稅收征收管理法》、《個人所得稅法》、《價格法》等;還有勞動及社會保障的法律,如《勞動法》和《工會法》。依據上述法律,還制定了實施條例及相關部門規章,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特別要指出的是:2003年后,新修改的《商業銀行法》借鑒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制定的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增加了對商業銀行加強監管的內容;《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則大量吸收和借鑒了國際銀行監管的先進理念和其他國家/地區銀行業的法律制度。

  但是要指出,我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還不完善。一方面,還有許多法規正在排隊等待通過,這表明現有法律體系的非完整性;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體系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有的立法中過多體現了某種行政管理部門要求的傾向,法律中均衡利益體現不夠;有的是因為形勢發展和制度變遷,使原有法律暴露出不完善的問題。因此,人們有理由來問,法規能否很好地保護投資者、存款者的權益,會計準則是否足夠高,《破產法》是否完善,中介機構是否能規范作,社會信用體系能否得到法律支持等。

  具體講,金融法制環境的完整性,就是要求金融法制能滿足當前金融系統健康發展的法律需求,能為金融發展提供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法律供給;能建立和維護良好的金融秩序等。要求能在立法中,不僅保護各類企業權益,也要保護金融組織的權益,據我所知,有些與金融系統相關度很高的法規還不完善。如破產法(修改案)等,現正在最后審改,希望能盡快出臺。

  3、從生態的靈敏性看執法的有效性

  生態具有靈敏性。著名的生物反射功能,是我們在初中課本中就得知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分析金融自身的機能時,從有機體靈敏反應出發,也有意無意地將金融機構生態化。比如,比如,我們把結匯渠道和貸款渠道比作兩條大動脈,把農村信用社、各種基金會等比作毛細血管,用“血壓高低”來形容貨幣政策傳導的動力和作用,在討論貨幣流通速度是提出是否存在“血粘稠”,而把利率作用和影響作為“神經系統”來看待。等等。可以說,我們之所以不自覺地把這些機能與生物構造與機能相聯系,是因為金融機構與系統確實是各類企業中,最具有生態特色的系統,是對經濟環境及客戶變化反應最靈敏的組織,從生態的靈敏性我們得到一個啟發時,我們的法律對經濟主體的保護能否更為及時和有效。目前我國執法水平不高,執法有效性受到限制。之所以如此,其中原因既有立法程序與質量的問題;也有執法隊伍素質和數量問題;有法規之間存在矛盾的問題;還有公民或企業法律意識不強的問題等等。

  結合本論題,我認為,金融法制環境中講靈敏性或講執法的有效性,很重要的是要求能保障金融資產在經濟變動中能及時得到法律保護,金融資產的收回能得到執法部門的堅強支持,金融市場上的廣大投資者權益得到保護等等。

  4、從生態的自組織性看法律的秩序性

  生態具有自我組織、自我調整和自我生存發展的能力,這一點,早已使人類為之嘆服。其實,金融機構和系統,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在起起伏伏的成長中,也不斷適應著自身規律要求,不斷改進自己。比如 ,表面上,金融衍生產品似乎體現著人類的創造性,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順應市場需要的必要發展,其創造是有規律的,即適應市場細劃分出現金融產品的分解技術。至于金融機構的準備金率等制度,更明顯體現著金融組織生存的要求。

  從生態的自組織性我們得到一個啟發時,我們的一切經濟活動都需要有一種秩序,按規則進行。人類社會生活的秩序和規則,是在人類文明上千年發展中,不斷發現并完善的。法律本身就是維護人類自組織和生存發展的保障。

  法律本身也有秩序:據我所知,法律適用的先后順序是:國際條約;國內法律;國際慣例。在國內法律的適用上,有以下規則:特別法優于普通法;強行法優于任意法;新法優于舊法。

  延伸到金融法制環境的秩序性,就是要求金融法制能提供金融運行的秩序保障。秩序不是一個簡單的詞,這里要求的是涉及金融的立法要合規并完整,對涉及金融相關關系的執法及時并有效,要求的是對違法犯法破壞金融秩序的行為要懲罰和糾正,同時還要求對市場調節形成的金融秩序保護而不干預等

  總之,借助生態的理念來思考金融法制環境是必要的:它提醒全社會要支持和保護金融組織的合法權益,它促進我們把金融體制改革與法律完善很好的結合,它有助于把金融改革與經濟體制各方面改革配套、協調進行;更重要的是,它還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念。

  希望金融生態這個理念能繼續深化并在為實踐服務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以上不成熟的想法,歡迎大家批評。

  謝謝大家。

  演講人: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主任 姚紅: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金融發展的立法保障。

  金融是社會經濟運行的血脈,血脈的暢通,不僅有賴于正確的宏觀經濟決策,恰當的微觀經濟調整,還要有良好的法制環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全國人大及其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多部涉及金融的法律,從立法層面為我國金融的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三部銀行法是金融發展的基本保障。1995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該法共八章51條,規定了人民銀行的地位和職責,貨幣政策目標,人民銀行的組織機構,業務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金融監督管理、財務會計、法律責任等內容。2003年12月,為了進一步健全金融監管體制,加強人民銀行執行貨幣政策職能,以及在宏觀調控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作用,人民銀行法進行了修改。人民銀行法的制定和修改,適應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地位和職責,對于保證貨幣政策制定、執行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建立和完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障金融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5年5月,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會議審議通過了商業銀行法,該法共9章91條。規定了商業銀行的性質、業務范圍活動原則,商業銀行的設立和組織機構,對存款人保護、貸款其他業務的基本規則、財務會計、監督管理、接管和終止、法律責任等內容。2003年12月,為適應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需要,商業銀行法進行修改。這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對保護商業銀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保障銀行業穩健運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為了加強金融監管,確保金融機構安全、穩健、高效運行,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2003年4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次會議通過關于中國人民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原由中國人民銀行履行的監督管理職責的決定。為使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活動有法可依,同年12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該法共六章50條,規定了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監督管理對象、目標和原則,監督管理機構、職責和措施以及法律責任。這部法律為完善監管制度,強化監管手段,加強監管力度,提高監管水平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二、擔保法制保證銀行債權實現,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銀行貸款的支持,而銀行貸款越多,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按時收回貸款,防止呆壞帳產生,成了銀行業日益關注的大事。

  1995年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制定并通過了擔保法,該法共七章96條,規定了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定金五種擔保方式。這部法律對于促進資金融通,維護銀行貸款安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刑法是維護金融秩序的強有力武器。1997年八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修訂的刑法,專設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和金融詐騙罪兩節,主要從兩方面三個層次對金融秩序進行保護。兩個方面一是禁止外部人員(非金融從業人員)對銀行系統進行侵犯;二是禁止內部人員(金融從業人員)擾亂破壞金融管理活動。三個層次一是禁止偽造、變造貨幣、金融票證、國庫券、國家發行的其他有價證券,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禁止出售、購買、運輸、持有、使用假幣;二是禁止擅自設立金融機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擅自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偽造、變造、轉讓金融機構經營許可證;三是禁止在金融業務活動中危害金融機構和客戶利益,例如挪用本單位和客戶資金,違法向關系人發放貸款,非法拆借,非法出具金融票證,違法票據償兌、付款或者保證、逃匯、洗錢、騙購外匯,金融詐騙等。刑法通過并實施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通過補充規定,刑法修正案等方式,加強和完善了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偽造信用卡等犯罪的懲治。刑法是最嚴厲的法律手段,刑法的制定和實施,對我國金融安全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此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還制定了證券法、保險法、信托法、公司法等,為規范金融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金融領域還會出現新的情況,立法工作部門將關注這些新的動態,為我國金融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法制環境。

  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 代表陳元行長發言) 王 益發表演講。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 姜建清發表演講。

  演講人: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 代表陳元行長發言) 王益: 

  尊敬的各位朋友,我今天站在這里是代表陳元行長發言。陳元行長原來要親自參加本次會議,但是臨時有其他公務不能來,所以我代表陳行長對這次金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下面我宣讀一下陳行長的講話稿。

  尊敬的各位來賓、朋友們,很高興與各位共同探討中國金融生態問題。眾所周知,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進程高速發展的今天,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促進金融發展,確保金融安全和穩定,成為我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金融的發展不是孤立的,我們只有通過建設健康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市場制度和信用,才能實現金融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在根本上解決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最中孵化催生出穩健和高效先進的金融體系。這對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維護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穩定的良好局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的金融體系隨著不斷深化改革,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發展。但是我們的金融發展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到現在,金融市場發展緩慢,金融服務結構單一,水平有限。大量社會領域得不到金融支持,風險控制薄弱,銀行體系仍存在大量不良資產。

  一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破產,金融開放帶來了國際資本流動管理的難題,以及整個社會信用水平較低等問題,都嚴重影響著我國金融生態的健康發展,給我國的金融安全和穩定提出了挑戰。我國金融發展涉及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和長期的矛盾,既有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也有轉軌時期的特殊問題。既有歷史遺留的問題,也有全面開放帶來的新情況,但是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市場制度和信用落后,這也是我國國情決定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存在市場制度信用的落后與缺失,造成自我發展能力不夠,導致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和金融發展相脫節,形成眾多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解決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一系列問題是要加快制度建設。中國要發揮后發優勢,通過自覺主動的建設市場制度和信用,實現跨越式發展。市場建設是一個從思想先行、組織保障,制度規范到業績見效的逐層深入發展壯大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政府、金融、企業各方面的努力,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市場建設。

  1998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落實中央的方針政策,把支持經濟發展和弱化風險結合起來,辦好銀行支持經濟為目標。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到,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市場建設、制度建設和信用建設的任務相當繁重。在這種國情和環境中,我們總結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把國際先進的金融原理和中國國情結合起來。已走出一條中國國情下開發性金融建設市場的路子,有三個觀念,一是發揮各自優勢,共同致力于市場建設。政府發揮自身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思想教育能力等優勢,開行開發長期融資優勢,共同推動市場建設和發展的新局面。二是市場化運作。連接政府與銀行,推進治理結構和信用建設,培育不同的市場主體,從根本上建立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三是共同防范風險。通過建立有效的防范風險的運行機制,以及規范透明嚴格監管,協調有效的決策機制,加強審計和風險控制,使市場健康運行,建設健康的企業財政和金融,實現宏觀經濟健康運行。市場建設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為基礎的。開行的市場建設是從社會建設入手,把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要素、優勢力量結合起來,收到經濟建設成果。一方面打通瓶頸制約,拉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中國的九五后期,十五期間的經濟。一方面開發銀行資產質量和經營業績迅速上升,在取得良好業績的同時,嚴格控制風險,增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市場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不斷建設。開發銀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將繼續推進市場建設,建設健康的金融生態,把確保金融安全與穩定和支持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越快越好的發展,謝謝大家。

  招商銀行行長 馬蔚華發表演講。

  演講人: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 姜建清: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參加2005“中國金融論壇”,利用這個機會,我就與金融生態建設中的市場環境問題,談談銀行流動性問題。

  從近期國內金融的運行來看,銀行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日漸突出,對金融穩健運營產生一定的影響,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一,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困境”。至上世紀90年代末以前,受體制性的信貸膨脹及信貸資產質量影響,商業銀行一直存在流動性不足的突出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銀行體系流動性持續呈寬松狀態。至2005年6月存差資金已達8.3萬億元,是2000年的3.4倍。超額準備金占比居高不下。2000至2004年,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由4050億元增至12650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32.94%。2005年中央銀行下調超額準備金利率后,截止6月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仍高達9778億元。金融機構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已日益顯著。

  產生的原因主要有:1、資本市場仍未復蘇,資金持續向銀行體系集聚。盡管近年來銀行貸款增量巨大,但存款增加仍遠大于貸款。2、儲蓄率偏高,消費占GDP的比重偏低。3、銀行資產質量的改善,貸款沉滯狀況明顯改變,并反映在貸款周轉速度的加快上。從工商銀行的貸款流動性反映,今年前6個月,流動資金貸款、項目貸款、個人按揭貸款的收回額占發放額的比例分別達到95%、46.9%和72.7%。加之票據融資正在加速替代短期貸款,而票據融資具有更高的流動性,造成商業銀行每年需要增量貸款3到4倍的巨量貸款投放額,才能保證有新增貸款量呈正數。4、銀行資產結構的變化,商業銀行貸款資產占總資產比例和貸款占存款比例大幅下降。工商銀行這兩項指標目前分別為50%和56%,其他的資產大多為具有更高流動性的債券等投資和交易類資產。5、短期融資券、中長期貸款證券化對貸款的替代效應,金融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境外熱錢進入的因素都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狀況帶來影響。銀行對流動性的明顯變化是稀喜憂摻半的,這固然說明銀行的質量出現可喜變化,但流動性的相對過剩,若不給予足夠重視,并加以適當的疏導,會產生一系列新的問題。

  一是流動性相對過剩將導致過度競爭,盲目的競相追逐“大戶”、非理性地降低貸款條件和下浮利率,將放大信貸風險和利率風險。二是過多的流動性投向資金和貨幣市場,導致貨幣市場主要投資工具利率持續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掛。今年來,三年期國債發行利率跌至1.93%,三個月期央行票據利率跌至1.8%,兩年期金融債發行利率跌至2.0%。流動資產收益率的持續下降會造成銀行經營效益收益水平下降。三是過多的投資和交易資金追逐有限的貨幣市場工具,導致貨幣市場上流動性最強的交易工具為各金融機構長期持有而失去流動性,即失去了資金融通、交易媒介的作用。

  金融資產的被動膨脹,以及收益率的持續下降,使中國銀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流動性困境和兩難抉擇。首先,面臨存款負債的增長約束與金融成長的選擇困境。在資本市場比較低迷的情況下,社會資金過多涌入銀行,使得銀行存款負債被動膨脹。如果銀行采取措施約束存款負債的被動增長,將使居民的投資渠道更為狹窄或收益率降低,使市場化過程中的金融成長步伐減慢,影響對中國經濟發展來講仍然十分重要的資本形成能力和資本積累規模。

  其次,面臨流動資產收益率下降與信貸投放約束的選擇困境。由于我國尚處于轉型經濟中,經濟的高成長與高風險并存,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審慎的信貸管理及有效的信貸規模控制是提高銀行風險管理水平、增強可持續競爭和發展實力的必然選擇。對于曾經長期背負不良貸款重壓的國有商業銀行來講更是如此。如果銀行迫于流動性過剩或流動資產收益率下降的壓力,在風險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況下,過度投放信貸,則可能在提高當期收益的同時積累下新的長期風險,使銀行面臨短期收益與長期風險、信貸風險約束與流動性過剩的艱難選擇。

  其三,面臨經營模式,增長方式和經營結構戰略轉型的需要與困難。從趨勢來看,利率市場化和銀行脫媒將導致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萎縮,為此商業銀行必須及早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和收益結構,實施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由以規模擴張為主向以質量效益為主的戰略轉變。所以,近年來商業銀行更加注重結構調整,更加注重培育可持續的盈利能力,而不是短期資產收益水平的急劇提高,信貸投放約束增強,使得流動性困境表現得更為突出,從而給推進戰略轉型帶來較大困難。

  二、從金融生態建設入手解決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更多表現為一種結構性問題。它的解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綜合性措施,建設規范、均衡、有序的金融生態體系,解決金融生態結構、生態調節機制、生態保障體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防止由于金融生態脆弱導致銀行風險傾向性發生偏移。

  首先,可從信貸投向結構改變解決銀行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要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規范金融生態秩序,強化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以保護債權為中心,規范有序的社會法律和信用環境。執法要嚴、違法必究、極大地提高社會誠信水平,以降低交易成本。這是大力開發中小企業和個人信貸市場的關鍵。這個市場會創造出巨大的資金需求,從而有助于消化中國持續增長的國民儲蓄。

  其次,從金融市場結構調整來改變銀行體系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目前全社會流動性嚴重不平衡。要著眼于優化金融生態結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鼓勵合規資金進入股票等資本市場,鼓勵和擴大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籌措資金,培養機構投資者,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建立統一的全國債券市場,建立多元化的市場風險配置機制,有效配置金融資源,解決我國長期以來間接融資比重高,企業負債率過高,銀行信貸手段過度運用的問題。

  第三,從金融產品結構的調整疏導流動性。要鼓勵、支持銀行業的產品創新。逐步改變銀行業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或購買投資、交易類資產的單一經營模式。要拓展商業銀行的運作空間;發展

貨幣市場基金,發展包括
資產證券化
,以債券為基礎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種組合的利率、匯率產品系列和債券品種系列等等融資等新產品,發展公司和私人理財增值服務。發展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外的理財托管產品,以逐漸改變商業銀行的生存方式。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夏 斌發表演講。

  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代李若谷行長發言)朱鴻杰發表演講。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李揚 發表演講。

  演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李揚: 

  各位嘉賓下午好,非常高興參加這樣以金融生態為主題的研討會。金融生態這個概念在中國提出大概兩年左右,對它的解釋也是多種多樣。作為一個研究機構對這個事情比較關注,時間我們對概念做了一些研究對它的體系做了探討、實論做了分析,今天我介紹一下。有一份報告星期六會正式出版,評價結果也會公布,今天時間有限,我從四個方面向大家匯報一下。

  第一,為什么要提這樣一個概念。我們知道,做研究先查文獻一查國內文獻,一年前開始做工作。國際文獻沒有。但是做研究的知道,國際上不會沒有文獻,國外研究很少,而且各說各的,正在討論。為什么中國提這個事,我們看是因為中國金融風險現在非常之大,非常受人們關注。對于風險形成的原因,我們分析不夠。中國金融風險形成的原因兩類,一類是金融體系自身,一類是金融體系的環境。如果我們不能夠從理論體系上把這點說清楚,永遠搞不清楚。國有企業貸款不還,包括在銀行帳上,怪誰?怎么解決不說,現要弄清楚,橋歸橋,路歸路,需要一個框架把橋、大路、小路分清楚。金融生態這樣一個很包容性的概念有助于我們認識清楚,中國金融風險形成的兩大類原因。在我們研究的范圍內分兩類,一類是金融主體,一類是金融生態環境。我們要研究這兩類因素,怎么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相支配。

  金融生態概念的提出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而且極有實踐性的問題。

  第二,我們研究把它放在地區之間。為什么研究這個問題不從宏觀層面而從地區之間就是因為在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下,統一共產黨領導下,各個地區情況是千差萬別。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我們分析四類。1、經濟利益和歷史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同重點就顯示出對金融環境的影響。大家看看廣東、江蘇、浙江,我們經濟發展到不同階段,金融系統對它的評價是不一樣的。3、因為中央政府總是用一種非均衡的戰略推動中國的改革。大家想想,東部崛起、西部崛起、老工業區改造,每一個地區都給政策。對中國這么大的國家來說,推動一個大的戰略性改革是需要不同的重點。但是我們看到,長期這樣,到今天其實還是這樣,在地方上引起機會主義現象。這兩年來,往中央跑、往北京跑比以前嚴重多了。宏觀調控之后,中央把權抓在手里。4、目前中國分權體制下,地方的行為有差異,包括考核指標差別。中央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要有科學發展觀。分權體制下會造成各個地區差距非常大,這就是中國是在地區層面上生態差別很大,也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在這方面做研究。我們看到,為什么像一般的市場經濟國家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國家再大,有行業區別、沒有區域的區別或者比較小。

  第三,怎樣評價金融生態環境。在我們研究中,哪樣東西構成金融生態環境的要素,按照重要性排序,第一位是法制。我在這里說好壞法制環境的好壞,是不是出事不重要,出了事以后案件處理得很多,大多數得到公正的解決。應該說法制環境是好的。第二,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高,金融生態環境就好一些。發展好的地方犯不上做破壞生態,甚至違法違規的事情。第三,金融部門的獨立性。金融部門獨立性比較強,用幾個指標衡量表明這個地方金融可以在這個地方做自己要做的事。第四,企業的誠信。企業的狀況決定了金融生態的狀況。第五,地方金融發展。很多人在用我們的研究,我說實際我們也是搭便車,我們簡單看看,金融機構愿意不愿意設立分支機構,設立第一個再設第二個。他們的市場行為,反過頭來作為指標,設了機構不發展說明不好。第六,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審批的程序,辦事的效率。第七,社會誠信。大家的想法不太一樣,社會誠信應當占很重要的比重。也許由于不太好度量的緣故,在統計中不是特別的重要,或者反映在其他幾個主要因素之中。第八,中介服務。我很高興嘉賓提到通過完善社會中介服務,完善金融生態。第九,社會保障。研究顯示,我看中國金融報有一篇文章講到社會保障問題。研究顯示,社會保障比較好的地方,金融生態也比較好。

  第四,改善金融生態的戰略。總體上分析九類因素,我們考慮這些問題需要綜合,我們強調金融生態問題是制度問題,而不是誰壞誰好,不是個人道德問題。我們歸納三類因素。第一,是政府的職能轉換。在中國這樣一個行政權利占主導地位的國度,所有的事情與政府有關。政府必須從直接參與解脫出來。十六屆五中全會正好談到政治體制改革,沒有這個改變,中國的金融改革是很難。我們強調了立法、監管、執法問題,上面嘉賓講話我都可以作為我的注解。保護債權人,誰說都應該保護,執行過程中都不保護。第三,建設社會誠信體系,大家講得很多了。

  我簡單把主要的一些問題和想法向大家匯報,我們的報告很快就出了。謝謝大家。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中國金融學會會長 周小川發表演講。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