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曼谷協定》簽署30年來首屆部長級理事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副部長易小準、孟加拉商務部部長喬杜里、印度商工部國務秘書伊蘭格文、韓國財政經濟部常務副部長樸炳元、老撾貿易部副部長薩翁蘇卡薩、斯里蘭卡貿易商務部部長費爾南多普勒等各成員國部長及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金學洙率團參加了本次會議。印尼、蒙古等9個非成員國也派員出席會議。
會議決定,從2006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曼谷協定》第三輪關稅減讓談判結果。加上現有關稅優惠減讓清單,新的清單合計涉及4000多個稅目產品的關稅削減。各國提供優惠關稅的產品數目分別為:中國1697個8位稅目,印度570個6位稅目,韓國1367個10位稅目,斯里蘭卡427個6位稅目,孟加拉209個8位稅目。主要產品包括農產品、紡織品和化工產品等。
與會部長共同簽署了《曼谷協定》的修改文本,并決定將其更名為《亞太貿易協定》。這一協定體現了當今世界經濟最新發展形勢,有關條款更加符合WTO規則要求,協定覆蓋范圍進一步拓寬,并為未來開展關稅減讓之外的投資、服務貿易及貿易便利化等領域的合作預留了較大空間。部長們還指示常委會就啟動關稅減讓談判的合作方式提出建議,并探討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流動的方式。
本次會議通過了《部長宣言》。《部長宣言》強調,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加速發展的形勢下,《亞太貿易協定》作為亞太地區唯一連接東亞和南亞的區域貿易安排,在開展貿易、投資和其他領域合作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對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將起到重要作用,將為促進亞太地區和全球貿易投資流動做出積極貢獻。與會部長們還對亞太經社會其他成員加入《亞太貿易協定》顯示了開放的姿態。
會議結束后,與會各國部長共同召開新聞發布會。薄熙來介紹了本次會議取得的主要成果,他表示,本次會議是《曼谷協定》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會議。《曼谷協定》的各成員國是近鄰也是朋友,這一區域人口眾多,彼此間經濟互補性很強,新修定的《亞太貿易協定》將推動各成員國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
薄熙來說,中國重視發展與《亞太貿易協定》成員國的經貿關系,這一協定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成員國都是互利互惠的。中國加入《曼谷協定》時,向其他五國提供了917個8位稅目商品的優惠關稅待遇,根據第三輪關稅減讓談判結果,中國將進一步向其他五國提供1697個8位稅目產品的優惠關稅待遇,平均減讓幅度為27%。同時,中國也將享受來自其他成員方共計約2000個稅目產品的優惠關稅待遇,平均減讓幅度約30%。關稅減讓和貿易便利化的實施將有助于中國與有關國家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
金學洙以及孟加拉、印度、韓國、老撾、斯里蘭卡等國部長也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了記者提問。他們紛紛表示,在北京召開的此次部長級理事會取得了重要成果,各國對《亞太貿易協定》為促進本地區經貿發展的作用和前景充滿信心,希望共同推動該協定向更高層次和更廣范圍發展。與會部長還表示,愿通過《亞太貿易協定》這一機制,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
《曼谷協定》簽訂于1975年,是在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理事會主持下,在發展中國家之間達成的一項優惠貿易安排。《曼谷協定》六個成員國地處東亞和南亞這兩大重要區域,擁有近26億人口的大市場,2004年GDP達到3萬億美元,貿易規模近2萬億美元。2004年中國與其它成員國的貿易總額為1045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