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波
11月1日,清華大學法學博士李剛就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對外埠車輛收取“進滬費”行為,分兩案向上海盧灣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一要求保護公民的政府信息知情權和信息公開請求權,二要求認定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的收費行為違法并退費。
這個案子吸引了包括新華社在內的多家媒體的關注,既因為這是李剛繼狀告“進津費”后,又一次提起“進滬費”涉嫌違法的公益訴訟,也因為政府信息公開制度這樣一個深受贊譽的改良措施,在實踐中卻不如人意。所以當事人李剛也稱,“我重視‘信息公開’這個官司,從某種意義上說更甚于‘進滬費’官司本身”。
公民重視“信息公開”,事實上是對自身權利的覺醒和爭取;政府重視“信息公開”,則是對自身角色的準確定位和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兩者在社會進步的進程中自覺地結合在一起,無論如何“看起來很美”。
《上海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是2004年初發布的,從文件本身看,不論是內容的規定還是具體的表述都難以挑剔。“規定”發布不久,就產生了作用。一位69歲的市民狀告徐匯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信息不公開,該案正式立案后,在政府部門中引發了“震蕩波”。許多官員都稱,此案對于建設透明政府有著積極意義。
然而一段時間過去,一些部門似乎有些淡忘,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就是一個例子。《新京報》的報道說,李剛向該局提出申請公開上海市收取貸款道路建設車輛通行費范圍內的道路的投資主體情況等信息。在規定的10日期限內,他沒有得到任何信息。這樣的事實只能說明,透明政府的理念在現實的操作中還不能真正得到體現。原因或許出自具體的工作人員,也或許是傳統行政的慣性和惰性使然。
某個具體的工作人員做事情不夠細致,并不為憂。但是如果行政部門的一些惰性和慣性不能改變,則是嚴肅的問題。問題體現在,職能部門并沒有真正意識到“信息公開”本身的深刻含義,不理解信息不公開可能涉嫌行政違法,更沒有主動性去做到信息公開,即便有公民依照規定提出申請,也就可以怠慢或敷衍了,甚至依仗公權的強勢,被告上法庭也無所畏懼。
我們不能不看到,此類問題決不是僅僅存在上海的某個行政部門里。在中國政府管理和行政機構的改革過程中,政府信息難以真正公開不過是許多問題之一。政府再造的任務依然是艱巨的。具體到政府信息公開這個問題,我以為,一方面是需要政府機構和公務人員進一步明確理念,增強主動性,另一方面,是加強法律的剛性,以法律的力量約束政府部門。同時,也寄希望于出現更多的李剛式的公民。民權在與公權不斷地博奕和爭取中,使社會充滿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