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林:企業全球化經營中應有本土化的行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9日 19:24 新浪財經 | |||||||||
2005年10月29日-31日由《中外管理》雜志社、北京中外企業管理培訓中心主辦的第14屆中外管理官產學峰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峰會主題為2006·中國企業“贏”思維。以下為主題論壇“中國造”如何和諧國際化上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博士發言實錄: 張漢林:中國企業國際化我想剛才主持人一開始講到了,今天也有很多媒體的朋友,需要說明一下,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國民生產總值70—80%都是對外
剛才孫先生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我們現在可以說產業依存度要是說起來的話,比較大的是服裝貿易。另外剛才主持人也說到了,我們是從1995年起算的話,得到反傾銷最多的國家。起訴立案到最后結案這個數據還是有一些差距,結案75—85%不要征反傾銷稅,并不是說都征收了反傾銷稅,特別是最近幾年加強了反傾銷的應訴工作,對歐美地區反傾銷的應訴成功率越來越高。媒體講一些數字或者是概念的時候,容易讓讀者產生一些誤解,在這里我跟大家要說明一下,對于經貿問題,貿易政策,貿易概念必須要予以關注。 剛才孫先生已經提了一個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高速比較的背后,我們的企業到底以一種什么發展模式去發展,這的確是很關鍵的。我們注意到了貿易摩擦的含義,絕大多數貿易摩擦的行業都是我們生產能力應該說比較大,可以說大多數遭到反傾銷起訴的行業,我們做過統計分析,基本上都是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廠家。這更多的值得我們去討論,為什么很多問題非要在貿易摩擦很嚴峻,或者說很多的時候,或者是沖突很明顯的時候我們要考慮,而不把這個東西前置化,為什么我們在企業的投資,一方在投資,另一方在規劃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的戰略模式,經濟結構的時候,不考慮這些問題。比如說我們的鋼鐵工業以及家電產業,勞動密集型的這些產業,幾乎沒有哪一個是生產能力不過剩的,為什么形成這樣的嚴重過剩的生產能力,而且這些產業還在形成,越來越多低水平的生產能力。為什么不能形成很好的協調,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在未來十一五發展和規劃期間要有一定的思考。所以我們覺得現代貿易摩擦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前一階段我們自己產業發展的后果,的確我們也要注意到,現代貿易環境確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2005年是WTO所有成員執行WTO協議協定,自身在WTO中承諾的很關鍵的一點,十年執行完畢。大家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了,今年出口增長比較快,1—9月份到了32%點多,但是我們的進口增長大致只有16%,17%左右,為什么呢?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貿易順差的格局。WTO履行成員有很大的關系,這樣的話,為我們的出口的確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與此同時,進口增長我們也是相當快,高于全球貿易水平兩倍左右的速度增長。中國的進口迅速增長是我們在2003年的時候,成為世界第三大進口大國,我們的出口也在去年成為第三大出口大國,這里很多都是制造業的領導。 在這里我想談一談中國外貿和中國產業發展的模式到底未來怎么走,因為大家注意一下,在去年和前年,2003,2004年,德國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但是德國的GDP總額只有三萬億美元,美國是12萬億美元。德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是35%,美國是25%,26%。絕對值而言,德國的GDP中制造業的規模是要低于美國的,但是為什么德國就成為世界第一,而德國的產品在全球卻很少得到中國現在出口中碰到的這種情況,所以我們也在研究德國的發展模式,德國有沒有中國這么多的加工貿易。德國的貿易政策應該說貿易保護主義的色彩并不顯得那么重,為什么德國就維持了很長時間的世界第二,絕大多數年份,從八十年代后期以來,他都是世界第二,最近幾年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今年的勢頭看上去,可能他還會維持世界第一。這樣的一種狀況下,中國的外貿發展模式,如果不改變,到底我們的企業賺什么錢,我以鋼鐵工業為一個基本的例子,大家算一下。中國的鐵礦石,鐵礦砂的含鐵量是比較低的,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鐵礦砂的進口大國。中國去年進口了將近3400萬噸左右的鋼材,而中國的鋼材出口到其他國家卻遭到反傾銷說賣得太低,高價進口鐵礦石,鐵礦砂,甚至有很高的運費,又進行生產能力國內不斷的擴張,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產量低價向世界銷售。最后主要的鋼鐵工業的受益者是誰?我們創造了很多的就業,還是讓更多的鋼鐵行業的工人獲得了更多的利益,這個東西,我們維持什么樣的鋼鐵品種的結構,鋼鐵生產能力,這是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視角去思考的。今天我們沒有必要談太多的企業社會責任,但是我在想,如果我們要講企業社會責任應該說不是講國內,而是我們的企業走出去以后,我們的企業走出去的時候,怎么與當地實現比較好的和諧。 所以我覺得在這個地方,因為我不想占用其他嘉賓更多的時間,我想跟大家談一談我們思考的,我們企業全球化經營過程當中,國際化過程當中應該要樹立全球化的視野,但是應該有本土化的行動。就在于對當地的市場,對當地的政策法規,當地的文化,當地的社區要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融入到當地的文化之中去,和諧的發展當中去,只有這樣,我想很多企業的國際化才能夠比較順利。否則大家可以想象,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為什么在中國國內卻沒有出現大量的,除了少數比較敏感的之外,我們有局部的地區,局部的企業,為什么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卻沒有出現中國企業走出去碰到的尷尬。這方面很多著名的跨國公司,在融入當地社會文化之中,做了很多很多很有價值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我們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當中需要認真研究的案例或者是經驗,這就是我的基本觀點,我不想占用大家太多的時間,一會兒自由發言的時候,可以形成一個互動,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