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診民族成藥產業(圖)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8日 09:15 經濟參考報 |
|
進入“十一五”規劃發展新階段,少數民族藥業在期盼什么呢?近日在貴陽結束的中國少數民族成藥產業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和民族藥業企業家們發出呼吁:應該給民族成藥產業以更寬松、平等的發展空間,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更強有力的支持和關注。
民族成藥正走向世界 少數民族成藥是我國少數民族的重要特需商品。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少數民族群眾根據當地的生產生活環境、藥物資源狀況和傳統文化特點,積累了豐富的防病治病經驗,對本民族長期流傳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和用藥配方,具有獨特的偏好,
這種偏好已經成為少數民族生活風俗習慣的組成部分。
國家民委副主任楊健強介紹,我國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成藥產業的發展工作,積極支持對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笆濉逼陂g,國家將少數民族成藥作為少數民族的特殊需要用品,確定了124家少數民族成藥生產企業作為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生產定點企業,享受有關優惠政策。
據國家民委初步統計,目前我國少數民族成藥生產企業有200多家,2004年實現產值約55億元。藏藥、蒙藥、維吾爾藥、苗藥等一大批民族藥,從不登大雅之堂的土方土藥,逐步進入國家藥典、步入全國醫療保險體系,開始走向世界。民族藥生產方式從傳統作坊式手工生產到按照GMP標準的現代化工廠專業化生產;民族藥生產原料從完全依賴自然到按照GAP標準進行基地化種植;民族藥銷售從江湖“游醫”到按照GSP標準建立藥品配送物流體系。
目前,全國藏藥生產企業已有100多家,其中西藏自治區藏藥生產企業40多家,生產360多種藏成藥,年產值在3億元以上;四川省有藏藥、彝族藥、羌族藥為主的民族成藥生產企業19家,年產值約10億元。貴州省生產苗藥的企業已有70多家,占全省制藥企業總數的38%,15種民族藥品單品種產值過億元。
如今,少數民族成藥早已不僅是少數民族的特殊需要用品,少數民族成藥產業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少數民族文化內涵的特色產業,成為具有民族地區比較優勢的支柱產業。藏藥、蒙藥、維吾爾藥、苗藥等56個品種的少數民族成藥相繼在全國連鎖的“少數民族醫藥專柜”銷售。奇正、晶珠藏藥、蒙王蒙藥、奇康維藥、貴州神奇、百靈等一批少數民族成藥早已聞名全國,甚至遠銷歐美。
民族成藥之隱憂
民族成藥知識產權能否得到保護?這是貴州苗藥進一步發展遭遇的一大難題。2002年底,貴州154個民族藥經SFDA的嚴格審查,正式上升為國家(試行)標準,隨著國家2年試行期的結束,大量民族藥就有被搶仿的可能,這無疑會給剛剛起步的貴州民族醫藥工業造成重大打擊。
貴州漢方制藥公司總經理邊曙光認為,民族藥有自己獨特的規律和實踐經驗,特別是在當前民族藥剛剛走向市場時,不能用化學藥的標準衡量民族藥。因此,民族藥能否健康發展與國家政策扶持及全社會的認知和支持密不可分,“但是,同中、西藥相比,我們不在同一起跑線上!
專家指出,許多民族民間醫藥知識正受到主流文化和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創新機制的缺失,而知識產權制度是促進創新的有效手段。
內蒙古自治區民委經濟發展處處長于新民結合當地蒙藥的現狀提出見解:設立中介機構,協調農、林、牧、醫藥、環保等學科,組織對地產藥材規;N植技術攻關,逐步推行中蒙藥材GAP制度,建立野生資源瀕危預警機制,保護中蒙藥種質和遺傳資源;建立中蒙藥數據庫和種質資源庫,收集中蒙藥品種、產地、藥效等相關數據,保護中蒙藥材種質;加強中蒙藥材新品種培育,開展珍稀瀕危中蒙藥資源的替代品研究,確保中蒙藥可持續發展。
“我國民族資源豐富,但生態個別地區缺乏生態資源保護意識,過度采挖瀕危藥材,使野生民族藥材資源受到嚴重破壞。”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研究所所長張藝教授說。他認為,很多制藥企業對民族藥資源重使用、輕保護。民族藥開發與生產受藥材資源制約,部分藥材比較緊缺,如金耳環、黃藤、山烏龜、蘿芙木、走馬胎.獨腳金、穿山甲等頻臨枯竭。尤其是對瀕危品種,更要大力養殖種植,建立基地。把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走可持續之路。同時,加強對民族藥的基源考證、本草考證及生藥學鑒別研究。一方面應加快對民族醫藥驗方、特色療法等民族醫藥知識經驗的收集整理,另一方面對民族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刻不容緩,“逐步建立起專利保護為主導,商標保護為形象,商業秘密保護為點綴,行政保護為補充等多種手段并用的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醫藥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專家們共同的希望是:在加大生物多樣性與知識產權保護基礎上,應盡快確立民族民間醫藥知識利益共享的理念與對策。尤其是少數民族或當地人共同參與,采取有力措施保護當地社區從他們的民族醫藥資源中獲得最大化利益和相應的知識產權,應用民族藥物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進一步開發出類似青蒿素、紫杉醇、云南白藥、燈盞細辛和沙棘等具有重大影響的民族藥,不斷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民族醫藥可持續發展和民族藥新藥開發的協調關系。
GMP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專家指出,民族藥物從總體而言,仍然是品種少,檔次不高,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欠缺,還處于方興未艾階段。民族藥企業大都是新興企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和西部企業。一是資金少,起點低,基本建設和GMP改造動用了大量資金,當前的開發能力有限;二是藥品銷售主渠道不暢,進入醫院還比較困難。
邊曙光認為,能否爭取《醫保目錄》擴容是民族藥進一步發展遭遇另一大難題。據了解,與2000版《醫保目錄》相比,2004版《醫保目錄》中的中成藥品種由415個增加到823個,增加了98%,西藥品種由725增加到1031個,增加了42%,民族藥一個都沒有增加,仍然是47個。
邊曙光說,這使我們對民族成藥未來發展感到擔心,今后的路會不會越走越窄?
諸多企業家談到,目前全國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這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市場,能夠進入《醫保目錄》,就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較小的市場推廣成本,也意味著產品的安全性和療效得到認可,這對于民族藥企業發展壯大無疑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半S著GMP認證結束,后GMP時代的來臨,貴州制藥企業在競爭能力和發展潛力上都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一方面藥品生產價值鏈上的各環節促使產品成本逐年攀升,另一方面,整個醫藥行業的價格和政策限制,使制藥企業的錢沒有過去好賺了,這也是當前制藥企業發展需要破解的新課題,必須去努力開發新的有競爭力的產品。當然,GMP改造的大量消耗使絕大多數企業資金緊缺,導致新產品研發資金捉襟見肘,產品儲備不足等,也是企業發展后勁乏力的一個制約因素。
楊健強說,在充分肯定我國少數民族成藥產業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當清醒地看到,少數民族成藥產業發展仍存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與西藥生產企業相比,民族藥產業發展的規模、速度以及產品品種、劑型等,仍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和各族人民群眾防病治病的要求;不少企業設備差、技術水平低、工藝落后、創新能力不強、市場競爭力弱;特別是研發、種植、生產、經營各環節銜接不夠,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等。
據了解,“十五”期間,國家為支持民族貿易和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生產,制定了一系列優惠照顧政策。在此期間,國家民委會同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確定了124家少數民族成藥生產企業作為少數民族特需產品生產定點企業,享受有關優惠政策。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至2004年,全國124家少數民族成藥定點生產企業享受流動資金貸款利率優惠約11200萬元,享受技術改造貸款利息補貼約600萬元。其中貴州省的23家少數民族成藥定點生產企業,僅2004年一年就享受流動資金貸款利率優惠151.3萬元,優惠利率貸款規模6.4億元。
楊健強表示,“十一五”期間,國家對包括民族藥生產企業在內的民族特需商品生產企業將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重點支持那些既是少數民族群眾的特需品,又是普通消費者喜愛的民族藥品,特別要支持市場前景好的企業發展。如清真食品生產企業、少數民族成藥生產企業等,國家將繼續采取提供流動資金貸款優惠利率、技術改造貸款給予貼息等方式,把國家政策優勢與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和民族地區資源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扶持這類企業做強做大,形成民族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具有比較優勢的支柱產業。
作者::石新榮 章達飛
。▉碓矗航洕鷧⒖紙螅
|
|
滾動新聞欄目 相關鏈接 |
|
|
| |
| |
經濟參考報其他文章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