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加快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勢在必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5日 09:17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孫汝祥 實習生 喬鮮花 十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積累了許多問題。在未來的十一五時期,必須重視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農業與農村發展、區域發展與城市化等問題。10月22日至23日,諸多專家在首屆中國經濟論壇上圍繞“十五”計劃的實施和“十一五”規劃的展望展開討論。
朱之鑫:三農和西部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亟需破解的難題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朱之鑫指出,十一五時期以及今后十五年“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時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時期”,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轉眼即逝,挑戰長期存在”。 機遇主要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將為經濟增長創造最大的需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將為經濟增長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將促進經濟保持較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將不斷地改善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增強將為我國廣泛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提供機遇。同時,我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國民儲蓄率較高,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產業配套能力較強,物質基礎技術較好,調度供給的能力較強,這些都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挑戰則主要表現為資源、科技、人才和體制四大瓶頸以及三農和西部兩大問題。 四大瓶頸分別表現為我國資源的稟賦較差,資源短缺的問題比較突出;科技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一直沒有提高,關鍵技術長期存在缺口;人力資源豐富,但人力資本積累不足,人才總量、結構和素質還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已初步建立,但仍不完善,一些敏感性強,改革難度大的領域還存在著體制障礙。 此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三農問題和西部問題兩個亟需破解的難題。“三農問題難就難在眾多的而且不斷增加的農業人口與有限的并且越來越少的農業生產資源的尖銳矛盾。”朱之鑫說,“從空間結構看,能否實現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和難點不在中部和東部,而在西部。西部的發展之所以成為難題,在于西部很多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難以支撐不斷增加的人口過上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生活。” 張卓元:粗放型擴張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卓元指出,“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在于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當前中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成為最大瓶頸。我國資源利用效率低,這幾年還有惡化趨勢。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擴張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 張卓元表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有兩條,一是要依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二是要深化改革,形成有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從經濟活動主角轉為公共服務型政府。 要深化財稅改革。包括建立與事權相適應的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體制,財政資金不再投向一般競爭性產業,而要投向公共服務領域,規范土地收入管理辦法,將土地收入和專項基金等預算外收入納入預算管理,調整和完善資源稅,實施燃油稅,穩步推行物業稅等內容。 要深化價格改革,重點是使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能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的稀缺程度。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之所以難轉變,是因為我國的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長期受國家管制,嚴重偏低。今后,要在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價格,以促進節約利用資源,提高效率。 此外還要推進其他方面改革,包括改革干部政績考核和提拔任用體制,深化企業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市場體系和市場秩序,逐步理順分配關系,提高外貿的質量、效益和利用外資的質量等。 劉世錦:經濟增長模式正面臨日益增加的轉型壓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實際依托于一種有特色的經濟增長模式。低成本競爭增長模式的組成要素主要有大規模且日益擴展的市場,低成本而且素質比較高的勞動力,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穩定的國內政治社會環境。而市場導向的改革創造了一種新的體制和機制,使上述要素能有機地結合起來。 劉世錦指出,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正面臨日益增加的轉型壓力,原因在于2002年下半年開始的新一輪經濟增長中,低成本競爭的經濟增長模式受到很大沖擊。這些沖擊主要來自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能源和其他重要資源、環境約束壓力的顯著加大;新增長點所帶動的經濟外延擴張空間縮小;金融風險因為經濟增長減速和開放擴大而增加;收入差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加強;中國經濟的“超大”規模引起的外部不適應。 以上這些壓力或挑戰在劉世錦看來,在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內是難以為繼和消化的。因此,他認為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勢在必行。 劉世錦說,增長模式轉型的目標一是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為的是人的物質、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二是增長應當統籌兼顧,在經濟與社會、城鄉、產業、區域、國際國內和人與自然之間力求達到一種動態均衡。三是增長還應當是可持續的,減少和避免增長中的波動,增長潛力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得到充分、有效地釋放。 為此要選擇的發展戰略包括擴大內需戰略、自主創新戰略、資源節約戰略、穩定增長戰略、金融改革戰略、開放升級戰略。 汪同三: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表示,在“十一五”規劃中,政府需要重點解決城鄉協調發展戰略問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問題;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問題;消費促進戰略問題;金融安全戰略問題;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 汪同三指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解決是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是實現中國社會公平的戰略要點。他認為僅僅依靠傳統意義上的農業不可能改變農村落后于城市的現狀,必須在制度上改變城鄉二元供給制度,改變農村公共品供給狀態——由以農民為主到由政府為主。要明確政府在農村公共品供給上的責任,界定政府、農民、社會中介機構在提供農村公共品上的分工。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這是調整城鄉利益分配格局的核心。 他主張“十一五”時期,應當把教育作為一個單獨的問題從一般社會發展戰略中分離出來,單獨規劃,特別強調。 汪同三認為,“十一五”期間,需要重視并實施消費促進戰略,應采取切實措施,推出新的政策,刺激消費需求。要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特別是對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的支出,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財政體制。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消費。要強制性推進建立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制度,特別是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及工傷保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