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工商時報:敢想敢干 17萬溫州人掘金大武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5日 01:04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鄧隆飛 通訊員 孫大淶 周和中 武漢溫州商會是國內所有溫州商會中隊伍最龐大、機構最完善的 武漢市今年秋季的溫州招商可以說是滿載而歸,武漢市分管民營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副書記,在武漢市溫州商會的幫助下,直下溫州簽下包括100多個經濟項目,投資總額200多億
程康彥,原湖北省公安廳副廳長、原武漢市公安局局長,現在的武漢市委副書記。他告訴記者,武漢市的繁榮我們不擔心,本地人干不好的,溫州人可以干好,說武漢市的生意不好做,但是溫州人每年從武漢市就拿走了300多億元。 溫州商人的家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武漢市約有17萬名溫州人,大約占了在外溫州人總數的1/10。而武漢溫州商會是國內所有溫州商會中隊伍最龐大、機構最完善的一個,下轄13個分會、3個副會長單位、2個理事單位。 現任會長羅云遠說,靠著團結、埋頭苦干的溫州精神,商會才有了今天的規模;而隊伍的壯大,也會使“溫州速度”越來越快。 溫州人在武漢闖蕩歷經4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前,人們是從修鞋攤、發廊中認識了溫州人,他們十分不起眼,只會默默干活。 改革開放之初,溫州人以租門面為主,從皮鞋、服裝到五金電器,什么都做,紐扣、標簽、標牌、商標、小飾品、小玩具,武漢人懶得做的“小玩意兒”,他們都樂意經營,不經意間,人們發現溫州人一撥撥入駐漢正街。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他們轉向專業批發市場,從事行業擴大至13個,包括電器、紡織、燈具、皮革、鞋業、服裝、印刷、汽配、潔具、五金電料、物流運輸、運動休閑和房地產開發,一些具備實力的老板們開始興建專業市場。此時,武漢溫州商會應運而生,溫州人的生意也開始加速。 到了本世紀初,溫州人興辦工業園,從商貿轉向研發、生產,各界對溫州人的能量似乎已經變得司空見慣。溫州人創造多大的奇跡,已不再是新聞。 “沒有協作,就不會有遍布全國的溫州城、溫州街、溫州村”,對于這一點,羅云遠深有體會。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五金電料市場———華中五金城,約有1/4是溫籍商戶。在建的武漢溫州工業園,也由在武漢的溫籍企業家們抱團打造。 做生意要敢想敢干 兩年前,武漢本地人是不會看好武漢地價的,結果溫州人來了之后在房地產市場上大賺了一筆,為此武漢本土地產商總結自己沒有抓住機遇的原因:沒有像溫州人那樣敢想敢干。因為思路決定出路,眼光決定成敗。武漢溫州商會書記葉永飛大膽預測說,5年之后,武漢綜合實力不會輸給南京。南京樓市均價為每平方米5000元,而武漢只有3000元,上升空間很大。他說,早期溫州人投資房地產大多集中在商鋪。其中,以商聞名的漢正街是武漢溫州人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對武漢地產感興趣的還有溫州赫赫有名兩大財團之一的中馳集團。該公司執行董事、華通集團(武漢)投資公司董事長黃卓仁介紹說,2004年中馳在武漢拿下了一塊面積近200畝的土地,目前正在拆遷,預計11月份開工,整個投資將達到9億元。 溫州人的“誠信經” 羅云遠當武漢溫州商會的第三任會長之前是副會長,他在商會一直是一個俠客,做生意他很講義氣,二十多萬借給朋友,結果朋友虧了不好意思見他,他上門去把借條當場作廢;七八年前他收留了一個孤寡老人,每天管吃,每年給幾千塊錢過年;他還有英雄救美被人砍的經歷。 當上會長后,羅云遠第一件事就是讓武漢的溫州企業家進行全面體檢,費用由商會出。第二件事就是舉辦一系列的培訓班,講經濟合同、講現代企業制度以及普及法律知識。他說,會長不好當,沒有實力當不上,不會做人當不好會長,沒有奉獻精神商會也辦不好。 羅云遠的名片上一直印有“誠信第一”四個字。商會應該是個溫暖務實有權威的組織。只有誠信模范才能當會長和副會長,商會倡導只有誠信的溫州人才會受人尊敬。 在采訪中,記者曾就如何約束不誠信和假冒偽劣產品行為請教羅會長。如此復雜的問題,他只用一個簡單的道理就說明了:因為溫州人愛面子,如果不誠信就沒有面子,也沒有人交往了,生意也做不好了,不誠信是不劃算的。 “浙商掘金的鋤頭” 每天,小藍鯨橋口美食廣場要接待一些并不就餐的客人,他們經迎賓員指點,直接上五樓。五樓,武漢溫州商會總部,盡管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套房,但它是在漢溫州商人的“家”。 羅云遠說:“靠著團結埋頭肯干的溫州精神,商會才有了今天的規模;而隊伍的壯大,也會使‘溫州速度’越來越快。” 誠然,團結只是溫州精神之一。武漢溫州商會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武漢的溫州商會可以說是有著良好傳統的。 有人稱溫州人為“東方猶太人”,也有人開玩笑說:“溫州商會的會標,就像浙商來漢掘金的鋤頭。” 而羅云遠這樣解釋浙商青睞湖北的原因:“我16歲就到武漢做小生意,從睡地板開始,這邊的商業競爭很厲害,老鄉間流傳一個說法,能在武漢立足,以后到全國各地發展都不愁。” 在湖北,浙江商人開起拿手的電器廠、五金廠、鞋廠、燈具廠、汽配城、皮革公司、印刷廠,建起建材裝飾廣場,還打入漢正街開起服裝市場,創辦華中最大的眼鏡市場,甚至在十堰開起了汽車市場。 抱團打天下 曾有人實地考察溫州模式后,回來感慨萬千:溫州人自信,氣魄大,敢一擲億元做廣告,動輒投資數億元興辦實業,“我們認為不可能做成的事,他們卻干得轟轟烈烈。” 嚴斌是溫州瑞安人,到漢正街6年了,現在是9個內衣品牌的湖北總代理。嚴斌說,他加入了瑞安商會,每半月會分片區交流一次,誰發現商機都會說出來,感興趣的會員會合作,一起將生意做大。 這種感受也得到武漢市鐘表眼鏡同業商會負責人的認同。據介紹,截至目前,全市鐘表眼鏡行業經營門店372家,全年銷售額2個億,同業商會的會員單位門店已超過120家,銷售額占到全行業的75%。 武漢的浙商曾建“資金俱樂部”,成員僅憑個人信用,不用任何擔保,不用經過繁雜的手續,便可在數天內籌得數十、上百萬資金。很多老板早期以此相互支持,得以快速發展壯大。 在商會會員的眼里,商會猶如娘家,這里有信息,更有情誼。 “一個有困難,大家齊幫忙”,在眾多商會人士看來,這是商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生意做強的“法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