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校徽
“家鄉情結中外相同,故鄉情結古今相通。”1988年兩度遠赴劍橋大學的郭貴春義無反顧地回到山西大學。從校長助理到常務副校長,到黨委書記兼校長,郭貴春為山西大學創造了驚人的業績。人們說是郭貴春辛勤耕耘數十載,才造就了今日之山西大學。
從郭貴春的言語神態中,使筆者感到一種博學者的睿智和實干家的干練。他那高度近視眼鏡后面深邃的目光分明告訴你,他所能提供的,永遠是理性的答案而不是尋求答案的過程。我們是不能完全精確概況的,其實,他不是一個單純的行政管理者,也不是一個純粹的學問研究者,更不是一個忙于應付的活動家。當你深入到他的世界,從一個大學校長的角度,我們可以迅速作出的概況是:他是一個文化校長,一個民主校長,……
文化校長
說郭貴春是一個文化校長,首先是他本身是一個走在文化前沿校長。
關于科學研究的對象或科學的概念是實在的還是非實在的?從20世紀20年代,科學界便開始了這場爭論。郭貴春認為,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這便是他的重要研究領域-科學技術哲學中的科學實在論。
科學技術哲學是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主要就科學技術本身極其與經濟、社會、文化相聯系的各個方面進行方法論層次的思考和探索,以掌握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和科學技術與社會互動的作用與影響關系。上世紀80年代,郭貴春從普通哲學的研究深入到科技哲學這一邊緣學科,并逐步把科學實在論
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他的研究進入一個突破性階段。他獨立完成《代科學實在論》、《科學知識動力學》兩部專著,其中1991年出版的《科學實在論》是國家教委“七五”重點科研項目的一部分,該書是中國學者獨立完成的這一領域的第一部著作,有填補空白的學術意義。
從此,郭貴春一直走在這一研究前列。1995年他進一步推出《后現代科學實在論》,1998年又完成著作《后現代科學哲學》。郭貴春編撰的《科學實在論教程》被教育部納入面向21世紀研究生教材計劃,進一步肯定了他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地位和研究成果。
郭貴春曾兩度遠赴劍橋大學。第一次是1986年到1988年,在著名專家海西教授和霍斯金博士的指導下,研究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逐漸形成科學而先進的研究方法,并對所學專業有可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第二次是1992年,應導師J勞埃德教授的邀請,郭貴春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馬力與導師合作研究了一年多。
在英倫三島,在莎士比亞故居,在大英博物館,在英格蘭皇室古堡,郭貴春通過異邦所讀、所見、所聞,考察著作為西方近代文明發源地的英國的文化、思維發誓,尋找著東西方對話的大語境。異鄉的文化令郭貴春站在更高精神層面,進入了更加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更宏大的學術建構之中,進行古與今、中與西的精神對話,完善了多重智慧的撞擊、交融和升華。
大學名片
2005年度中國大學排行榜日前新鮮出爐,山西大學均榜上有名,且排名順序基本處于上升趨勢。2002年至今,山西大學作為教研型、綜合類大學,其排序分別為百強中的95名,80名、72名和64名。由此不難找到山西大學的一個發展軌跡,而這都跟郭貴春的文化思辯理念和文化建設理解密不可分。因為在他1999年主持山西大學的黨委、行政工作之前,山西大學在全國的高校排名是第146位。
教育部評估所的王站軍副主任來山西大學講學,講完后在郭貴春的辦公室里,就什么叫“國內一流大學”明確回答:“就是排在前100位的大學。”因為全國普通高校1500多所,前10%就應該是一流大學。山西大學顯然是屬于一流大學的,在山西這塊古老文化深厚的土地上,今天的山西大學應該算是一個文化標高。
“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提高山西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一直是郭貴春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在山西大學百年校慶之際,他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山西大學的發展已經從內在發展的規律上要求從“文化建設”的層面去看待面臨的任務和形勢,提高山西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全面推進山西大學的發展。從文化層面去去理解大學的本質,去認識教育的規律,去認識我們承擔的各項工作的意義,提高執政能力的文化品位,這是非常重要的。
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是大學存在的標志,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不僅在于它的實體的客觀存在,而且在于它也是一種文化的存在。
大學文化是大學本質的反映。大學與文化具有天然的聯系。大學的出現就是為了繼承文化、傳播文化、創造文化、通過文化的繼承、傳播和創造,促使教育者社會化、個性化、文明化,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大學文化是大學傳統的體現。走進山西大學校園,感到非常親切。為什么呢?不僅是山西大學的漂亮,而是深刻的文化感受,學校的“中西會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強報國”的傳統,奠定了學校厚實的文化底蘊。
大學文化是大學特色的折射。對于大學來講,每個學校因其歷史傳統、地理環境、辦學理念、辦學戰略的差異性,都會產生自己的辦學特色,就是一種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是大學創新的核心。創新是一所學校發展的關鍵。創新有表層的推陳出新,也有深層的“標新立異”。大學文化增強了歸屬感、使命感,形成了凝聚力、內聚力和共同價值觀。
郭貴春在山西大學2005年的工作計劃會議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大學文化建設事關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我們簡單節錄其中的幾段認識和理解他的思路:
任何一所有戰略眼光的大學,無不把注意力放到文化建設上來,用優秀的文化豐富自己,用先進的文化完善、構建濃郁的校園文化,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打造學校的文化形象。要推進高水平辦學與高效益辦學的協調發展,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所有的發展都必須落實“四個高”:高素質的人才培養,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高效率的運行機制,高層次的國際交流。所有的建設都要體現四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管理效益、文化效益。
……
學校要有自己的整體文化建設,各個學院、各個處室也要有自己個性化的文化建設。首先,我們要完善文化機制,而完善文化機制的關鍵在于培養大學精神。因為我們的精神是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穩定的,并為所有成員所認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它是辦學歷史、辦學傳統、辦學思路、辦學定位、辦學特色、辦學戰略的集中體現。其次,我們要樹立良好的山西大學的“文化價值取向”,而樹立良好的“文化價值取向”根本在于我們建立各個方面的規范。第三,我們要突出文化建設的凝聚力,而突出文化建設凝聚力的根基在于勇于改革。而改革恰恰是完善文化機制和樹立良好文化價值取向的必然要求。
……
山西大學的學科建設必須朝著建設“學科群”的目標而努力發展。“學科群”的建設要與我校學術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結合起來。“學科群”的建設是為了構建更廣闊的學術平臺,而這個平臺的建設在建制上是以學院為基礎、在學科上是以博士點和碩士點為紐帶的。我有一個設想是:形成以課題研究為紐帶的研究小組,以學科建設為紐帶的研究室,以學科群整合與發展為紐帶的學院,這樣我們就形成了三個層次、一條龍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管理體系。
民主校長
被成為“三晉最高學府”的山西大學創建與1902年,是我國最早建校的3所國立大學和聯合國最早注冊的中國高校之一。是山西惟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學校設有哲學、經濟學等10大學科門類65個本科專業,18個雙學位專業。現有90個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點,2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4個博士后流動站。擁有光學和科技哲學2個國家重點學科、20個省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建設學科。
在新世紀新的發展空間和發展背景下,郭貴春用他嚴謹的科學理性思維構建他的開放、民主、和諧的大學環境氛圍。在山西大學,郭貴春校長在與不在工作都能有序進行,因為他的權利下放了,所有的事在各學院或分管副校長那里就能拍板解決。這里沒有一支筆的獨斷專行。這樣的民主管理與他所倡導的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他明白:沒有開放和民主的文化是閉塞的,是不完整的、不和諧的。
郭貴春的學校管理基于多年來研究學問中培養起來的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使他徹底擺脫心血來潮的拍腦袋做法,在管理中體現出宏觀規劃的韜略和高效、嚴禁的作風。
他能以學者的態度把千頭萬緒的事情條理化、標準化,使學校管理井然有序而不斷向前邁進,這是一種難得的管理者的素質。郭貴春從1994年走上學校領導崗位,從校長助理到常務副校長,到黨委書記兼校長,郭貴春的業績在學校有目共睹。
郭貴春從事教學與科研比做排球比賽的“主攻手”,把管理工作喻作“二傳手”。他深感擔任大學領導必須具備主攻手和二傳手的雙重職責,必須在主攻某一學科的同時,對每一學科全盤考慮。
在管理上,他推行三個結合:堅持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相結合,堅持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相結合,堅持制度管理與情感管理相結合。實際上就是強調以人為本的文化管理。各個學院給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分別設立相應的工作空間,營造創新的氛圍。這幾年,山西大學進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會化改革,以及實行的各種獎勵、政策以及創新人才崗位津貼,都是尊重創造、鼓勵創新、扶持冒尖的體現。
大學的發展歷史表明,大學是一個具有高度自我調適能力的組織,開放、包容是大學文化的基本特性。
高等教育國際化形勢要求大學必須敞開胸懷,用開放氣度、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識開拓大學的未來。只有通過對內、對外的開放,大學才會盤活發展所需的各種信息和資源,并通過文化的輻射永葆自己的生機和活力。山西大學目前廣泛開展國際交流,開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顯示了擴大開放的氣度。
2004年,在鞏固已有校際關系的基礎上,山西大學與日本關東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韓國培林大學簽定了校際交流協議,開辟了新的校際交流渠道。聘請了來自美國、日本、法國、德國、俄羅斯、愛爾蘭等6個國家的十余名長期外國專家,承擔學校的本科、研究生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加大短期文教專家、科技專家的聘請力度,已接待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專家教授,涵蓋了學校17個本科教學學院。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先后與阿斯頓大學、伯明翰大學、美國愛達華州立大學達成了選送本科生的意向。同時注重發展留學生事業,2004年共接受來自意大利、澳大利亞等9個國家的留學生77人,派遣出國交流人員47人。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200余人次,形成了開放辦學的新格局,邁出了加快國際化進程的步伐。
校長名片
科學實在論乃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哲學界最為關注的命題之一。
郭貴春于此用功尤勤,國內、國際會議中,其業績都無一例外成為學者議論的中心。我國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教授主編的《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列專章予以介紹,稱“他也許是中國內地始終咬定科學實在論不放、非‘整死’科學實在論不可的惟一一人;也許是中國內地以‘科學實在論’為書名撰寫專書最早、最多的一人。”
我們可以簡單地翻開郭貴春的簡歷來解讀他的人才價值。
郭貴春,男,山西省沁縣人,1952年出生。山西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省委候補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重點學科首席專家,教育部哲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辨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山西省科技專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科學與辯證法》雜志名譽主編。
已出版的著作有:《當代科學實在論》、《科學知識動力學》、《后現代科學實在論》、《近代科學的起源》、《后現代科學哲學》、《科學家的頭腦》等專著,主編、譯著20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已經完成及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有:“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國家教委科學研究基金”、“山西省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基金”,“國家教育部重大項目”,“國家軟科學”,“山西省軟科學”,以及“國家教委七五重點科研項目”等20余項。已培養博士、碩士生40余人。2004年郭貴春教授成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98名委員中惟一來自地方院校的委員,是全國公認的著名哲學家之一。他指導的博士學位論文獲得”2004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是山西省迄今為止第一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郭貴春曾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歸國留學人員”、“山西省優秀專家”、“百年三晉英才”、“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多項榮譽稱號。1995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聘為“科學技術哲學博士生指導小組成員”。1998年作為學科帶頭人成為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博士點首席專家。
郭貴春教授注重教書育人,主張在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基礎和平臺上進行教學改革,1991年晉升教授以來,已導師身份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40余人,其中博士后4人,博士生32人,碩士生28人。
郭貴春更注重科技哲學整個學科的發展,始終充滿振興學科的激情,積極支持該學科教研人員參與國內外的各項學術活動,促進了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學科整體水平不斷提升,保持了在國內同類學科中的領先地位。在他領導下,1998年,獲得科學技術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填補了山西省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的空白。
2000年,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成為該學科全國高校惟一的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也是山西省迄今為止惟一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002年,科學技術哲學學科被評審為國家重點學科,也是該學科全國惟一的重點學科。
2003年,科學技術史成為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成為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山西大學博士點從1993年實現了零的突破,到2004年博士點總數達到24個,還新增了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
碩士點總數有1992年的18個發展到2004年的90個。
“勉之期不止,多或由力耕。”郭貴春坦言,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多年來的做事專一、執著,一旦認準目標便全力以赴,心無旁騖,不該干的事情也不干。在山西大學任教這么多年,面對外面的優厚條件和高薪聘請他從來沒有心動過,教學之余便埋頭做學問。郭貴春將山西大學百年辦學傳統概括為“中西會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強報國“,如今他正率領學校師生全力建設國內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型大學。近年來,經過全校師生的努力,學校每年都有新變化、新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郭貴春校長的不懈努力下一所研究教學性大學將矗立在三晉大地!
《市場報》 (2005年10月21日 第十五版)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郭貴春
山大校園
山西大學校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