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北京近100公里、初步規(guī)劃6000畝的超大體量、8000棟別墅、最高售價每套數(shù)千萬元……面對京津新城這樣一個房地產(chǎn)項目,恐怕大家都要問一句:“這樣的房子賣給誰?”
對于業(yè)內(nèi)的疑問,京津新城方面表示,在實際銷售中是很難去把握購房者究竟是誰的。即使“生活社交場所”的身份為京津新城帶來了一定的需求客戶,但這樣的需求是否足以支持這樣大規(guī)模的京津新城呢?京津新城在北京市場的銷售前景到底有多樂觀?這些答案似
乎并不清晰。
“產(chǎn)品定位”原本是樓盤的立足之本:要做怎樣的房子?這樣的房子賣給什么人?這些人為什么要來買這樣的房子?解決了這三個問題,項目就成功了一多半。可偏偏就有那么一些項目,其定位或者怪異、或者偏激、或者超前、或者看上去不切實際,留給業(yè)界一重重疑惑。
對于這樣的項目,我們很難用成功或失敗去衡量。我們更應該給予其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因為它們極有可能上演“成王敗寇”的戲碼,產(chǎn)生非常的影響力。本報記者遂以獨家的視角,對一些樓盤進行了深入調(diào)查,并在《新北京樓市周刊》推出“這樣的房子賣給誰?”樓盤定位探討系列報道,本篇為該系列的第一篇。
商報記者 楊靜
見這樣的房子賣給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