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中國經濟大講堂 > 正文
 

李強:十一五規劃如何推進城市化健康發展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7日 10:31 新浪財經

    從2005年10月8日起連續5天推出的中國經濟大講堂特別節目,每天晚間黃金時段9點30分起由《經濟半小時》、《中國財經報道》欄目聯合播出1個小時。以下為《中國經濟大講堂“十一五”規劃如何推進城市化健康發展》節目腳本。  

  他喜歡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經濟問題,他認為貧富差距、人口流動、失業問題,無不和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6年前組建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他,頻頻走上哈佛、耶魯的講臺
,闡述他的學術觀點。今天,他將闡釋,中國的城市化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

  《中國經濟大講堂》本期節目主講嘉賓——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教授

  演講主題——“十一五”規劃如何推進城市化健康發展

  李強:最近二十六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二十六年。計算改革開放以來的GDP增長率,平均我們二十六年來的增長率超過8%,有時候超過9%。像這樣一個大國這樣持續的增長時間在國際上來說確實是比較罕見。當年像日本、韓國他們也曾經達到比較長時間的增長。我們目前的持續增長,大體上和日本和韓國的持續增長時間是持平的,甚至超過他們。因為我們從今天發展情況看,未來大概有二十年時間還是很可能有持續的增長力的,那么怎么樣來規劃經濟發展,怎么樣來繼續推進我們經濟發展就變得異常重要。在未來“十一五”的五年建設期間,規劃建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關于城市化,或者有時候也叫城鎮化,今天我想就這個問題從四個方面來談一下。

  城市化和三農問題的關系是什么?

  李強:第一個方面,談一談城市化、城鎮化和三農、農村發展的關系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只有通過城市化走這樣一條道路,才能最終把我們國家的農民問題、農村問題、農業問題真正地使它得到解決。為了闡述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究竟什么叫城市化。城市化最初發生在歐洲,特別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隨著產業的發展,人口在某些經濟集中區域迅速集中。為什么呢?很顯然是工業化推動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就是所謂叫做現代化的兩個互相呼應的方面。我們總說現代化,其實最核心的無非是兩個方面內容,一個講的是工業化問題,一個講的是城市化的問題。

  五十年代初期,當時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一五期間應該說我們當時對于工業國家的建設經驗還不足,但是當時的發展勢頭很好,解放以后經濟大面積恢復,于是就產生了一種現象,叫做城市化。當時中央政府投資興建了很多大型工業(企業),大型工業(企業)需要勞動力,當然就使得大量的勞動力開始從農村向城市遷移。但是在這個時候當時我們采取的是計劃經濟的方式,所以在當時的考慮下,如果人口過度地向城市遷移的話,是不是會給城市帶來壓力?并且城市在供應方面也確實產生很大問題。所以我們大體在1956年的時候,當時的中央政府,我們的政務院就提出是不是要建立一種經常的戶籍登記制度,來調整我們的人口。并且我們在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也確實出現了人口的過度向城市集中。這樣導致后來城市的一些供應品、糧食供應不足,城市的基本需求品都產生了很大的供應不足的現象。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我們于是就開始調整戰略,從1958年、1959年一直到改革開放的1979年,大概在這樣二十年的時間里,我們中國的城市化的步伐就大大的滯后了。

  我們知道現代化非常基礎的標準之一,就是說我看你的人口結構,你人口究竟是以農村人口為主的結構,還是以城市人口為主的結構。現代化的結構一般是說一個國家如果能夠達到60%的人口是城市人口,那么可以稱作是叫做達到了現代化指標。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十一五”期間的思路就很清楚了,我們就要推進城市化的建設,使得我們朝向現代化國家的步伐能夠走得更順暢一些。說在這里我們首先就碰到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說你是六成農民,那么這六成農民他們大體上還是依靠土地為生的,如果你推進城市化的話,那就意味著說,是不是這些農民就要離開土地呢,如果他們離開土地的話,他們適不適應現代化的這種職業和就業形勢呢?他們過去會種地,他們到城里來,年齡大一些的人會不會打工來維持生存?這些都是比較復雜的問題,所以在關于推進城市化過程中,怎么樣來解決中國的農村問題、農業問題和農民問題,就成為城市化進程當中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現狀和模式

  李強:第二個問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現狀和城市化發展的模式,也就是說介紹一下目前我們城市化發展到什么狀況了,以及分析一下中國怎么樣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的城市化發展道路。有些發達國家農業人口已經降到只剩2%、3%的比例了,那我們中國難道也要這樣去做嗎?我們不一定按照人家道路去做,因為我們中國有中國的特點。我們積累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六年的經驗看,我們在城市化發展的道路上應該說也探索出了一些經驗,如果就發展的模式來看,我們大概有這樣幾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叫做小城鎮模式。小城鎮模式這個思路實際上是八十年代中期中央認可的一個思路,認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道路不一定跟世界各國一樣。因為我們中國當時的農業人口那么大,改革開放在初期的時候仍然是差不多80%多的農民。如果跟世界各國比,那你顯然農村比例太高。所以當時有一個思路就是說我們中國小型的城鎮比較多,這種小型的城鎮它是介于大城市和農村之間。那么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經驗看,農民當時推進他們的鄉村工業,后來我們叫做鄉鎮企業,發展速度非常快。鄉鎮企業在從八十年代發展到九十年代初期的時候,鄉鎮企業當時叫“三分天下有其一”,就是我們當時產值中居然有三分之一,是由鄉鎮企業這個創造出來的。當時的思路就是說我們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應該走自己的特殊道路,推進小城鎮的發展道路。當時還有一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以他所熟悉的江南為例子,也向中央建議要推進小城鎮的發展道路。

  小城鎮的發展道路應該說在中國推進了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大家特別是到江浙這個地方去看,那真是小城鎮星羅棋布,小城鎮也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國未來的發展模式中,我們仍然認為小城鎮也是中國城市化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很重要的模式之一,是我們中國積累的一個經驗。因為相對來說大城市在管理上有很大的難度,大城市相對來說管理成本是相當高的,而小城鎮相對來說它介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相對來說它的人口壓力低,它的人口密度低,它可以利用的空間面積大,所以小城鎮也有很多的發展優勢。但是小城鎮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們也逐漸看到小城鎮發展中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也就是說小城鎮也不能是中國城市化的唯一的發展模式。

  為什么小城鎮存在一些問題呢?比如說,我們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大家需要資金投入。一個地方其實城市的建設很簡單,就是說如果你資金充分那很好建設,基礎設施、環保的設施、各種各樣的流通的、交通的設施建設。如果你有無限的投資能力,那當然沒有問題了,但現在的問題是說資金短缺。我們當然是在吸引外資,我們也在各種方式去籌資,但是所有的地方管理者都知道,難題就在于找錢。要想把一個地方建設好,需要有投入,那么你投入小城鎮的時候就碰到一個大問題,假設我們把錢投入到幾萬個小城鎮去建設,每一個地方也沒有多大的投入,相對來說這個資金籌集的困難就大一些。另外就吸納勞動力的來看,比如說人口在這個地方集中以后人口本身創造職業,這是城市化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大家可以問為什么現代社會一定要在城市居住?這就叫集約化的效應了。就是當人口集中居住的時候,他使用的資源是非常有效的,他本身是創造職業的。大家知道在分散的農村,一個人的很多事情都是他自己完成的,甚至蓋個房子打個家具他都是自己完成的。到城市里來連喝口水,說實在的你只有兩個渠道,要不然擰開自來水管子得到水,你也要付自來水費,要不然你是買什么礦泉水,買各種的飲用水。所以連喝口水你都不可能說,像農村去從井里去打桶水上來喝,沒有這個可能性。所以可見在一個集約化的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面它創造出了無數種職業,大大地提高了城市的就業比例。

  我們國家從九十年代中期逐漸地轉變思路。我們過去的發展思路,使用的術語都是那樣的,叫做嚴格控制大城市,大力推進小城鎮的發展,這是我們傳統的發展思路。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們意識到,真正地推動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是這些集中性的大城市地區。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城市發展模式和戰略就開始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比如說有人提出中等城市發展模式,那么就等于說比小城鎮又進了一步。說雖然大城市我們擔心它的供應以及交通等等問題,但中等城市是很好的模式。所以這樣就提出了第二種模式叫做中等城市的模式,甚至再往上提,提出第三種模式叫大城市的發展模式。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發展模式,意味著我們的發展觀開始突破過去想以小城鎮為主體形成城市化或城鎮化發展道路的那個思路。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國的城市化的發展模式上就出現了大城市發展速度開始上升,人口在大城市集中現象比較突出,甚至更往下走,那么出現了第四種模式,叫做城市群和城市帶的發展模式。

  在十五期間,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最主要城市帶和城市圈,一個叫做長三角,一個叫珠三角。以上海為龍頭的沿長江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這個地方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近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迅速的地區,吸引國內國際資本數量非常巨大。而且我們知道長三角地區因為自洋務運動以來本來就是經濟中心,所以那個地方的工業基礎相當雄厚,人的技術素質相當強,有相當工業水平的工人的比例相當多,所以那個地方成為中國的制造業、中國的(工業)產業非常集中的地區。那么這就看出了集中區域的發展優勢,而集中區域的發展優勢,恰恰體現出城市化的它的優點和優勢。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就是說它通過集約化這種方式來運作經濟,使得經濟效率非常高。

  所以如果我們總結一下我們剛才所說的發展模式的話,就會看到實際的發展道路表現出的特點是,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區域差異很大的這樣一個國家。如果說地區差異大,那么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個地區差異非常大的國家,那就意味著如果你僅僅采取一種模式來推進城市化是肯定是不對的。恰恰應該適應中國的差異大的這樣一種國情,適應各個地區不同的情況來推進多元化的城市化發展道路。所以這樣我們就意識到了中國的發展的道路,我們所說的健康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必然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化發展道路。

  城市化發展的幾大問題

  李強:第三個問題,你在這樣短的時期內迅速地推進城市化步伐,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碰到了什么問題沒有?有什么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國家在最近無論是改革開放二十六年來,還是我們加快速度的五年、十年以來,應該說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也確實碰到了很多的困難的難題。

  第一個難題就是土地問題。因為你說城市化怎么來的?城市化無非就是說本來那個地方不屬于城市,后來你逐漸擴張了。像北京這個地方,老北京城,解放初期是一個兩百萬人的城市。那沒多大,也就是現在二環以內這個地方叫城市。你現在到二環、三環、四環、五環,現在六環都起來了,而且你這個城市擴張速度這樣快。實際上過去是農田,今天把它開發為城市了,所以城市化過程當中碰到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我們怎么樣處理和農村的關系,我們怎么樣處理農村土地的問題。首先當你占用農民土地的時候怎么來補償呢?農民他如果失去土地了,他還能不能夠像有土地那樣有一個比較有保障的這個生活呢?這些都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中央現在也非常重視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怎么樣來處理土地的問題。 第二個大問題,我們也知道吧,這個東西叫拆遷。拆遷從國內的情況看也是目前和千百萬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因為你想一個城市發展,城市的重新規劃,就必然有很多地方要重組資源,要蓋房子要發展。那原來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就出現一種現象,拆遷。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我們最近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非常妥善地處理這個問題。因為有些人,比如說居民他畢竟在這個地方祖祖代代生活了,人家生活好多年了,雖然這個總體的規劃對國家有好處,對我們建設有好處,但是怎么來解決他個人的住房問題、他的居住問題,使得他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沒有下降并且還有所提升?所以我們感到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第三個大問題我們叫做流動人口問題,我們知道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也就意味著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是吧。大量的人口進入到城市,于是在城市里面我們有一個名字叫做流動人口,有的時候在戶籍統計中,管他們叫外來人口,就是說把本地人叫做本地人,不是本地人就叫做外來人。其實我們現在發現中國的大部分城市外來人口里占的比例都相當高,所以外來人口在任何一個城市里應該說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十一五期間會是我們在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方面發展比較快的時期,但是這個發展又不是全國一個模式,又是每個地方根據它們的情況提出自己的模式。我們東南沿海地區相對富裕一些,他們的城鄉一體化就可以做得早一些。有些地方他們相對來說投資力量不足,或者是還轉移不出很多的資金給農村,那相對可能發展的速度就慢一些。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我們認為中國的發展應該是多元化的,不要搞一刀切的政策。

  當然就是說城市發展過程中就問題來說還會提很多,像交通問題,像城市管理問題,像城市中的社會保障問題,像城市的公共政策問題等等我們還可以提很多。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十一五的建設期間,我們會在這個城市化發展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地解決城市化發展中的諸多的問題,化解這些問題,這些本身也是我們規劃的重要內容,

  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跟國際的城市化發展怎么比較?

  李強:最后一個問題我就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這個城市化發展跟國際的城市化發展怎么比較呢?你能夠從國際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能夠吸收哪些經驗,接受哪些教訓呢?

  在國際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他們有過這樣幾個教訓。一個教訓叫做過度城市化。我們知道城市發展速度慢了,應該說對經濟發展是一定的制約,但是如果你條件不夠,你過度的讓人口在城市集中這也不是好事情。這個現象在拉丁美洲就表現得比較突出。拉丁美洲一個特點就是本民族的經濟發展不是很迅速,而有一些外來經濟在這里發展。工業發展相對來說它的速度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并沒有達到很高速的發展,但是人口卻大量地涌到城市中來了。這樣就出現了還沒有具備很強的工業化發展條件的時候,人口大量的在城市里去集中,所以就出現了很多像這種拉丁美洲,大家知道那個叫貧民窟、貧民區等等非常嚴峻的形勢,所以在城市化發展條件不具備的時候,人們在農村居住反而倒不產生問題。如果你讓大量的人口聚集到城市中來,問題倒反而顯得比較突出了。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給我們的教訓是什么呢?我們在十一五期間就要防止出現過度城市化現象。

  美國的發展過程中近年來也在吸取一個教訓,叫做過度市郊化的教訓。剛才我們不是說了,美國在那個市郊化過程中,它的人口本來在城市里居住,后來嫌城里不好,大家往郊區去搬。搬到郊區這件事情,應該說是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一個特殊的階段,但是你規劃的是不是很有利?你的資源是不是能夠有效利用?今天美國很多的研究人員反思,認為當時是

房地產商牽著他們鼻子走。因為房地產商,是只要有買主我就是造房子呀,房地產商是為賺錢。所以美國那些大房地產商為了賺錢,就是說你們說吧,你們想到哪兒發展我就給你開發哪個地方去。而它的私有土地占有制度就是說我只要給你錢,你就把土地賣給我開發就完了。那么這樣的話,就沒有很好地有效地利用資源。美國應該說在全世界它占的資源就夠大的了,它是全世界人均占有資源相對來說大國里面它占首位了,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它今天反思,說我們當初的過度市郊化沒有有效利用資源,我們本來使得把能夠長期持續發展的資源,而在短期內把它迅速消耗掉了,土地都被占了,很多地方都是大片的去蓋房子,而這個資源如果是作為一個國家長期發展的話,它可以做其它很多的規劃。那么我們看它的教訓,反思我們中國的情況,所以也告訴我們在“十一五”期間我們也要防止出現過度市郊化,那我們今天有沒有這種傾向呢?也有這種傾向。我們最近房地產商賣房子賣得很好,拼命的賣房子到處去開發這個土地。土地按道理應該做嚴格規劃的,但是由于他們動力太強,有的時候規劃不適當,中央在這方面最近也很謹慎,非常嚴格的要求從去年以來,要求城市的規劃
審計
要經過非常嚴格的手續,不能夠隨便讓房地產商說你們想怎樣開發就怎么開發,但是畢竟我們中國本身耕地很少,我們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在全世界來比那都是相當低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利用資源,那將來可能碰到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就很突出。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中央特別強調叫做科學的發展觀,這個我覺得是我們十一五發展期間非常要重視的問題。我們更多想的是怎么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推進這個城市化發展,特別是在“十一五”規劃期間還特別強調說,用構建

和諧社會這個思路來推進城市化的發展。如果這樣的話那更多地注重解決城市化發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就像我剛才說的,如果我們把土地問題解決得比較好,拆遷問題解決得比較好,環境問題解決得比較好,這些就符合我們講的和諧社會的這樣一個發展思路。這些就是我今天在經濟大講堂上關于城市化問題的講解。

  主編:趙悅

  編導:謝昆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