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催生新型用工方式
早報記者郭華萍
樹脂業是泉州的支柱產業之一,但隨著近年來原材料漲價、競爭加劇和工人流失,當地這一行業已經不復曾經的輝煌。鼎盛時期,樹脂工藝品制造一度為高利潤行業,利潤成倍
于成本,大大小小近千家樹脂企業遍布泉州,而如今紅火的光景已經成為歷史。
據豐澤區經貿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04年底,全區的樹脂工藝企業只有261家,規模已大大縮小。一位在樹脂業工作了數十年的職業經理人告訴記者,成本提高和缺工已經成為樹脂業發展的兩大“瓶頸”。因為業內的缺工,一種“短期包工”的風潮從去年一直刮到今年,這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工荒,但也暴露出泉州樹脂行業的“軟肋”。
十多個人就成“游擊隊”
記者聯系上了一位“工頭”彭先生,他手下有著一支60多人的隊伍,算是規模比較大的。
彭先生告訴記者,其實“短期包工”的現象2002年開始就已經在泉州樹脂業內出現,到2003年時就出現得比較多了,但真正盛行還是從去年年底開始,到今年就比較普遍了。
所謂的“短期包工”,其實就是一個“工頭”組織起十幾、二十個人,帶著自己的隊伍去和樹脂工藝品廠家洽談,廠家提供訂單、生產場地、原材料和住宿,而“工頭”則負責車間管理、工人的日常生活等。
彭先生說,自己手下的工人人數算是比較多的,固定的有60多個,有時候遇上趕貨的旺季,還要再多招一些,可能達到近百個。但是,現在業內也出現了一些10多個人的“游擊隊”,10個、20個、30個,都可能組成一支小小的“游擊隊”,在各個工廠間流動作業。像他的隊伍這種規模的,泉州還比較少。
在2003年、2004年的時候,“工頭”主要是一些以前樹脂企業的管理人員,素質比較高,生產和管理的經驗相對豐富。但今年這種“短期包工”模式較為普遍以后,一些工廠的熟練工人就自己組織了一些小規模的“游擊隊”,或者通過組織老鄉來泉州樹脂企業務工,臨時組建隊伍,短期內為企業做生產加工。
收取15%的管理費
彭先生說,這種做“短期包工”的隊伍,主要是通過“工頭”去工廠接單,做完一批單就結一次賬。但這些工人又和工廠自己招聘來的固定員工不一樣,不納入工廠管理,由“工頭”直接管理。
在工資結算方面,短期工人也和工廠的員工一樣,拿計件工資,也就是按照所做的合格品的件數拿錢,但不是按月的,而是按完成的訂單量結算。至于“工頭”,則是按照與廠商的協議,按照工人所完成的訂單額的百分比支付一定的管理費。
他說,管理費用提取的比率,不同廠商愿意支付的比例不一樣,一般的時候是15%。比如支付了10萬元的“短期包工”工資,那么就要支付給“工頭”15000元的管理費用。但如果遇上企業趕工急缺人手,需要雇傭“短期包工”,那么可能就愿意支付35%的管理費用。不過,他也無奈地表示,在生產淡季時,也會遇上不愿付管理費的企業主。
彭說,“短期包工”這種形式的一個好處就是工人能夠及時地拿到工資,工廠工資發放不及時的現象在這種用工模式中是不存在的。
“老鄉帶老鄉”式的招工
大規模的樹脂企業尚且存在招工難的問題,“短期包工”的“工頭”又是怎么解決這一難題的呢?
彭先生告訴記者,因為企業自己招人難,管理工人也比較麻煩,所以有時候都讓“工頭”自己去招聘。“工頭”招的是短期的工人,而且工資按時結清,有時反倒比較容易招到工人,但大部分的時候,靠的還是老鄉介紹老鄉、老鄉帶朋友,這樣工人數量可以保持相對穩定。在樹脂業的生產旺季,招人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彭告訴記者,雖然做的是短期工,但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也一樣是要講信譽的。他帶的“短期包工”隊伍,已經在目前合作的這家企業中工作兩年了,因為雙方在合作上配合比較愉快,就一直繼續簽合同,但實行的還是“短期包工”的管理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