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樂:強化公司責任、提升企業軟競爭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5日 11:29 新浪財經 | |||||||||
首屆兩岸EMBA高層管理論壇10月15日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主題為內地經濟發展新趨勢與臺商投資新機會。以下是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做主題演講:“強化公司責任、提升企業軟競爭力”。 非常高興有機會和兩岸EMBA教育者和學長們一起來討論大陸經濟發展趨勢和發展機會。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對公司責任討論越來越多,9、10月份
這個研究和今天主辦方中國企業家的關系還是非常密切,去年2004年的時候,中國企業家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有一大批企業到去年正好是20歲的生日,就是20年了,像海爾、聯想這些公司都是20年,20年干得不錯,做大了,再往下怎么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當時在國外,回來以后看到這個報道覺得很有意思,但是據當時的反映中國搞得很好的企業在討論未來10年的時候都說不出來什么,好象誰都沒有回答出該怎么做,我覺得這個問題跟現在跨國公司新的潮流關系密切。我們從前年春天開始由我帶領中國央企高層管理人員,組織了三個團到歐美、日本、韓國去調查,大概有30家跨國公司的總部了解他們最新的動向,包括他的戰略,他的結構,就是公司治理、公司管理的東西,還有新的理念,他們發生了什么樣新的變化。這些調查給我們一個印象,回國以后我們又對他們在國內的總部,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公司,也跑了50、60個在中國的總部,我們感覺到這些跨國公司出現了一個新的變化,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隨著消費者、非政府組織的壓力增強,跨國公司責任理念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從強調股東利益最大化,現在開始強調社會責任和未來的責任,就包括可持續發展、環境。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影響,因為中國在這十年MBA的教育,EMBA的教育,教材絕大部分來自于美國,而且像杰克·韋爾奇的理論,股東價值最大化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且對一代企業家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現在跨國公司的理念變化了,不是強調股東價值最大化,又上升了一步強化社會責任和未來責任。我們調查了30家跨國公司一般都要提供另外一個報告,就是除了財務報告以外又給了這樣一些東西,第一次調查日本公司還沒有強調這個,但是今年來我收到很多這方面的報告,就是除了向股民報告財務報告以外,還要報告這些東西,這些是什么東西呢?其實概括起來主要是三個,第一強調經濟上是可盈利,賺錢,經濟上是可行的,然后還有一個社會責任,這個社會責任我們跟他們討論,他們說是股東之外的利益相關者對他們負責任,特別是對員工、雇員,還有對供應商、客戶、社區、所在國的政府等得這些責任。另外就是可持續發展、環境,怎么樣減少排放,怎么樣提高資源利用率,怎么樣回收變成循環經濟這樣三個內容。包括GE公司,通用電氣原來特別強調股東價值最大化,特別成功,所以他對這些東西剛開始不是積極反映的,但是到今年5月份也提供了公司企業公民報告,他們認為不提供這方面的的報告就落后了。而且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最近一、兩年特別明顯往中國延伸,他們怎么把這一套東西延伸到中國呢? 第一加強在中國企業的管理;第二強化他在中國供應商的管理;第三提高中國進口商的標準,特別是經濟標準和環境標準;第四是約束中國在海外的上市企業。比如說做得比較好的跨國公司,最近要在廣州大遙灣投產的殼牌公司,我去考察的時候都是在野外施工,后面是山,前面是海,當中基本上是荒的地方,由于把植被破壞以后,公路一走就有塵土揚起來,他購置了15輛灑水車,每隔10分鐘就灑水,而富力城施工那是在市中心施工都沒有任何措施。這是大海,怕影響大海的環境,在海邊挖了非常大的深溝堵住黃水進入大遙灣,做得非常超乎中國標準。跟他合作的中海油是非常好的一個公司,因為我兼他們的顧問,中午參觀以后我跟他們領導吃飯,我就問跟殼牌合作最大的感覺是什么?他說別的沒有,這一部分覺得太浪費了,接受不了,但是后來覺得是對的。 還有中國公司對員工的安全、生產的安全、社會生產責任非常糟糕,而跨國公司通過強化在中國企業的管理,比如說杜邦在中國,在2003年10月9日去考察的時候,進門有一個大牌子,就是一天有多少事故,當時4701天,我又去了一次是5400多天,沒有安全事故。哪怕你手指頭碰傷,到醫院包扎影響工時就算事故,而不是非得斷胳膊掉腿才算事故,5400多天沒有安全事故,也就是成立之初開始到現在沒有事故。這一套東西強化推到中國來,再就是強化供應商管理。比如說沃爾瑪,去年在中國采購了180億美元的商品,按說是一種凈值采購得帶動幾百萬中國工人的勞動,180億美元那就是1000多億人民幣,他直接管理的供應商有6000多家,有100多人的團隊去查廠,你這個廠社會責任標準達到沒有,有沒有童工,女工是什么工作狀況,有多少人共用一個噴水,就是能夠洗澡,平均多少人有多少,超時了沒有,這些都要查,所以你要想出口,你要想跟跨國公司合作必須要接受他的做法,這是第二個做法。 第三個做法就是提高進口商的標準,比如說歐盟要求進口電子電氣產品生產商承擔回收責任,冰箱一臺回收大概要20歐元,合人民幣200元,中國冰箱利潤可能沒有200元,你給扔出去,開始商務部的領導想跟他們談判,覺得這是綠色壁壘,但是談不下來,不可能改,他不是針對中國,就是要求環保,你中國企業怎么辦,你頂多能夠降低20歐元的標準,但是這個事是不可挽回,必須要這樣做。最后他通過他的法律來約束中國的海外上市公司,比如2002年7月美國實施的賽班斯奧克斯利法案,這個法案對于中國的影響,其實上這個法案,包括約束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收購美國公司的中國公司都受到影響,如果明知是虛假報告,公司CEO或者是CFO簽字就要判處10年及以下的監禁,如果是故意的虛假就要判處500萬每元判處20年及以下監禁,如果你做了這樣的東西可以起訴你,中國總裁不去應訴可以凍結在美國的資產,所以通過這樣四個途徑,我覺得這兩、三年跨國公司明顯把強調公司責任的潮流強制性的推進到中國來。影響這個東西不光是大陸企業,臺灣企業也一樣,因為我在東莞、深圳考察的時候,很多香港、臺灣、大陸的企業就感覺到壓力非常大。 在這個情況下怎么辦?前兩年中國政府官員和企業實際上是抵制這個事,或者是主流上不太贊成引進的,比如說國資委的官員認為中國企業剛剛推動股東價值最大化,也是MBA教育、EMBA教育使得中國企業認識到這個道理,這是功不可沒的,但是人家現在推進的是社會責任,因為我們研究中心跟政府各個部門關系非常密切,我們要想推進這個研究,就要跟部長、司長去討論,看他們怎么想,他們又疑心這個東西。另外國企正在剝離強調社會責任是否會影響企業改革,我當年在過的企業還有郵電局、還有公安局,現在都在剝離,剝離當中又強調社會責任,這會不會影響改革;第三從商務部門的官員認為如果一強化這個以后,就會增加企業成本,那中國企業出口競爭力會被削弱,所以傾向于認為這是一種綠色壁壘,跟他談下來能不能改。大部分的企業認為搞這個東西增加成本,而且前兩年有一些宣傳也不太準確,把企業社會責任往企業捐助,企業公益事業去宣傳,所以好多企業認為一搞社會責任就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包括昨天下午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討論的時候,很多人也提出剛建立的企業是不是不搞社會責任,就把社會責任理解為捐助,我們認為這只是社會責任一小部分,這不是主要的部分。所以很多人認為跨國公司搞這些東西是一種公關策略,是一種做秀,根據我們調查形成來看不是。后來我們把跨國公司這一套東西做了三個調整,根據中國的國情做的調整。 我們覺得要把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企業公民這樣很多的概念統一到公司責任上來,叫做CR,因為別人一般都叫CSR,但是我感覺叫CR比較好。為什么?因為中國國情和跨國公司不一樣,跨國公司在中國推進社會責任的時候,他的前提或者是隱含的前提是什么?這個公司股東責任已經解決了,股東責任非常明確,外國跨國公司為股東負責這是沒有疑問的,而且他已經做到了。而中國某些公司連這一條都沒有做到的情況下,又講社會責任,一般不容易理解或者是采取一種消極態度,如果把社會責任看做是公司責任的一部分,把可持續發展、環境都放在里面,就是剛才講到的三大底限,股東責任、社會責任、環境責任統統放在公司責任里面好做一點。比如說西門子就有公司責任報告,美國通用汽車也是公司責任報告,美國IBM也是公司責任,我跟他們討論為什么用公司責任?他們也跟我想的一樣三個責任都是公司責任,這是第一個調整。第二個調整就是把強化公司責任和增強企業競爭力聯系起來,中國企業要做事跟他的利益不沾邊,光讓他付出他是不干的,或者是不肯干的,如果把提升公司責任和競爭力聯系起來,他恐怕就會理解這個事不是可干可不干的,我做得越好我的競爭力越強,所以我們那本書叫做軟競爭力,我們就是想把15個跨國公司的案例拿出來,在全國他們怎么做公司責任的,對競爭力起到了什么作用,給中國企業做一個標桿;我們正在做第二個研究就是中國公司的公司責任現在現狀怎么樣,有哪些做得比較好,有哪些問題。最后我們把強化公司責任和企業文化建設聯系起來,現在做了一個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會議,請我們做了一個報告,覺得中國企業講文化非常虛,非常空,在提升企業硬競爭力,提升企業的制度、改善非常清楚,非常具體,這也是這幾年MBA教育的結果,像SWOT這種分析大家都會,做得都挺清楚的,但是一談到軟競爭力基本上是沒有,非常抽象,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這樣一句話,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顯然要引進先進企業理念、先進企業文化,公司責任、環境責任怎么做談得非常具體,都是量化。如果你要為股東負責,環境負責、社會負責都具體化,我覺得文化建設就可操作了,我們做了這樣三個調整以后,在中國大企業和民營企業里面做了一些介紹,給我的感覺反映很強烈,大家感覺到了差距。 為什么感覺到差距?我們覺得如果按照這樣一個調整以后的角度來看跨國公司的做法,我們就發現跨國公司強化包括社會責任、環境責任在內的公司責任不是做秀,也不僅僅是公關,更不是針對中國企業的綠色壁壘,他們的競爭實際上從過去硬件競爭上升到軟件的競爭,從技術產品的競爭進一步上升到企業理念和道德水準的競爭,所以也就是說他們的競爭已經上到軟實力的競爭。所以我們要看到跨國公司最新的動向,他的一些做法到底為了什么。其實我為這個事問過好幾家大公司的決策層,比如說松下在十一期間請我去看他們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的做法,他們有大的廢舊電池回收工廠,80%能夠回收,后來我就問老總,我說你們做這個到底為了什么?他想了想說拉開和競爭者的差距。實際上作為家用電器,中國企業上得非常快,按照性能價格比其實比松下也不差,但是他這樣一做確實拉開和中國企業的差距,實際上還是增強企業競爭力。作為中國企業了解是為了增強企業競爭力,增向軟競爭力,中國企業應該學習。看到這個東西以后,就會發現我覺得臺灣企業比大陸企業要好一點,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企業最缺乏就是以公司責任為核心的軟競爭力。比如說剛才講到三大責任,第一責任股東責任,中國相當多的企業股東責任概念都沒有,這里面隨便舉一個例子,有一段時間連續跑了20多家大公司,就是上市公司的老總,像ST南華至今未回國,不知所蹤,不知去向,一弄就是幾個億跑掉了,就是這些公司腦子里面沒有公司責任的概念,所以我為什么強調公司責任而不是強調社會責任,中國股民非常謹慎,我再買股票就要考慮這個公司可靠不可靠,否則我買了這樣的股票一跑連救都沒有地方救。當然中國目前改變的局面是一個過程會比較長,但是會越來越嚴格控制那些搗亂的企業,沒有責任心的企業,他的融資成本會大大提高,融資難度會大大增加,而好企業這方面就越來越容易得到。 第二中國企業對員工,對安全的責任非常糟糕,這一點事我跟像BP、殼牌石油討論,他們都要進行溝通,出事最糟糕的情況怎么樣,會通知你們,你們怎么做,都做得非常仔細。像在南京投資的石化項目,排放污水是同類項目的1/50,非常嚴格,但是在中國的大公司這一條都做不到。而且現在可把的是跨國公司把先進理念延伸到中國,剛才講到四個途徑,而中國企業走出去又把低水平的公司責任、理念延伸到國外,比如說去年在西班牙發生有10幾億溫州鞋被燒了,溫州的鞋商應該說競爭力很強,控制成本的能力非常強,幾乎把西班牙所有的鞋廠都搞垮,讓你下崗失業,但是為社會提供什么東西,讓西班牙接納你,你想過沒有,跨國公司做了這么多的好事為什么。我們訪問美國友邦,最近幾年一共花了1500億用在中國,干什么?包括買頤和園有一個銅殿買回來歸還,他也不是慈善家,為什么要這樣做?要讓中國的人民接納他,但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否想過呢。中國企業走出去,像這樣一種公司軟競爭力,這種責任概念,社會責任、股東責任、環境責任暴露無疑,所以我們就面臨另外一個問題第三次提升。 中國80年代引進了國外大量的設備、產品、技術,這是一種硬件提升的時候,93年以后大陸的企業在推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特別是后來通過國內上市、海外上市,把自己的公司治理結構也建立起來了,這一段制度建設非常重要。有了這兩段建設以后,一些企業經過20年的發展初具規模,但是真要做大做強,特別是要做久,沒有這個東西,特別是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這么推進這樣一套東西的時候,如果中國公司不能提升文化、理念的競爭力那就不行了,所以我的結論是什么?中國的企業,作為大陸的企業應該從追求企業當前利益最大化到追求企業長遠利益最大化可持續發展,因為咱們知道中國的民營企業現在平均壽命只有2.9年,就是不到3年,你怎么能夠做久。另外從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到追求股東利益和其他相關者的利益平衡發展,不能光保證股東利益就行了,要考慮利益相關者,特別是你的員工,你的供應商,你的客戶,還有你所在的社區。最后從追求企業自身利益的發展到追求企業與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這樣一來,我覺得中國公司責任理念才能夠提升,相應你的軟競爭力才能上來,這樣才能適應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的挑戰,而且我覺得這樣一個情況在我跑過的像港臺企業,我覺得在這上面的概念比歐美跨國公司也是差了一層,但是最好的港臺企業,最好的大陸企業也有很好的,大陸也有一批像中國集裝箱集團,包括蒙牛這種公司都有很先進的理念,臺灣的公司也有一批,但是我覺得兩岸企業都面臨著在當前這樣一個新的形勢下怎么樣強化公司責任,提升自己的軟競爭力的問題,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