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日前在出席“中國經濟50人論壇”期間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警告稱,直接融資不暢,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她透露,我國正在考慮成立專門的貸款公司,以部分解決目前國內出現的“寬貨幣、緊資金”現象。
吳曉靈指出,當前國內“寬貨幣、緊資金”的現象已經十分明顯,這表現為貨幣供應量充足,但企業仍然資金緊張。她透露,9月底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7.9%,這已
是M2持續七個月上漲,增幅也已超過央行年初定下的15%增長目標。與此同時,受制于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國內各大銀行卻在控制放貸。
她認為,造成這一現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直接融資渠道和工具的缺乏。來自央行的數字顯示,2004年上半年貸款占貨幣供應的比重為73%,而到了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降到了58%,“這表明,當前M2增長更多的是由外匯占款被動增加而帶來的增長,貸款創造的貨幣投放在新增貨幣供應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而收購外匯給市場提供的貨幣所占比重卻一直在上升。”
吳曉靈指出,有外匯收入的企業因為結匯而擁有較為充裕的資金,卻不能通過直接融資的渠道為資金短缺的企業提供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寬貨幣、緊資金”的市場局面。
她呼吁,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所帶來的結構調整成本,和資本充足率對銀行資產擴張的約束,使間接融資為主的模式難以為繼,必須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拓寬金融發展的寬度與深度。
吳曉靈還透露,關于小額信貸機構的合法生存問題,央行與銀監會正在制定相關法規,目前已經有了雛形。
她表示,拓寬金融投資渠道是政府進行金融監管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只貸不存的小型金融機構的存在,對于將民間資金納入資本市場,將起到積極作用。今年5月,央行正式將陜西、四川、貴州、山西四省確定為實施小額信貸的試點地區。吳曉靈透露,一些機構正在利用國際金融組織的贈款,開展小額信貸服務,現在業務比較活躍的還有100家左右。央行在對其進行扶持的同時,也在加快法規的制定。
她援引央行最近發表的《中國區域金融性運行報告》稱,民間集中了大量的資金,這些手中握有大量資金的人不僅愿意以股權的方式,也愿意以債權的方式把這些錢進行投資。
按照合同法的規定,現在自然人可以發放貸款,但企業和機構卻是不能發放貸款。針對這種現狀,吳曉靈建議,允許手中握有大量資金的人成立貸款類的公司,用自己的錢只發放貸款而不吸收存款,以這種方式使民間融資走向合理化。她指出,這樣可以把大量的民間資金納入到正規的渠道中去,并且只需要通過合同來管理。
作者:早報北京專稿 艾勇
|